正文

《“弱弱”的力量》

(2022-06-05 13:31:57) 下一个

论坛,当然是各家争鸣各方探讨的论理之场所,这点不用置疑。不过对于争鸣和探讨的质量我看还是有可以让人想象一下的空间的。想象的东西,当然意味着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说争鸣着的或探讨着的各方论理的质量还会有让人质疑----想象的地方呢?我当然不会认为是论理者的理论能力欠佳而炮制了荒谬,顺藤摸瓜是理得以酣畅的一种必然方式。

不过,据我的观察,这样的酣畅在华文圈内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什么会在这个观点的前面要冠上一个“华文圈”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冠上一个定语是为了不牵累无辜,也就是说许多华文使用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在酣畅的时候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盲目,自然是指看不清的意思了。那么酣畅论理又带有盲目性,这一定是作为果的前置----因----出了问题。因,很重要----逻辑是生发在它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准确的前置,还能摸出怎样的理论果来?那么为了酣畅地论理要怎样地避免在因的问题上发生盲目现象呢?答案是正确地阅读准确地把握。

同样的,我不会质疑读者的阅读能力,但对一目十行的推崇是十分地怀疑的。每个华文使用者都是十分自豪于汉语的博大精深的,而这种博大精深的本身就要求它的使用者无论是在撰写还是阅读的时候需要付出相当的细嚼慢咽的耐心。

撰写,这里就不讲了,因为它的前置是作者可以自置的,只要逻辑不出偏差,那么种瓜得瓜是必然的,没有无的放矢的盲目性可言。这里主要指的是阅读作为读后酣畅论理的前置那个因。

一目十行地阅读,除了是阅读天才才能准确地把握到作者的本意外,如我等凡人俗夫是做不到准确把握的,尤其是在阅读博大者意寓于精深结构中的思海沉淀。

可能有人要问,即有博大在先,又有精深于后,更有辽阔的范畴,那不是要读者也有相对等的实力才可以阅读吗?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常见有人常常会使用“弱弱地问一下”这样的句子吗?是的,在酣畅自己的观点前,只要先谦卑地探悉清作者的本意-----探的意思除了自己一厢的估计之外更有询问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有的放矢可别小看了这问一下的方式,因为准不准确地把握了,答案在作者那里。这里还有谦卑一词,同样的意思-----就是要求读者先放下即刻产生的一己之见,要先去搞清楚作者在说的到底是什么,这样不仅方便了自己也是对作文者该有的尊重。

为了搞清楚后所产生的准确地酣畅----这也是绝大多数论理者的目的----我们除了使用自己已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意气地使用着的天赋外在不能十分确定的情况下为了无误地把握到将会有事出来的因,还可以借助于问一下对方的方式----无论是明确的询问还是含混的设限----以便达到不让自己误入歧途的目的,只顾低头吧啦吧啦地耕田,会不会耕错了地呢?这就是读者应该重视的“弱弱”的力量之理由了。

我这样说,不怕找麻烦的,因为明白我所说的话后就不会有麻烦的产生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