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猎

冷眼观世界,静心坐井中
个人资料
齐风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鲁中往事,孙记者被揍得鼻青脸肿

(2025-03-07 13:46:49) 下一个

 

军校毕业以后,我辗转调到淄博军分区政治部工作,曾多次参加市里举行的重大活动,亲眼见证过时任市委书记、市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接近的一次,是在市里的一次重大会议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现场火药味十足。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199911月进入鲁中晨报做见习记者,20003月转为正式记者,12月成为两名首席记者的其中之一,我是文字首席,另外一名是摄影首席岳强。几年以后,岳强离开淄博去了上海,任职东方早报图片总监。

其实,在考入鲁中晨报之前,我同时干着两份工作拿着两份工资,第一份是淄博学院社科系讲师,这是我从部队转业之前,自己联系的工作单位,面试以后淄博学院就接收了。第二份是在农业银行淄博分行,转业时本来不想去银行工作,但这是军转办给安置的,也就去了。淄博学院是山东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教学任务不重,一周上两次课,足够我在农行、学校之间穿梭。但无论在银行工作,还是在大学当老师或者当教授,都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创刊初期,鲁中晨报凝聚了一批优秀的报人掌舵。他们分别是社长、总编辑韩曰明,副社长宋建中,副总编辑侯志宏,副总编辑刘成广,总经理靳波。同样凝聚了一批优秀编辑记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25年,但这些闪光的名字,那些曾经共同战斗过的身影,依然记忆犹新:何涛(社会新闻部主任)、王颖军(生活新闻部主任)、张杰(总编室主任)、王红林、徐传强、李玉王、段丽华、王世诚、于魁、高金国、陈宏伟、宁勇、于春霞、杨薇、岳强、李桂秋等。时至今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依然奋斗在新闻战线。

我被分配到社会新闻部,从一名见习记者做起。当时报社的地址是在张店区潘南西路1号,一个老旧的五层砖混结构建筑,广告公司在一楼,编辑部在三楼,员工宿舍在四楼,是报社租的。

我去报社报到正值寒冬腊月,一个月后迎来了新的一年,新的世纪。两个新闻部十几名记者在后院只有两张桌的餐厅庆贺新世纪的到来。何涛带着社会新闻部一桌,王颖军带领生活新闻部一桌。王颖军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士,且是唯一一位女士,略一表示就早早离开。

两个新闻部相互发起了挑战。生活新闻部的孙记者是个退伍兵,我是转业军官。老孙仗着比我大几岁,端着酒杯向我发起挑衅:“你个新兵蛋子,自己先喝6杯酒才有资格跟我喝酒。”

刚从室外提进来的啤酒冰凉刺骨,我二话没说,6杯酒摆在面前(三两三的大炮杯),一口气干完。我又倒满了12杯,对孙说:“老孙,我已经干了6杯,再陪你喝6杯!”说罢,我又连干6杯,见我这架式,孙彻底怂了,说是要出去上茅房。生活新闻部记者李玉王知道他要跑,掐住孙的脖子把他拎回屋里,一顿乱拳把老孙揍得鼻青脸肿。

孙记者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全国各地,全省各地,管吃,管住,管玩”,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思所想不是报道事实真相,而是吃喝玩乐,在最小的权利范围内把贪图小便宜发挥到最大限度,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个孙记者挨揍一点也不冤枉。

孙记者被揍并不是一次两次。一次和陈记者晚间出去采访,陈记者没事,孙记者却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暴揍,断了几根肋骨,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还一次,孙记者收了钱没给人办事,被畜牧业局执法大队一哥们打掉了门牙,孙记者逢人就说是“喝酒摔的”。

转过年来315。当年的鲁中晨报并不强大,市区县各单位组织活动并不通知报社,生活新闻部记者去工商局采访,工商局的执法车刚刚开出大院,岳强刚好看到,骑着自行车就一路追了上去……岳强一年蹬坏了4副自行车脚踏板。

几年以后,鲁中晨报快速发展扩张,建起了晨报大厦,搬到了淄博高新区。山东新城建工总经理岳可江是我的一位老兄,他说:“晨报大厦是用报纸粘起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晨报大厦工程质量不好,而是说,这座地标式建筑,是用报纸的广告收入建起来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