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子:晦侬往事》读后感
感谢大学好友许君上周末推荐此书于我。
作者周素子女士(1935年--2022年)来自浙东乡里耕读世家,为我乡贤前辈,自然生出一份亲近与尊重。本以为是一份乡情的牵引,却不想,翻开第一页,便被一种更深沉的力量攫住,那不仅是乡音的亲切,而是书中那些深刻而动人的故事,那些如潮水般漫上心头的往事。
在序里,沙叶新先生说他读到了蔡元培,而我却读到了胡兰成般的文字。那种语言的气韵,承袭了旧式文人的从容:长句舒缓,用典不显,叙事中藏着诗意,如一盏清茶,入口清冽,回味悠长。然而,胡氏写风月,是才子的自恋;作者写劫难,是见证的悲悯。温柔笔触之下,行行惊人,字字含泪。段落静静铺陈,薄纸沉沉一生。那不是虚饰的忧伤,而是穿透岁月与命运的疼痛,一种被折磨却仍坚持书写的生命真实。除了作者自己从四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坎坷际遇,在她细腻的观察中,书里描写了无数中国人。他们在扭曲的生活中,仍努力保留人性的光辉。有的沉默而坚定,有的温顺却不屈,在荒诞中守住一寸清明,于残暴里留得些许温暖。读至数处,胸中竟有说不出的悲怆与敬意。
随着中国近代最后的乡绅们的离去,延绵千年的文化旧脉渐渐沉落,如河流改道,声息不闻。传统的士绅阶层,不仅是地方的治理者,也是文化的守护者、道德的示范者。一种世代积淀的温厚与仪度,一种以家族与乡土为经纬的伦理秩序,喧嚣的时代中渐渐退场。那些人、那些雕花门楼、那些往来人情,如风吹散了的炊烟,再难重聚。当最后一代能背诵家谱的老人离世,当最后一座祠堂在推土机下倾颓,乡土失语,风骨消散,只留下零星的记忆与散落的文字。而周素子正以她平静而坚韧的笔,将这些濒临湮灭的旧人旧事轻轻拾起,重又安放在人们心中。她记录的不只是个人的往事,更是一个文化断裂的时代。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传统中国的最后一抹余晖,便这样被她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
本书的珍贵,在于它既是回忆录,也是民间档案。正史记载皇族贵胄,却鲜有记录那些被卷入历史的普通人。 这让我想起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那些散落民间的旧事旧人,不在正史里,却在记忆中长存。这些历史承载者的恐惧与挣扎,他们在夹缝中的求生智慧,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守护。周素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补上了这一课。她让我们看到,历史不只是宏大的进程,更是无数个体的痛苦叠加。她不急于批判,而是以理解与悲悯,让那些被宏大叙事掩埋的个体重新浮现。中国从来不缺乏自由而敏锐的心灵,只是这片天空常常太低,而这片大地常常太厚重。太多真诚的声音被狂风掩去,太多清澈的目光被尘埃蒙蔽。《晦侬往事》告诉我们,历史并非抽象的年表,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虽曾挣扎、等待、失去,仍试图在昏暗处点起微光。所幸,也总有文人志士以文字为灯,照见良知之尚存、温情之不灭。
这或许就是一切真诚文字的意义所在,不为歌颂,不为控诉,只为记住。记住那些曾经活过、爱过、痛过的人;记住在人生至暗时刻,人性如何闪烁。遗忘是第二次死亡,而书写,便是对抗遗忘的唯一方式。周素子女士以一支笔、一颗心,守住了那些险些被时代吞没的微光。这微光虽弱,却足以照见我们从何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