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艺术

追求真实的人文历史艺术, 不乏娱乐性。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王阳明哲学里的 “知行合一” 和 ”致良知“ 与”格物致知“ 的关系---从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学一点中国哲学(3)

(2022-02-19 19:41:55) 下一个
王阳明哲学里的 “知行合一” 和 ”致良知“ 与”格物致知“ 的关系---从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学一点中国哲学(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应该是指 “知”与 “行“ 不可分离。 他在《傳習錄》中指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箇“ 应该是”这个“的意思。)
 
”知是行之始“ 应该可以理解为: ”行“的开始就是”知“。没有”知“也就没有”行“的可能。”行是知之成“ 应该可以理解为:”行”是 “知”的成果。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是自然存在的。所以“知行合一”。
 
 
朱熹强调 用”穷理“ 的方法获得”知“,强调形而上。也就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王阳明强调   ”行“ , 因为 ”行中有知“。因此 ”致良知“ (应用”良知“,行”良知“)就是了。 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匡正事物" 是”正心“,心正 ”良知“即出,就能行”良知“ 了。
 
在王阳明的哲学里 “知行合一” 就是 ”致良知“ 。
 
《傳習錄》还说 ” 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可见阳明子与朱子的差别。
 
《中国哲学简史》并没有把 “知行合一” 作为重点来解释。而是强调”致良知“ 在阳明心学的重要性。
 
 
 
========维基百科对“知行合一”的解释=======
 
 
知行合一
 
维基百科 
 
 
知行合一,简称知行,是明朝政治家、哲学家王守仁阐述的一种哲学与世界观的方法,其为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概述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出处
王守仁指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
 
古人所以既說一箇知,又說一箇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說箇知,方纔行得是。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一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箇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箇行, 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箇意時,即一言而足。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