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乱:到灯塔去
文/紫若蓝
那天大雪封门,一家人闷在家里,围着壁炉无所事事。我决定偷一天懒,慵懒地躺在沙发上继续读维吉尼亚伍芙(Virginia Wolf)的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
也许是心思不太集中,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场景,我却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 黄昏的海边,耐心的女人哄着年幼的孩子,给他读着格林童话的故事;卓越的思想家丈夫心神不宁,在凉台上走来走去,一边看着她们,一边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他们的朋友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他们。
伍芙用了整整五篇洋洋洒洒的文字详细地描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物心里的自我独白。从而把一个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场景切开,给读者展现了另一维寂静无声,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像海边拍岸浪涛一样从字里行间流涌出来。
妈妈脚下的小男孩,内心深处向总是戏弄他的父亲发出了挑战,他想独自完整地拥有母亲;女人平静地给孩子读着书,一边默默埋怨着鲁莽的丈夫无意间打击了小孩子纯粹天真的向往,一边又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被众人敬仰的丈夫的崇拜和无奈;卓越的男人一边思索着影响世界文明的前因后果,一边又深刻怀疑着自己的价值,渴望着从小男孩身边夺回妻子温柔完整的关注;他的女性朋友一边鄙视着男人不自觉流露出来的自怨自艾之情,一边又爱上了他卓越的思想家的光芒。
黄昏时光的海边,浪涛渐渐地被黑暗吞没,潮起潮落的声音应和着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恍惚流离,倾听着他们内心深处那份幽幽的,不可言喻的爱慕和被爱慕的渴望。小说里的这一切像一片婆娑起舞的影子,悄悄融进了我家窗外银装素裹,肃穆妖娆的风景线里,跳进了我家壁炉里的灼灼火光中。我的思绪也随着他们的思绪开始凌乱了起来.......
维吉尼亚伍芙是英语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花大量篇幅描写人物的心理,笔触细腻,优美,诗意。她的风景描写与身处其中的人物的心情彼此交融辉映,让人读起来恍然若失,身不由己的落入彼情彼景之中,不觉思绪万千....
小说里大量的心理描写让她笔下的人物生动活跃。但是也许是因为大篇幅的心理描写穿插在小说情节线索里,让人陷入小说人物心灵深处的恍惚之间,不自觉地忘记了情节的来龙去脉,感觉情节有点跳跃。重新读一遍,情节又顺其自然的连接了起来。
《到灯塔去》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她诗意的文字让人着迷。
*******************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紫若蓝文学城博客链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9242/
海外原创论坛链接:
https://bbs.wenxuecity.com/origin/1101645.html
1/12/2019
差点错过这篇。特别同意菲菲的留言:有作家的细腻和思考。
俺也喜欢若兰的诗,英文写得自然而然,很native的感觉:))
问好蓝蓝,周末愉快。
草草地读过几本伍芙的小说,当年读的时候算是跟风,还存了她两本,灯塔是其中之一,看到若蓝的介绍,才想起我还有此书,因历史久远,内容基本忘光了,看了若蓝的介绍,才恍惚想起一些,取下书,草草翻了几页,算是一个回忆吧。书尾很有趣:
“她看向台阶;空落落的;她看向画布;模糊不清。她的内心泛起一阵突如其来的强烈悸动,仿佛在那一瞬间看清了它,她在画布的中央添了一笔。完成了;画好了。是的,疲惫不堪地放下画笔,她想:我终于画出了我曾见到的景象。”
“体会和领悟不必雷同,触动心灵深处是频率从作者的笔尖传递到读者的内心是一个美妙的经历。”
20世纪后的流行的文学批评理论,基本上已经从文本转向读者,作者写完后,文本和作者已经脱离了关系,作者已死,剩下的只是文本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赋予文本意义,作者也是读者和看客,这种理论叫“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代表作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和实践》。
若蓝的观点和此理论很契合。
啰啰嗦嗦写了一些,也算是对曾经读过的伍芙一种敬意吧。
谢谢若蓝!
维吉尼亚伍芙是朋友最喜欢的女作家,我只读过她的“Mrs. Dallo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