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诗思古:黄巢死于狼虎谷了吗?

(2025-05-19 22:02:38) 下一个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已属不易,偏偏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还留下了千古绝唱。

我的记忆中,《史记》至少有三首这样的绝唱。屈原不算,他的专业就是诗人,政治见解和抱负有可能是自吹自擂。诗人大抵都这样。从李白的诗看,不仅能十步杀一人,还能扶贫济世,匡扶社稷。可惜这样的文武全才,只干了一年多,唐明皇就对他说:“You are fired"。

最可靠的是刘邦的《大风歌》,这是刘邦率军平定了叛乱后,顺路回沛县时写的。第二年他就驾崩了。那时汉朝已经建立十几年,规章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相信随行的官员会如实记录刘邦的一言一行,司马迁写书时,这些也就是几十年前的事,可信度极高。此诗反映出了希望长治久安的帝王心思,而且气势磅礴,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感觉比《重上井冈山》和《到韶山》等意境高远多了。

项羽的《垓下歌》则有点可疑。汉军从四面八方涌来,项羽目睹虞姬自刎而死,当然有可能是他逼的,也有可能是他亲自砍的,反正随后他就仓皇而逃了。此时,大帐中居然有一位遇事不慌的刀笔吏,拿起一片竹简,一刀刀地刻下了项羽口述的这首诗。然后背上500斤各种重要的竹简,杀出重围.......这也太敬业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奈若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一个大丈夫,敌人上来了,还要问女人该怎么办......我都有点替他害臊。

荆轲的《易水歌》也是辣么滴断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但有一个问题,科举制度前,学习写字是一个非常奢侈的爱好。只有富贵人家子弟如项羽,或公务员如刘邦才会去学。荆轲出生底层,他能认字吗?不认字还能写诗?他们这样的侠客,其实也要填饱肚子的。所以所谓的云游四海,其实就是出门打工。荆轲说要想刺秦,一定要等一位朋友回来一起去,才能成功。但那哥们儿可能混得不咋样,穷了吧唧的不好意思回家见朋友。连等了三年春运,都没等到他回来。燕太子丹等不及了,赵国已经被灭,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于是硬塞给他一个猪队友秦舞阳,结果坏了事。在一个冬季的早上,荆轲临行前喝了一碗酒,向天上哈了一口气,随口就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我高度怀疑是后世文人被他感动,冒名替他写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不过,史记上只有前两句,后两句我是从《东周列国志》上看来的。

汉朝之后的事,需要看《资治通鉴》。

按史书上的记载,黄巢战败死于狼虎谷。《全唐诗》收录了黄巢的三首诗:

(一)

飒飒西风满园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

犹记当年草上飞,

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杆望落晖。

前面两首咏菊,从香气,颜色和季节入手,立意独特,反叛之心跃然纸上。不管是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会让领导晚上睡不着觉,必须删帖封号。这里顺便提醒一下初学者,切记不要从形状入手。

而根据第三首《自题诗》,黄巢隐藏于洛阳某寺庙中寿终正寝了。

《全唐诗》是有关唐朝诗歌最全面最权威的诗集。肯定是经过当时文人的各种考证,相对比较可靠。但毕竟是清康熙时编写的,古代有些伪作,与英雄人物的事迹性格非常符合,广为流传后,就很难分辨真伪了。

史书呢?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要给皇帝写教科书。他这种老学究最怕的就是皇帝沉溺于娱乐,荒废朝政。所以是绝不肯把诗歌写进去的,怕培养出白左。他只写过四句杜甫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的形态或尖锐矛盾。这四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他来说,诗只是工具,整本书就是用来给皇帝洗脑,诱骗他们象奴隶一样苦逼地工作。雍正就是这样的好学生。

所以,黄巢写诗的事,《资治通鉴》一句也没提。旧唐书,新唐书中也没提。但三本史书都说黄巢是在狼虎谷兵败后,被其外甥林言砍下头颅,只是死法略有不同。所以,正规史书实际否定了第三首诗的真实性。

现在只能看到最早宋朝时的书里记录这三首诗。但从书中叙述的内容,可以推测出黄巢前面的两首咏菊诗,在唐末和五代时的杂记中已经出现。考虑到黄巢被剿灭后十几年唐朝就灭亡了,在那种活了今天没明天的乱世中,恐怕没有文人会有闲心冒名写诗。很可能这两首诗是真实的。而第三首《自题诗》,出现在五代十国的后期,很难辨别真伪。

也许有人质疑宋朝离黄巢起义已经有一二百年了,其记录可能不准确。其实,宋朝前的书基本都是孤本,很容易流失毁坏。宋朝时普及了印刷术,文化空前繁荣,各种书籍容易流传下来。而当时的文人应该还能看到大量如今已经失传的古籍。

有野史记录,黄巢让林言带着别人的头冒充是黄巢的,去官府领取赏金。自己化装后成功逃脱,去庙里当了和尚。说句实话,那时他已经64岁,走山路逃出重围挺难的。还是史书上的说法概率大一些。

而他晚年的这首《自题诗》,英雄暮年,有壮志未酬的悲凉,有对人生的反思。与前面两首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反贼意味浓厚的咏菊诗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平心而论,这首诗很不错,但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相比,还有距离。心态不够积极。

后来,明朝有文人发现,元稹的诗集中,有两首诗描写安史之乱时的一位将军,后来当了和尚:

(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

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

独自闲行独自归。

(二)

三陷思明三突围,

铁衣抛尽纳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闲凭栏干望落晖。

显然,黄巢的《自题诗》源于这两首诗合并而来。故此,明朝文人认为必是伪作,黄巢一定死在了狼虎谷。

我觉得,合并这两首诗的人,一定熟悉黄巢起义的历史,应该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人物。因为王仙芝黄巢造反初期的军队被人称为草军,故此会有“草上飞”一说。

这个明朝人的考证知道的人不多,因为逻辑上有点瑕疵,容易被坚信英雄不死的人抬杠。元稹是中唐时的诗人,他还能遇到四十年前安史之乱时的将军。而黄巢是晚唐的反贼,两人大约隔了100年。黄巢抄袭元稹的诗也有可能。反正那时候也没版权一说,不必担心有人上门要稿费。黄巢从小爱诗,忙着杀人的业余时间,为了放松一下,搞几本诗集读读也算正常。只是以他的诗才以及自负的性格,会抄别人的诗吗?晚年当和尚有的是时间,自己原创一首才符合他枭雄的脾气。

黄巢到底有没有死于狼虎谷?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与李自成之死,建文帝之死一样,永远是无解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死得早的名人都有谜一样的结局,杨贵妃,西施,老子,张良,张三丰,顺治.......还有人认为项羽没自刎,而是成了黑帮老大,转为地下工作者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