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禅的博客

体悟人生真理,通达智慧觉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youtube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fjoWGlYx4&list=PLXXuRYOXx2fKoL33puVNg_m7JH9th7Wu4
正文

古代著名典籍《大学》注释翻译

(2022-11-12 08:19:05) 下一个

《大学》注释翻译

作者:逍遥禅



作品原文

第一章: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致知在格物1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4,一是皆以修身为本15。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6。其所厚者薄17,而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是指道路,在这里是指“明心见性”的明明德“道路”!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也就是发扬明心见性的德性!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改革自新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心安理得。

8.虑:参悟真理。

9.得:认识真理。

10.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11.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12.致其知:让自已得到知识和智慧。

13.格物:透过现象见本质。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16.末:与“本”相对,末节之意。

17.厚者薄:该厚待的却怠慢。

18.薄者厚:该怠慢的反倒厚待。

1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说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做法或是事情。

解释:这是《大学》第一章,也是整个《大学》的中心思想。大人的学问是修行道德,是要觉悟真心本性而发扬明心见性的德性;是要不断的改革自新,天天做新人;是要完美自己的德性,让自己“恶心去尽、善心学满、度尽众生”。明明德、做新人、止于至善,这是《大学》规定的人生三大纲领目标,后面分“八个子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内圣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来实现这三大纲领目标的,因此称为“三纲八目”!
明确了人生的纲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不再迷茫,然后自心安定下来,一心一意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心安定下来,才能让自心脱离纷扰的尘世,静下心来;心清静了,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觉悟真心本性,参悟人生的真理;觉悟真心本性,才能得到人生真理,才能透过现象见本质!
事物都有根本和末节,觉悟真心本性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事物现象的发展过程就是事物的末节。把握事物现象的根本,知道事物现象的发展过程,知道事物现象的因果规律,就接近“悟道得道”了。
古代那些想要把明心见性的德性,弘扬到全天下的人,先要把道德推广到全国,用道德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想要用道德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就要带领全家人修行道德,用道德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想要用道德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先要自己修心养性,自己觉悟真心本性的道德真理;要想自己觉悟真心本性的道德真理,就要先修正自心;想要修正自心,就要先诚心诚意;想要自己真正诚心诚意,必须先要得到圣人的智慧;得到圣人的智慧,才能透过事物现象见到事物现象的本质。
具备了透过事物现象见到事物现象本质的能力,就已经具备了圣人的智慧;具备了圣人的智慧,才能诚心诚意;只有诚心诚意对待一切人一切事物,才能修正自心;只有修正自心,才能让自己具备完美的德性;只有自己认识人生真理,具备完美的德性,才能带动全家人修行道德,用道德治理好家庭;只有用道德治理好家庭,才能用道德治理好国家;只有用道德治理好国家,才能把道德真理推广到全天下,用道德治理好全天下!
这样的话,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把认识人生真理,修行道德作为根本。如果真理道德的根本颠倒了,而能够治理好(国家天下)末节的,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重视道德真理,反而注重治理国家天下的末节,而能够治理好国家天下的,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事!强调重视真理道德的修行,就是做好一切事的根本,也是透过一切事物现象见本质的智慧!

===============


第二章:《康诰》曰53:“克明德54。”《大甲》曰55:“顾諟天之明命56。”《帝典》曰57: “克明峻德58。”皆自明也59。


注释:53.《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五经之一的《尚书》是记录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

注释:54.克:能够。

55.《大甲》:即《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56.顾:顾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荡正义的禀性。

57.《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58.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是崇高之意。

59.自明:自己去发扬光明的德性

翻译:这是《大学》第二章。《尚书.周书.康诰》上说:“修行自心,让自己具备正大光明、高尚的德性”;《尚书.商书.太甲》上说:“要明白天意,是让我们修行正大光明的道德”;《尚书.虞书.帝典》上说:“要具备正大光明崇高的道德”。都是要求我们要具备正大光明的道德,也就是弘扬明心见性的德性!这一章是对三大纲领中“明明德”的进一步论述!

==============================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60:“苟日新61,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62。” 《诗》曰63:“周虽旧邦64,其命维新6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66。

注释:60.汤:历史上的商汤。盘铭:刻在金属器皿警示语言或是箴言。这里的金属器皿指的是商汤的洗澡盆。

61.苟:假如。新:本义指洗澡时除去身上污浊的东西,清洁身体,在这里是精神层面的弃旧革新。

62.作:激发。新民:使民新的意思,弃旧从新,弃恶从善。

63.《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64.周:周朝。旧邦:旧有的国家。

65.其命:在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维:助词,无意义。

66.是故:因此。极:完善、极致。

翻译:这是《大学》第三章,是对“在新民”的进一步论述。商汤的《盘铭》上刻着这样铭文:“如果我们天天清除自心的污垢,那么天天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天天就变成了新人。”《尚书.周书.康诰》上说:“要改革自新,做新人。”
《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已经建立了很久的国家,却承载着上天的使命,不断改革自新。”因此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君子),要时时处处用道德严格要求自己。

=================


第四章:《诗》云67:“邦畿千里68,维民所止69。”《诗》云70:“缗蛮黄鸟71,止于丘隅72。” 子曰:“于止73,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74?”《诗》云75:“穆穆文王76,於缉熙敬止7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67.《诗》此指《诗经·商颂·玄鸟》。

68.畿(jī):指都城和周边地区。

69.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

70.《诗》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71.缗(mín)蛮:鸟叫声。

72.隅:角落之意。止:栖息。

73.于止:对于所居住的地方。

74.可以:即何以,为什么

75.《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玉》。

76.穆穆:雍容庄重的样子。

77.於(wū):感叹词。缉:接着。熙:光明、光亮。止:助词,无意义。

翻译:第四章是对“止于至善”这句话的进一步论述,我们分两段来解释!
《诗经》上说:“城市和乡村有几千里,那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诗经》上还说:“那些叽叽喳喳叫的黄鸟,在高处的一个角落就可以打窝生活。”孔夫子说:“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要知道自己那些是应该干的,那些是不应该干的。对于“止”,难道人连小鸟都不如吗?”《诗经》上还说:“庄严肃穆的周文王呀,那光明正大的心性让人肃然起敬。”作为人民的君王,就应该把爱护和保护人民;作为一个臣子,就应该把敬重君王和敬重百姓;作为一个儿女,就应该孝顺父母;作为儿女的父母,就应该慈爱自己的儿女;国家与国家交往,就应该信守承诺!

《诗》云36:“瞻彼淇澳(yu)37,菉(lu)竹猗猗38。有斐君子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xia)兮42,赫兮喧兮43。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44。”“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47云:“於戏(呜呼)48,前王不忘4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50,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注释:36.《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37.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曲之处。

38.菉(lù):通“绿”。猗(yī)猗:美丽茂盛。

39.斐:文雅。

40.切、磋: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

41.琢、磨:雕琢打磨玉石。这里用来比喻研究学问,修养品德。

42.瑟:庄严。僴(xia:),威严。

43.赫兮喧兮:显赫的样子。

44.喧:又作“谖”,忘却之意。

45.道:说、谈论。

46.恂(xún)栗:惊恐、畏惧之意。

47.《诗》:此指《诗经·周颂·烈文》。

48.於戏(wū hū):感叹词。

49.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50.贤其贤:尊重有贤德的人。亲其亲:亲近亲人。

51.乐其乐:安享他的快乐。

52.此以:所以。没世:过世之意。没,通“殁”。
翻译:这是第四章的第二段。《诗经》
上说:“在淇水河边,有一片美丽的竹子。有位文雅的君子,在仔细的研究、琢磨道德学问。庄严肃穆啊,光明磊落,那位有道德的君子,始终不敢懈怠。”
“如切如磋”者,是研究道德学问。 “如琢如磨”者,是自己参悟修行。“瑟兮僴兮”者,威严肃穆的样子。“赫兮喧兮”者,是光明显赫的威仪。“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是指君子精进修行,道盛德善,取得了人民的信任。《诗经》上说:“於戏(呜呼),人们不会忘记周文王的功德。”对于君子,周文王尊重贤德的人,爱护自己的亲人;对于小人,周文王让他们安居乐业,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世上的人都怀念他。

==============================


第五章:子曰:“听讼78,吾犹人也79。必也使无讼乎80!”无情者不得尽其辞81,大畏民志82。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78.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79.犹人:和别人一样。

80.必:一定。

81.无情者:有违实情的人。辞:花言巧语。

82.民志:指民心。

翻译:第五章是对“物有本末”和“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两句话的进一步论述。孔子说:“我审理诉讼案件,跟其他人一样,都是为了镇压犯罪分子,让人们产生畏惧,不敢犯罪。”要注重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不能被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既要打击了罪犯,又震慑了人心,这就抓住了审理诉讼案件的根本。这就是所谓的抓根本,这就是处理诉讼案件的智慧!

========================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第六章是宋朝理学家朱熹加进去的,是对“格物致知”的进一步论述。所谓的“格物致知”,是说想要得到真理智慧,就在于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现象的本质真理。因为人的心灵无所不知,而天下的事物都有共同的本体本质。只是因为人们没有穷尽事物现象的真理本质,所以才有不知道的事物现象和事物现象的道理。因此《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让那些学者先觉悟真心本性的道德真理,然后穷尽天下事物的本质真理,从而达到真理极限。如果能够按照“止、定、静、安、虑、得”这样的程序用功,用功时间长了,忽然一下豁然开朗,打开了光明智慧的心性,通达了一切心性境界和万事万物万灵,那么一切事物的表里、精粗无不显现出来,心的全体大用的智慧无不明了,这就是透过现象见本质的“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

===================


第七章:所谓诚其意者20,毋自欺也21。如恶恶臭22,如好好色23,此之谓自谦2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5。小人闲居为不善26,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27,掩其不善而著其善2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身34,心广体胖35,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20.诚其意:指意念真诚。

21.毋:不要。

22.恶(wù)恶(è)臭:指的是讨厌恶臭的气味。

23.好(hào)好(hǎo)色:喜爱容貌出众的女子。

24.谦:心满意足的样子。

25.慎其独:在独处时要慎重。

26.闲居:单独在家中,独处。

27.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28.掩:隐藏之意。著:彰显出来。

29.益:益处,好处。

30.中:内心。

31.外:指外表。

32.严:严峻,冷人敬畏。

33.润屋:装饰住所。

34.润身:修炼自己。

35.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胖:舒适之意。

翻译:第七章是对“正心诚意”的进一步论述。
所说的“诚心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欺人。就如同大家都厌恶臭恶的气味,都喜欢好看的美人一样,是人性由心而发的自然流露,不是装模作样。因此,有道德的君子时时刻刻、处处在在都会谨慎小心,即使一个人独处,也要用道德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不然,自己闲居在家中,整天胡思乱想、不务正业,见到那些有道德的君子,还想遮遮掩掩,装模作样的积极行善来掩盖自己的罪恶。而那些有道德的君子,一眼就可以看穿他的把戏,甚至可以看穿他的心肝肺,这样的虚伪又有何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真诚,能够显露在外表的行为;同样,内心狡诈虚伪,也能显露在语言行动上。因此,君子必须用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一个人独处也要洁身自好。曾子曾经说过:“无数眼睛都看着自己,如果做了坏事,大家都会用手指指着自己,能不严格要求自己吗?”有了财富可以装修富丽堂皇的房屋,内心道德和真诚也可以表现在一个人的修养素质上,修行道德才能心胸宽广、体态富贵,因此有道德的君子必须要学会诚心诚意。

==================


第八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83,身有所忿懥84,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85,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83.修身:指的是修养良好的品德。

84.忿懥(zhì):愤怒之意。

85.好乐:喜好,偏好。

翻译:第八章是对“修身正心”的进一步论述。所说的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心,心里还有仇恨,就不能端正自心;心里还有所恐惧,就是没有修正好自心;还有所喜欢的或者使自己快乐的,就不是清净的正心;还有所牵挂的和忧患的,就不是清净的正心。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了,放下了一切,看见了如同没看见,听见了如同没听见,吃饭也不在乎美味佳肴,无求无欲,外不染内不乱,这才是所说的修身正心!

===============


第九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86,之其所贱恶而辟焉87,之其所畏敬而辟焉88,之其所哀矜而辟焉89,之其所敖惰而辟焉90。故好而知其恶91,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92。”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86.之:“对于”之意。辟:亲近、偏爱之意。

87.恶:厌恶。

88.畏:害怕。

89.哀矜:同情怜悯之意。

90.敖惰:敖:骄教,傲慢。惰:懈怠。

91.好:喜欢。

92.硕:大。

翻译:第九章是对“修身齐家”的进一步论述。所说的“修身齐家”是指“齐家必须先修身”,因为人们都犯有这样的毛病:对待自己亲爱的人都会偏爱;对待自己厌恶的人都会嫌弃和仇恨;对待长官和尊贵的人都会敬畏;对于可怜之人都有怜悯之心;还有时因为自己的自高自大和懈怠懒惰而出现了偏颇。天下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在看到好的一方面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好的一方面;在看到丑恶的同时,也能看到它美好的一方面。古代有句谚语就说:“人们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毛病,也都不满足自己庄稼长得好。”因为人都有偏爱、厌恶、敬畏、怜悯、高傲自大和懒惰的毛病,因此必须先修身才能齐家。

===============


第十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出成教于国9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94,所以事长也;慈者95,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96。”心诚求之,虽不中97,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98,一国兴让;一人贪戾99,一国作乱,其机如此100。此谓一言偾事101,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102,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103,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104,无诸己而后非诸人105。所藏乎身不恕106,而能喻诸人者107,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108:“桃之夭夭109, 其叶蓁蓁110。之子于归111,宜其家人112。”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113:“ 宜兄宜弟1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115:“其仪不忒116,正是四国117。”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118,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93.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出家门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国家。

94.弟:通“悌”。指弟弟对哥哥要尊重服从。

95.慈:长辈对晚辈的爱。

96.如保赤子:出自《尚书·周书·康诰》。如:与“若”同,好像。指的是作为国君保护老白姓就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

97.中:指的是达到预期的目标。

98.让:谦让,礼让。

99.贪戾:贪婪暴戾。

100.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

101.偾(fèn):败坏之意。

102.尧舜:古代仁君的代表。率:带领、领导。

103.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104.诸:“之于”的合音词。指具有这些善德。

105.非:指责。

106.恕:恕道之意。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

107.喻:知晓、明白。

108.《诗》:此指《诗经·周南·桃夭》。

109.夭夭:鲜美的样子。

110.蓁蓁(zhēn):浓密茂盛的样子。

111.之子:与 “之女子于归”同,是说女子出嫁。

112.宜:适宜,和睦。

113.《诗》: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114.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之意。

115.《诗》:此指《诗经·曾风·鸬鸠》。

116.仪:仪容。忒(tuī):差错。

117.正:匡正,教正。四国:四方各国。

118.法:效法。

翻译:第十章是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句话的进一步论述。
所说的“治国必先齐其家”的道理是:自己的家人都没有教化好,而能够教化别人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人。所以,那些有道德的君子,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把道德教化推行到全国。用孝敬父母的心,对待君王和长辈;用做弟弟的心,对待同事和兄长们;用慈爱仁义之心,来对待众人。
《尚书.康诰》 上说:“国君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保护自己的百姓。”国王如果能够诚心诚意的对待自己的百姓、治理国家,虽然达不到道德社会的目标,但也离此不远了。从来就没有先学会养活孩子才嫁人的,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自己修身齐家的同时,用道德治理国家。作为国君带领全家人实行仁义,全国人就会跟随实行仁义;国君带领全家人实行礼让,全国人就会跟随实行礼让;国君自己贪婪暴虐,人们就会反抗暴乱,根本的关键就在于修身正心。这就是所说的一句话就能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率天下实行仁义,全国人民就跟随他实行仁义。桀、纣率天下实行暴虐,全国人民就奋起反抗,以暴力对抗暴力。国君自己的言行违背了国君所发出的政令,全国人民就不拥护他。因此君子先要自己做到,才要求别人也做到,自己做不到也不会强求他人做到。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宽恕别人,而能明白他人、驾驭他人、治理好国家者,从来没有过的事。因此治国先齐其家。
《诗经》上说:“桃花新鲜美丽, 桃叶浓密茂盛。那个出嫁的女子,相夫教子,和睦全家人。”教化全家人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化全国家的人。《诗经》上说:“ 尊敬兄长、爱护弟弟,兄弟和睦相处。”兄弟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化全国家的人。《诗经》上说:“国家礼仪规范的很正确,才能给周围国家作模范榜样,匡正其他国家。” 因此,一个国君首先要严格遵守父子、兄弟的礼仪,才能成为百姓的典范,让百姓效仿。这就是所说的治国先齐其家。

=============


第十一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119,上长长而民兴弟120,上恤孤而民不倍121,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122。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123:“乐只君子124,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125,民之所恶恶之126,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127:“节彼南山128,维石岩岩129。赫赫师尹130,民具尔瞻131。”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132。《诗》云133:“殷之未丧师134,克配上帝135。仪监于殷136,峻命不易137。”道得众则得国138,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139,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140。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141,争民施夺142。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143,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144,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45。”道善则得之146,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147:“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48。”舅犯曰149:“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50。”

《秦誓》曰151:“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152,其心休休焉153,其如有容焉154。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155,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156。实能容之157,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158;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159: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160!”唯仁人放流之161,迸诸四夷162,不与同中国163。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164,举而不能先165,命也166;见不善而不能退167,退而不能远,过也168。好人之所恶169,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170,菑必逮夫身171。是故君子有大道172,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173。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174,食之者寡175,为之者疾176,用之者舒177,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178,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179,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180。孟献子曰181:“畜马乘182,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183,不畜牛羊;百乘之家184,不畜聚敛之臣185。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186。”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187,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188,小人之使为国家189,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190!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119.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指的是把老人当做老人看待的意思。老老,尊敬老人之意。

120.长长:敬重长辈之意。

121.恤:体恤怜爱之意。孤:指的是幼年丧父的孤儿。倍:通“背”,背离、背叛之意。

122.絜(xié):度量之意。矩:画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规则、法度之意。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

123.《诗》: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124.乐:欢快、喜悦之意。只:助词,无意义。

125.好(hào):喜好。

126.恶(wù):厌恶。

127.《诗》: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128.节:通“截”,高耸的样子。

129.维:语气词,无意义。岩岩:险峻之意。

130.赫赫:显赫,显著的样子。师尹:指的是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131.具:通“俱”。尔:你。瞻:瞻仰、仰视之意。

132.僇(lù):杀戮之意。

133.《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134.丧师:丧失民心。

135.克:能够。配:与……相符。

136.仪:应该。监:警戒,鉴戒。

137.峻:大。不易:不易保有。

138.道:说。

139.此:才。

140.用:用度。

141.外本内末:指本末倒置。外:疏远,轻视。内:亲近,重视。

142.争民:民众互相争斗之意。施夺:抢夺财富。

143.悖(bèi):逆、反。

144.货:财富。

145.常:恒常留驻一方。

146.道:说。

147.《楚书》是楚昭王时编写的史书。

148.楚国无为宝,惟善以为宝:出自《楚书》。王孙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之事。王孙圉回应说楚国从来不把美玉当珍宝,而只是将那些和观射父一样的大臣看做珍宝。

149.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150.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对重耳说这些话的历史情形是,晋僖公四年,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迫太子中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执政。子犯得知此事,认为不能回去,随即对重耳说了这样的话。

151.《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152.断断:心地诚实之意。

153.休休:胸怀宽广之意。

154.有容:指能够包容人。

155.彦圣:德才兼备之意。彦:美好。圣:开明。

156.不啻(chì):不只是。

157.实:是。

158.媢(mào)疾:嫉妒之意。

159.违:阻碍之意。俾(bǐ):使得。

160.殆:危险。

161.放流:流放。

162.迸:驱逐之意。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东方的百姓。

163.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地区。

164.举:举荐。

165.先:优先。

166.命:是“慢”之误字。轻慢之意。

167.退:黜退。

168.过:过错。

169.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170.拂:逆,违背。

171.菑(zāi):同灾。逮:等到之意。夫:助词,无意义。

172.大道:常理正道。

173.骄泰:放肆骄奢。

174.生:生产。

175.食:享用。

176.疾:迅速。

177.舒:舒缓,缓慢。

178.发身:修炼身心。发:发起之意。

179.不终:不成功。

180.府库:存放国家贵重器物的地方。

181.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182.乘(shèng):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大夫级的待遇。

183.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184.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185.聚敛之臣:聚敛民财的家臣。

186.盗臣:指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187.长(zhǎng)国家:成为一国之长,指的是帝王。务:致力于。

188.彼:这里指国君。

189.为:治理。

190.无如之何:拿它没有办法。

翻译:第十一章是《大学》最后一章,是对“治国平天下”的进一步论述。
所说的平天下要先治理好国家,就是要做到“上行下效”。国君尊敬老人,而老百姓就会实行孝道;国君尊重兄长,老百姓就会遵守悌道;国君怜悯孤寡老人,老百姓就不会背叛仁义之道。这就是所说的“君子的絜矩之道”(给老百姓做模范榜样)。如果厌恶上级某种行为,就不要用那种行为对待下级,同样如果厌恶下级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上级;如果厌恶前人的某些作法,就不要延续前人的作法对待后人。同样如果厌恶后人的某些作法,就不要用同样的作法对待前人;如果厌恶右边人的某些作法,就不要施加给左边的人。同样的道理,如果厌恶左边人的某些作法,就不要施加于右边的人。举一反三,以己推人,这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
《诗经》上说:“国君让老百姓生活的快乐,就是人民的父母。”顺从人民喜欢的与民同乐,与人民同仇敌忾,这就是所说的人民的父母。《诗经》上还说:“高高的南山上,岩石高拔挺立。太师尹氏显赫的功德,人民都来瞻仰。”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不慎,偏颇极端就会造成国家混乱。《诗经》上说:“殷商还没有失去民心的时候,德性还能与上天配位。应该把商朝的失败作为警戒,遵守天命使周朝永固。”天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那些有道德的君子,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德性。有德才有人跟随,有人跟随才能得到国土,有了国土才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办大事。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末节。如果本末倒置,就会与百姓争夺财富利益。国君聚集起来了财富,却伤了民心。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财富利益,藏富于民,就会凝聚民心。所以说国君违背了自己制定的国家政令,人民也就不会遵守国家政令,也就必然收获违背政令的结果;财富不是从好道来的,也必然花费在不是好道上。《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常眷顾一个人的。”修行道德就能得到天命,不修行道德就会失去天命。《楚书》上说:“楚国不拿任何东西当宝贝,只把善行德性当宝贝。”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曾经说过:“逃亡之人没有什么宝贝,只把仁义亲人当做宝贝。”
《秦誓》上说:“若是有这样一位臣子,特别诚实可靠却没有一技之长,他的心胸特别宽广,能够包容一切人。别人有技能,就如同自己有一样,不生嫉妒;遇到德才兼备的贤才,好心好意的对待他,不只是嘴上赞扬,是真心容纳他,用这样德才兼备的贤才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和黎民百姓,这也是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相反,一个有才能的人,却嫉妒厌恶德才兼备的贤才,也不重用贤才,心胸狭隘实在是不能容人,也不能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和黎民百姓,这就遭殃了。”
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才能做到流放罪犯,驱逐四方来犯之敌,保护自己国家。这就是所说的仁人治世,能够保护人民,也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遇到贤能的人才不能推荐,推荐了却也不能重用贤能的人才,这就做轻慢人才;对于不能胜任的不善者不能罢免,罢免又不能远离,这是执政者的过错。爱好大家都厌恶的,厌恶大家都爱好的,不能与民同乐,这叫做违背了人性,灾难必然降临到执政者身上。因此,有道德的君子,必然是因为忠信诚实得到了,因为骄横跋扈而失去了。
生财之道在于,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消费的速度慢,这样财富就足够用了。有仁义道德的国君用财富来修行身心,那些没有道德仁义的国君劳心费力来挣钱。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君实行仁义而下属不忠义的,也没有听说过那些仁义的国君而不得善终的,也没有听说过国库里的财富不是国君的。孟献子说:“乘四匹马车的大夫,就不要养鸡养猪,与老百姓争利;那些卿大夫们,就不要畜养牛羊,与百姓争利;那些诸侯们,不要养那些敛财的臣子,搜刮百姓财产。如果养聚敛之臣的话,还不如养强盗呢!”这就是说,国家不要只注重财富利益,而是要推行道德仁义治理国家。国君如果只注重国家的财富增长,忽视了仁义道德,这必然是国君受小人蛊惑而作的事。国君虽然想治理好国家,却受小人蛊惑,导致国家灾难降临。这时候,即使有仁义的善者,也无可奈何了,因此,国君治理国家不要只注重财富,更要注重道德仁义的教化。

(全文完)

2211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