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论(二)
作者:逍遥禅
3、道德秩序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关系
《道德经》上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段话是说:最高尚的道德,是服从于道的。道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就如同镜中像、梦中境,恍恍惚惚的似有。在恍惚中,可以觉察到万物的形象。道是那样的深邃幽远,其中含有精气神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非常真实的,也是非常可靠的。自古以来,他就一直存在。依靠它才能认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我怎么知道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就是依靠这个“道”。
《道德经》上还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段话是说:具有高尚道德的大德,不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实行道德,这才是真正的大德;没有道德的“大德”,自认为是在修行实行道德,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道德。具有高尚道德的大德,看起来无所作为,其实无所不为。而那些没有道德的“大德”,极力的推广修行道德,自以为是实行道德。最高的仁德,是在修行落实仁德,而无意去表现自己的仁德;最好的义士,是在实行自己舍己为人的义举,却无意表现自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最好的礼仪是号召大家来实行的,而只有当没有人来响应,才去强拉硬拽强迫人们按照礼仪来行事。
因此,失掉了道,才去实行德;失去了道德,才去讲究仁德;丧失了仁德,才去弘扬义;丧失了义,才去礼。礼制是道德丧失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阶级差别对立、祸乱开始的根源。
由此看来,道德秩序是:道、德、仁、义、礼、智、信。
道是正大光明的圣人心性,德是包括自觉觉他的道德和自利利他的善德福德,仁是博爱爱人(爱心),义是舍己为人,礼是尊敬他人,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诚信。
道德是自己修行正大光明的智慧心性,带领大家修行正大光明的智慧心性,自觉的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利用真理造福于人类。是无为法。
而仁义礼智信,是激发自己的爱心、善心、恭敬心、明辨是非的智心、信任的诚心。是有为法。
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种道路,道德是圣人之道,高山仰止;而仁义礼智信是善人道,对于教化大众,容易接受。
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