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曾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结识了一个城市之后,总会问一问这个城市的由来。有的城市没有留下童年的痕迹,它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有的却活生生的遗留至今 — 这便是城中的老街。”
一个城市的老街承载了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如果哪个城市拥有了几条老街,那就是拥有了一件传家宝。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城市,就得走一走这个城市的老街。
在我上一篇“剥皮寮”老街文章的留言里,博主GoBucks!提问,为什么台北的“广州街”用的是大陆的汉语拼音?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在他当台北市市长的时候就把台北的路名和街道名改用了汉语拼音,当时他认为,汉语拼音是联合会认可的世界语之一,而非属于某一个国家。马英九当上总统后,汉语拼音即向全台推广,不仅路名,还有人名的应用。大家知道,尤其在人名的英文翻译上,台湾与香港跟大陆的汉语拼音都很不一样。
如果你对台北的历史有所了解,那你一定听说过“艋舺”这两个字,它是旧台北的一个区域名称,是台北市的发源地,台北市最早的街道就出现在艋舺这一区域,艋舺是台北的一件传家宝。
艋舺,原为原住民平埔族凯达格兰族语“独木舟”的意思。早在清朝康熙时期48年(大约公元1709年),大陆闽南泉州的一些人开始渡过台湾海峡(以前称“黑水沟”),来到台北艋舺这一区域,有组织的开垦台北盆地,他们搭建茅草屋,在这一带开荒种地,做茶叶和藤条之类的买卖生意。而当时的平埔族原住民则多乘坐独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载运蕃薯等农、猎产品等物与泉州来的汉人在这里交易,因此,逐渐成为一个小村落,人称“蕃薯市”。
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经盛极一时,“蕃薯市”后来成为了台北第一条街道(也就是现在万华区的“贵阳街”)。到了清代末期,艋舺与台南府城、彰化的鹿港并列为台湾三大城镇,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
到了日治时期,因台湾语的“艋舺”发音与佛典中日语的“万华”发音相似,所以,日本人把艋舺改为了“万华”,也有”万年均有繁华”之意。后来,日本政府在台湾实行分区制,将万华这一地区化为“万华区”,也就是台北市现在的万华区的一部分。
艋舺,曾经承载了台北历史记忆的老名称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目前在台北的地图上只看得到一个小小的“艋舺公园”和一条不长的“艋舺大道”。
这是日治时期(1898年)的台北市地图(网络图片)
这是台北市现在的地图(网络图片)
顺便说一句,关于台湾的历史,尤其是它跟大陆到底何时开始有密切的关系?我查阅过一些资料,我发现,在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资料中,描写郑成功以后的历史基本差不多,而描写郑成功到达台湾之前的台湾历史有些不同,以后有机会我再专门写一篇,说说台湾的历史,说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回到这一篇主题上。如今的万华区位于台北市的西南则,它依然是台北市比较老旧的区,城市建设发展很缓慢,保留了一些老旧小区和古迹。现在,该区最主要的景点包含有西门町、龙山寺、青草巷、剥皮寮和华西街夜市等。
说到了“艋舺”,就不得不说一说台北万华区广州街上另外一个地标性景点,龙山寺,它与艋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很多人依然习惯称它为“艋舺龙山寺”。
位于广州街211号的龙山寺,距离剥皮寮街区只有几十米,是坐落在台北城中心的一座佛教寺庙,属于台湾国定古迹。
清朝时期,从大陆泉州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并携带原乡庙宇香火袋在台北祈求神保佑。艋舺地区逐渐发展壮大之后,于乾隆3年(公元1738年),他们迎请了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龙山寺观世音菩萨分灵,合资兴建了如今的艋舺龙山寺。
这里有个传说故事:当年有一位从福建泉州来的商人,把随身从福建晋江龙山寺带来的香火袋留在了竹枝上,忘记带走,到了晚上,当地人经过附近,看见闪闪的光芒,于是过去瞧瞧怎么回事,结果一看,是挂在竹枝上的香袋在发光,然后,人们看到上面绣着有7个字“龙山寺观音祖佛”。顿时,人们觉得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是神迹。后来,人们开始供奉这个香袋,希望观世音菩萨保佑平安。再后来,这里的商人开始募资建庙。
龙山寺总面积不大,小巧精致,与国内那些雄伟壮观的大寺庙相比很不起眼,但龙山寺在东南亚的名声很大,日本和东南亚的游客特别多,他们都喜欢在龙山寺烧上一柱香,抽一支签,据说很灵。
几百年来,龙山寺也是历经沧桑,几次险遭破坏和毁灭,如今依旧屹立不倒,香火鼎盛。嘉庆20年(1815年)遇到大地震,龙山寺遭受破坏,重修;同治6年(1867年)遭遇暴风雨侵袭再次修筑;日治时期的1919年,栋梁遭白蚁蛀蚀,龙山寺接受民间捐款,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龙山寺受空袭摧残,正殿被轰炸后大火烧毁,但唯有观世音菩萨圣像仍端坐莲台,实相庄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龙山寺特别的敬仰。
艋舺龙山寺在民国107年(2018年)升格为台湾国定古迹,成为了台北市重要的佛教信仰中心。龙山寺除持续加强古迹维护外,每年定期举办传统节庆祭奠及民俗活动,同时,也定期办理个大专院校奖学金,认助清寒学生助学金,另外不定期为社会捐赠救济物资。在为社会做贡献方面,龙山寺比国内的那些寺庙做得好。
龙山寺的管理非常正规,风气特别好,里面干净、清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在这里烧高香。以前烧香只规定每人三根,现在都不烧香了,只是虔诚的拜拜和抽签。
去龙山寺拜拜的信众多数会抽上一签,我每次去都会看到一些日本游客特别赶来拜佛抽签,然后,他们请寺庙里的人士解签。我也会抽签,这是我去年和今年去龙山寺抽的签,还不错,都是上上签:)
这是我抽的签
这是日治时期的艋舺龙山寺图(来自网络)
这是龙山寺的全景图(来自网络)
这几张是我拍的龙山寺照片
艋舺龙山寺周围的一些台湾小吃也是很诱人的。(以下图片均为网络图)
小王煮瓜:花菇切成片,煮成的卤肉饭,口感很好,不油腻,一入口腴润滑口,被米其林评选为“黑金卤肉饭”。
源芳刈包:割包里夹卤好的猪,可以选择肥肉、瘦肉、五花肉,再加上香菜、酸菜和花生粉,口感很棒,不会感到油腻。
香佳鲯鱼米粉汤:风味独特,与众不同的鲯鱼米粉汤,店里还配搭18种传统古早味小吃。
4/28 写于台北
国内有些寺庙人头攒动,香火旺盛,却失去了寺庙的初心
找个日子去台湾周游……
龙山寺看起来有点像香港的黄大仙。这种藏身市井的寺庙,烟火气浓过香火气,跟白云深处的古庙孤寺是两种意境。
沈香文如其人,文笔清丽,亲切。
台湾的美食太诱人了,棒棒哒!
早就听说台湾的小吃美食很诱人,看着馋人:))
沈香周中愉快!:))
我们下个月会去台北一天,也许会去龙山寺拜拜呢:)
很喜欢看沈香写台湾历史和美食。
祝蘑菇周末愉快!
祝采心周末愉快!
你的文笔非常好, 把蛮复杂的话题(topic)叙述得清晰易懂。
谢谢分享。
祝禾儿亲周末愉快!
中国的寺庙完全变了味,成了挣钱工具。大侠哥提到的“ 窑子窝“,太形象了。
祝大侠哥周末愉快!
祝丹哥周末愉快!
吃饱了过来跟沈香游台湾。龙山寺的翘角飞檐动感十足,屋顶曲度看上去比一般的古建筑更卷更浪漫,像排队飞翔的一排魔毯,直接把俺载去云游了一番。。。
也仿佛看到沈香秀目低垂,虔诚抽签。为你抽到上上签开心!而保留适当的“小迷信”,能让这个不断被开发的世界仍然充满神秘和诗意,真好:))
多接触台湾的文化氛围和民风,台湾的风土人情,才能对台湾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两岸间的比较有意思:北京寺庙在人气旺的同时,失去了宗教场所的庄严肃穆,搞的有一点像“嘉年华“或赶庙会,同时寺院里还插上了不少五颜六色的小彩旗,冯小刚说像“窑子窝“!
沈香小妹妹当过记者,目光敏锐--为小妹点赞!
《艋舺》拍的不错,可惜了导演的人品,令人唏嘘!
记忆中万华好像有三个寺院,我去过。
但是我有一点记忆混淆,因为是1999年的事情了,我忘记了我在哪家寺院还捐了一些钱,因为当时寺院正在筹款修建什么,忘记了。
沈香晒的几个小吃都是我喜欢的,可惜的是,我记得我好像没有在龙山寺附近的小吃街逗留过。
台湾小吃的确是世界一绝!
挤挤,艾玛,我连艋舺这两个字可能都不一定能读对。赞沈香图文并茂介绍历史的好文,美食好诱人,卤肉饭沈香吃吗?米粉汤肯定好喝。休闲的沈香,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