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斯

心中自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正文

孤介冷情之惜春

(2021-08-17 09:59:05) 下一个

 

87版《红楼梦》电视剧里,有那么一个镜头、一个眼神,瞬间击中我,并深深地刺痛了我,那就是在瓜州古渡,刘姥姥遇到了身穿袈裟、尼姑打扮的贾家最小的四姑娘惜春,刘姥姥看着昔日的侯门绣户女,身着缁衣,孤苦伶仃,老泪纵横,苦劝惜春跟她回去,惜春摇头不肯,她忧郁美丽的眼睛里流露出的那份倔强和决绝、那份看破世事的冷情淡漠,还有那样一份孤勇,一刹那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泪眼朦胧的看着她渐渐远去的小小背影,想她小小年纪,就独自一人孤苦地在人世间流浪,我心疼得无以复加,至今难以忘怀她那个决绝的眼神!为何贾家的千金小姐惜春如此年幼便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抛弃家庭,走上出家之路?她的性格和经历是否使她必然走上此路?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惜春,是红楼梦中贾家"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四位姑娘中最小的一位,是宁府贾珍的亲妹妹,她出生时其父贾敬应年事已高,且整日里炼丹修道,对家事不闻不问,对这个幼女更吝于关心和照顾了。而她的母亲是谁,书中未曾有过交待。她的亲哥哥贾珍对她这妹妹也从不见过问,全书至始至终竟未曾见贾珍提起过这个妹妹,更不屑说任何关爱体贴了。惜春虽生在高门大户,却从未得到过亲人的怜爱和家庭的温情,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孩子,感受到的尽是淡然和冷漠,家中也从未有人真正设身处地为她着想过,她身处繁华深刻体会到的却是孤寂落寞,因而慢慢形成对世事冷漠,及孤介冷清的个性。书中说老祖宗贾母格外疼惜孙女,她自小便被老太太接到荣府和其他姐姐们结伴同住,虽并未见老太太对她有何格外疼惜之处,但有姐姐们的依傍,也算是有了稍许的快乐时光。

惜春因太过年幼,在姐妹群中时常会被忽略了。在第四十回贾母请刘姥姥吃饭,刘姥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发众人哄然大笑,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等人都乐不可支,这时惜春笑得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这是她在书中仅有的一次撒娇,可见孤癖的惜春天性中也有她天真可爱的一面。她不工诗,唯一一次作诗是在元春省亲时的应景之作,有钗黛的出众诗才在前,惜春自是太平常了。她也参加大观园的诗社,在李纨的邀请下负责"誊录监场",雅号"藕榭"。贾府四春对应着"琴棋书画",元春擅琴,迎春擅棋,探春擅书,惜春自然是擅画,经宝钗之口我们得知惜春擅长写意画,在第四十回中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可见她的绘画水平得到了老太太和众姐妹的一致认可,那也是是相当高水准的。在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里,每一个青春的生命都有它的闪光之处,各自都有各自美丽动人的风景。

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哥哥的东西受到盘查遣责,此时惜春非但一句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对凤姐说道,"嫂子别绕她,…嫂子若依她,我也不依",又特地请她嫂子尤氏过来,态度坚决要将入画撵出去,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没脸,我如何去见人",又催促道:"快带了她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任凭入画如何跪地哀求,惜春都心冷似铁,不为所动,对一个贴身服侍自己多年的丫头如此无情冷血,似乎已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着实有些令人心寒!可若设身处地为惜春想想,幼小的她为何会如此狠心绝情?她虽锦衣玉食,可又何曾从这个富贵家庭得到过亲情关爱?只听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孤介决绝如此!又说:"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惜春心里明镜似的,别看她年纪小,心里却异常清楚,宁府那些自家的亲人是如何污浊不堪的,旁人又是如何议论宁府那些肮脏的人和事的,借此机会发誓要断绝与宁府的往来,亦全在情理之中。尤氏百般劝说无果,说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人,但其实她都事出有因,见惯了家族的腐败堕落及家人乌鸡眼似的勾心斗角,饱尝亲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此人世,于她有何可恋之处?她勘破红尘,逃避现实,以求保全自己,并最终求得解脱个人的痛苦,可说是必然,亦合情合理。

《红楼梦》抄检大观园,当时反应最为激烈的就属探春和惜春,探春是痛心疾首自家人自相残杀,而惜春是果断的断绝亲情,保全自己。大观园的抄检,象征着美好青春王国的结束和青春梦想的幻灭,抄检后,入画被惜春赶走;为独善其身,宝钗也毫不犹豫搬出了园子;随后司棋,晴雯,芳官,四儿被撵;再后来又是迎春出嫁。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青春王国,就这样渐渐凋敝;曾经那样纯洁美好的青春乐园,也从此不再。

惜春的出家在书中有几处暗示。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各位姑娘送宫花,到惜春这儿,只听她玩笑说,"我这儿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这是作者第一次暗示了她将来出家为尼的命运。第二十二回众人制灯谜,惜春的谜面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谜底是"海灯",乃是佛前点的长明灯,这是作者第二次预示惜春将来出家的命运。到抄检大观园时,惜春更是大彻大悟,"不作狠心人,难作自了汗",自此她决意斩断亲情。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十二钗中的元春,黛玉,湘云,妙玉,王熙凤,李纨,甚至巧姐的结局在八十回之内都没有明确交代,各自的判词也不甚明了,颇多争议,但惜春不同,她的结局很是清楚明了,在贾家大厦倾覆,"树倒猢狲散"后,她义无反顾的出家为尼,化缘乞食,独伴青灯古佛。

正如《红楼梦》的《收尾曲•飞鸟各投林〉中唱的,"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红楼梦》中先后肯定出家的有五人,首位便是开篇描述的香菱之父甄士隐,在痛失爱女和家产后,被跛足道人一首《好了歌》点化,飘然随他而去。第二位是冷面冷心的柳二郎湘莲,在目睹深爱他的尤三姐激愤自杀后,也被一瘸腿道士三言两语点拨,幡然顿悟,随他而去。还有宝玉的丫头芳官,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后,不愿再被干娘卖,决然随水月庵的姑子出家作了尼姑。当然再有就是书中预示的怡红公子宝玉的出家。和惜春截然不同的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宝玉是博情泛爱,怜惜悲悯所有人,恨不得揽尽所有人的感情,因此也有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一一失去后才渐渐了悟,慢慢放下。而孤介冷情的惜春是早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杜绝亲情,斩断牵绊,以求了脱。恰如惜春的曲子《虚花悟》所唱的,"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惜春于豆蔻之年,了悟生死,独自走上清苦的修行求道之路,那份执着孤勇,无论如何,让人心疼,亦是令人肃然感慨万千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菲利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江郎山闲话' 的评论 : 正是如此!所以说惜春的出家是必然的。
菲利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海平兔' 的评论 : 多谢鼓励!
林海平兔 回复 悄悄话
江郎山闲话 回复 悄悄话 博主好文。
那个年代,惜春唯一能自主的,就是“出家”了吧?对她这种缺爱的没落的大户小姐,也是保全自己的最好的一条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