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斯

心中自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正文

孰优孰劣话黛钗

(2021-04-22 08:15:03) 下一个

《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关于林黛玉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谁优谁劣的争论,虽不至剑拔弩张,但却从未停息过。这二人家世相当,才貌比肩,一个是“阆苑仙葩”,另一个是堪比牡丹的人间绝色;一个具“柳絮之才”,另一个亦博学多闻;一个率真执着,另一个却豁达缜密。两个旗鼓相当却性格迥异的女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毫无疑问极大增加了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这正是作者匠心高明之处。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黛钗之争亦如此,个中是非长短,真可谓一言难以尽述。而林妹妹之多愁善感与宝姐姐之端庄大方的典型艺术形象,已然深入人心,不得不叹服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对人性了解洞察之深刻及刻画描摹人物功力之高超。不仅如此,“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并非简单的选择题,其所代表的爱情观与人生观亦截然不同,从而映射着各人心目中之人生追求与选择亦不尽相同,因而才有了数百年间"拥林派"与"拥薛派"之争,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更是发人深省。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无以伦比的浪漫笔法,将黛玉,宝玉二人之来历描绘成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黛玉乃灵河岸三生石畔一颗绛株草,因得神瑛侍者(宝玉)甘露灌溉,得以化成人形,为酬答宝玉的“灌溉知恩”,黛玉便随宝玉下凡历练,誓言将自己一生的眼泪还他,“木石前盟”及"还泪"之说便由此而来。因这不凡来历,黛玉性格行为都不染红尘,自带仙气,并有飘渺出尘及超凡脱俗之宝贵品格。尘世中的黛玉出身诗书世家,年幼丧母,不久又丧父,初进贾府时才七、八岁的年纪,寄人篱下的孤女,自然敏感又小心翼翼,而天姿聪慧过人又让她内心骄傲,孤芳自赏。不喜黛玉之人都说黛玉敏感多疑、爱使小性、行动爱恼人、心胸狭窄,其实于她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而自幼失祜的那份哀痛让黛玉多愁多病,幸而有个一同长大青梅竹马

的宝玉,给她的生命带来一丝温暖和光亮。唯有秉性善良纯真、生性对女孩子有悲悯之心且心细如发的宝玉,才能完全能理解及包容黛玉,对林妹妹自有一份别样的心疼和怜爱。

向来以真性情示人的黛玉天性便是诗人,而书中其他女孩子如宝钗,湘云,探春,虽亦擅长作诗,但除大观园诗社比拼外并未见她们作诗,黛玉却独作了《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及《桃花行》。她的人生经历使她时时都在伤春悲秋,感怀身世,这便充分体现在她每一首空灵伤感的诗作中,她的《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之凄凉,她夺魁的"菊花诗""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之孤傲,她的《秋窗风雨夕》"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之凄清,还有她的《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之伤感及咏柳絮的那首《唐多令》"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忍淹留"之哀伤,真是字里行间都是泪。

黛玉在感情上亦从不作伪,率真而执着,深爱与她相知相惜的宝玉,两人心心相印,而两人之间独有的理解、默契和懂得,是任何外人也无法了解和介入的,聪慧如宝钗也不行。因"还泪"之说,号“潇湘妃子”的黛玉这一世注定要为宝玉流尽一生的泪水,若仔细品味,黛玉哪次发脾气、使小性儿,小心眼,对宝钗吃醋,或是伤心难过,不都是为了宝玉?不都是因“金玉良缘”之说?爱情终究是排他的,怎能责怪黛玉小气?而和宝玉相互剖白心意后,心中笃定,对宝玉便不再猜疑,对宝钗更如亲姐妹一般。

金陵十二钗,只有黛玉活得最为通透洒脱,宝钗、湘云和袭人都难以免俗,都曾劝诫过宝玉要读书上进,追求仕途经济,唯有她最懂宝玉,也从不看重这些世俗功名,她深知宝玉此生是最厌恶的读书人都中了“禄毒”,以所学来换取功名利禄,为此黛玉被宝玉视为人生唯一知己,两人同为至情至性之人,他们是真正灵魂上的知音!

黛玉来自仙界,而出身皇商家庭的宝钗却来自世俗人间,这似乎已注定了钗黛的不同。宝钗才貌不输黛玉,无论是贵妃省亲论诗才,还是大观园诗社的诗词较量,两人都势均力敌。宝钗在其夺魁的《咏白海棠诗》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典雅庄重,正符合“蘅芜君”为人端庄淡漠之身份。她的那首《讽螃蟹咏》,笔端老到辛辣,极尽讥讽之能,诗才绝不容小觑。而那首最为人称道的咏柳絮的《临江仙》,更是宝钗个性和人生追求的写照,端的是豁达豪迈,"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平步青云,宝钗的视野和胸襟还真是不一般!

宝钗做人无疑是成功的,应对进退无不得体,为人圆熟大度,"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能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上至元春,下至小丫鬟都喜欢宝钗,连贾母都赞她懂事明理。自己过生日,吃东西和点戏都是投贾母所好。她最擅察言观色,能善解人意体谅到湘云在家中的烦难,又能细心观察到邢岫烟生活上的窘困并施以援手,这点和黛玉比,似要高出许多,这也应是众人都喜欢宝钗之缘由。和黛玉和解后,也真诚关心她,每日里派人送燕窝给黛玉,这份关怀和体贴同样难能可贵。一样都是青春花季的女孩子,有共同的爱好品味,自然也会欣赏对方的美好。

然而和黛玉比,宝钗却少了许多真性情,多了些深沉的心机和城府,无人能真正看出宝钗的喜怒哀乐,更无人能真正走入她的内心。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宝钗长于掩饰自己,她的心机起初并不易被人察觉,需长远交往并细心观察方能体悟。有一回宝钗不巧听到了小红和坠儿两个小丫鬟的私密对话,为“金蝉脱壳”,她竟灵机一动编出了和黛玉捉迷藏的谎话,让那两个丫鬟都误以为是黛玉把她们的私房话听去了,看似无心,实则是有意为之,这份心机着实有些令人后怕。王夫人的丫鬟金釧,因宝玉调戏被王夫人逐出贾府愤而跳井自杀,宝钗为安慰王夫人,竟把金釧说成是失足落井,还说若是因被逐而生气自尽,那就死不足惜,如此冷血真真让人不寒而栗。柳湘莲因尤三姐自杀猛然顿悟,随一道士飘然出家而去,身为朋友的薛蟠尚知真情流露,难过伤心,宝钗却波澜不惊,丝毫不为所动,不得不承认宝钗确有超出常人的淡漠冷静。长此以往,很难说宝钗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王夫人。

宝钗内心也喜欢宝玉,然而却处处掩藏自己的真心,自觉认同及维护封建传统礼教和人生追求。她完全不理解宝玉,所以才会规劝宝玉追逐他最痛恨的仕途经济,也因此在宝黛心心相印、心意相通之间她无法占据一席之地,即便最终她如愿嫁给了宝玉,也始终无法取代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现实中的“金玉良缘”到底也没能取代灵魂上的“木石前盟”。正像钗黛的判词所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玉终撒手红尘,弃她而去。

然而我也不忍过多苛责宝钗,说到底宝钗也是“薄命司”中人,她的心机城府和世故,无疑与她父亲早逝,母亲懦弱无主见,哥哥又不成器有关,她小小年纪便要担起家庭重担,过早体会了世态炎凉,也学会了人情世故,宝钗自有她的烦难不易。而宝钗同样也有她的别致动人之处,美丽大方,洞悉人心,正如她抽到的"牡丹花签"所说,"任是无情也动人"。

“拥林者”选择的是守护自己的真性情,不辜负自己,完成真实的自我,而“拥薛者”选择的是守护传统,牺牲自身,压抑自我,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真实的、感情丰富的自我。其实黛玉也好,宝钗也罢,书中所有人物,都有各自的可爱与不可爱之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存在,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对比,人性本就没有完美无暇的。有人说若是黛玉宝钗的性情结合起来,就是理想中的妻子形象,但仔细体会一下,便知这绝无可能,她们的个性有天壤之别,一生做诗的黛玉和一世做人的宝钗,如何能统一到一个人身上?怀着一份体谅和包容去看待每一个人,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或许黛钗之争还将继续,但那又何妨?《红楼梦》魅力不正在此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菲利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anxueClear' 的评论 : 说不尽的红楼梦--多谢您的点评!
HanxueClear 回复 悄悄话 阐述的客观,分析的透彻,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