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nowandlotus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情系天山(二七)用双手镂月裁云

(2022-02-28 16:13:01) 下一个

每次回新疆,飞机一落地或火车一到站,扑面而来的风情里就融汇着别样的异彩,如针线镂成的弯月、小锤敲出的时光、琴鼓流淌的音响,身边还时不时地飘过丝绸之路上彩云般的艾德莱斯绸裙。

带新疆特色的手工刺绣是那片东来西往的大地上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汇聚了绣花、挑花、金银丝、串珠、镂空、拼贴等多种手法。被誉为“雕刻的丝绸”、一度失传的缂丝技法,也因在吐鲁番出土的一件7世纪的缂丝腰带而重现于世,那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西域丰富多样的绣法绣出多彩的风情,被各民族手工艺人用于袍服、坎肩、长裙、长裤、靴子与床上用品中,尤其集中在精巧的小花帽上。五颜六色的花帽装饰精彩纷呈,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主题、图案与色调,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以维吾尔族花帽为例,南疆喀什的刺绣多是格调典雅的巴旦木或弯月、欢快热烈的石榴花等图案,而与内地近邻的哈密一带则混入了更多中原元素,形态、颜色逼真的牡丹伴着神态各异的孔雀,栩栩如生。

从小到大,记不清戴过多少次小花帽。学校组织表演必有民族舞,男生、女生都戴,顶在头上美滋滋的,配上精心编起的满头小辫尤其令女孩子喜欢。不过短发的同学都很紧张:松散的头发很难靠小发卡把帽子别住,有时一个旋转或一歪头,就有人的帽子掉下来,惹得观众席发出一阵窃笑,很悲催。所以每次上台,老师和小演员们最关心的就是帽子,只要不掉下来演出就成功了。

本以为离开新疆后就与小花帽再也无缘,没想到第一次带孩子回去时,亲戚送了一套小朋友的行头,孩子很新奇,迫不及待地套上小裙子,把帽子当作小公主的王冠,喜欢得不得了,那年万圣节的时候穿着出门,款款而行地收获了满满一南瓜桶的糖。等她稍大点,在本地的儿童合唱团遇到一个小伙伴,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小姑娘,两人一见面就凑在一起,难舍难分。有一次,两个小家伙商量着要一起表演双人节目,正好那年回新疆,便去二道桥给她们买回来两身粉色的民族小裙子,配有缀满小亮珠、小亮片的花帽,她俩拿在手上,不停地端详、抚摸着,两张小脸交换着惊叹。为她们选中《掀起你的盖头来》,选定几个动作练了几回就闪亮登场,在座的都是第一次目睹新疆民族服饰的观众,小花帽收获了满场的目光和赞叹。

除花帽外,手工刀的名声也很响亮,其中最有名的是南疆英吉沙县产的小刀,工艺精湛。英吉沙小刀的刀柄大多是铜的,也有银质和牛角、鹿角的,柄上镂刻着精致的星月、波浪、植物或几何纹路,镶嵌有彩色的玻璃或塑料珠,也有的用宝石,显得别致、华丽。刀身、刀刃部分的锻打、淬火、开刃等工艺是维吾尔族工匠们祖传的绝技,刀锋锐利、有质感,号称“削铁如泥”,尤其几大名家打造的都是刀中极品,非常名贵。

很多年前,朋友的朋友在二道桥巴扎卖小刀,想找人学点英语,要求不高,会些做买卖的口语就行,好做外国人的生意。朋友帮他物色了一圈,见我闲得发慌,就认定我了,其实我的英语也很蹩脚,但也确实闲,就应承下来,第一次有了位大人学生,认认真真地教了一阵子。他出乎意料地送给我两把精美的小刀,拿在手上很有英姿飒爽的感觉:刀锋寒光闪烁,要是真穿着铠甲照在上面......哇,“寒光照铁衣”的本意原来是这样!再细看刀柄上精心镶嵌的彩色珠子,又觉侠骨柔情,原本没在意过刀子的我这会儿居然爱不释手。忍不住专门跑去看那一堆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刀,越看越喜欢,知道他不会收我的钱,就偷偷地在别人的摊上又买了一把。之后接连有人离开新疆,想不出还有什么更新奇、能久存的特产,反正自己在这里,再买也方便,就陆续把刀转送了出去。没承想价格就开始猛涨:简直奇了,怎么那么多东西,当我不经意的时候还是不被察觉的潜力股;等我意识到该珍惜了,就一个个地都变成高高在上的优质股!

那时,习惯了只要去巴扎就能见到他,所以从没留过他的联系方式,后来很长时间没去二道桥,又出了国,也就渐渐地忘了他。直到2009年“七五”暴乱的消息传来,蓦然想起,不禁担心:他的全部家产都在那里啊,而且以他的义气,是否平安?猛然惊觉,我居然忘了他的名字!曾经努力地让自己忘却一些事,难道连带到他?后来回乌鲁木齐特意去二道桥找过,那里已经重新整修,物非人也非了。站在变得陌生的巴扎里,眼神从一张张脸上扫过,心里预设着这些年来可能有的变化,却辨别不出哪张脸才是,而当年介绍他做我学生的朋友已经不在人间,都无从打听了。暗暗地叹息着,有些无力地握手成拳,试图留下些许飘散的云烟,可还有丝丝缕缕从手缝里继续散佚。

上小学、初中时,在学校里有个形影不离、排队总站在一起的小伙伴,就住在学校边上,家里永远都收拾得整整齐齐,铺着图案令我着迷的手工地毯,长方桌上罩着绣有花边的台布,摆着装糕点、水果的铜盘。最令我目不转睛的是一把精致的铜质洗手壶,有着花瓶状的壶身、喇叭口形的壶颈、圆顶的壶盖、细长的壶柄与壶嘴。拿铜壶装好水洗手时,用手接着,用多少倒出多少,这样就能避免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地流走,又能保证每次都用新水,而不是像脸盆那样重复用同一盆水。这是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缺水的地方想出的对策,沿用至今。

这种铜壶是纯手工打造的,采用的是十四、十五世纪以来与波斯、中亚一带相同的工艺。铜匠将铜皮裁剪成需要的形状,放在支架上,根据不同的部件用不同的小锤按相应的力度敲打,反反复复地经过千锤万敲方才成型,所以铜器上布满了敲打留下的小碎痕。当所有的部件都完成后再将接缝处焊接起来,就大功告成了。讲究点的还在壶身上精雕细琢出枝蔓与花卉等纹路,闪着铜质幽幽的光泽,精美绝伦。而且铜壶不会生锈,可以当传家宝使用上百年。

西域的铜器制造在几千年前的铜釜、铜刀、铜人及稍后的马鞍、驼铃上都显露出精良的技艺,现今更加精进。前两年在大巴扎里见过带镂空枝叶图案的铜盘,亮闪闪的,在灯光下能透过丝丝的光线,看起来宛如在一轮中秋圆月上镂金的果园,巧思细琢、美轮美奂。

除了铜器,西域的陶器制作也已传世几千年,土陶、彩陶的器皿从日常的碗、罐到纯艺术品的花瓶,琳琅满目。制陶工艺以喀什为代表,据说老城高台民居一带河边的泥土质地甚佳——细腻,黏性又好,为当地的艺人们提供了上好的材料,使古老的工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陶器在其他地方也有特色。库车老乡说在“文革”前,他还小的时候,在库车的街头买过一种彩陶公鸡当玩具,鸡腿上有个小洞,一吹就发出公鸡打鸣的声音,做工很灵巧,当时只两三毛钱一个,相当于二十个桃子的价格,不过后来就再没见过。这种能打鸣的彩陶鸡难道纯粹是玩具?听起来很神奇,但愿工艺没有失传。

少数民族的巧手匠心在乐器制作上也令人惊叹不已。人人都听说过新疆歌舞,可没多少人知道所用的乐器都是在新疆本地就地取材、手工制作。那些用羊皮制成的鼓,羊肠做成的弦,木质的琴箱,苹果木、杏木、枣木的木棒掏空而成的横笛,鹰翅骨打磨成的骨笛,似乎被匠师们的双手赋予了新的生命,带着不同的气质、性格,令演奏者沉浸于不同的音乐中,奏出不同的心情、感动着不同的听众。

在众多乐器中,我最钟情的是冬不拉琴:用松木或桦木做成的琴身,椭圆、瓢状的造型线条柔美,流畅地延伸出纤细修长的琴杆,精致、简约之极,古老的琴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竟然如此吻合。冬不拉的琴箱上常装饰有旋涡、花草、菱形与三角形互相搭配的图案,对称重复,半抽象、半意象,棱角分明却又云卷云舒,宛如白云环绕雪山、鲜花点缀草甸,体现着哈萨克人对大自然所含的生生不息这一理念的崇拜,以及对自由、流动的追求。传统的冬不拉琴弦是用羊肠做的,洗净后洁白如云,裁开分股捻成线,音色温暖、柔和、有韵味,非常动听。把轻巧的琴握在手里,感受彪悍的哈萨克人内心的细致、柔软,更不用说一把琴就能弹尽草原上的情怀,难怪他们哪怕风雪再大、路途再远,对冬不拉总是不离不弃。弹拨尔和都塔尔琴的样子很像冬不拉,所以也是我的大爱。

弹拨乐器中的热瓦普工艺比较复杂、考究,琴体大多是桑木、杏木、核桃木等纤维细密的材质,韧性好。维吾尔族匠人取一截木料,挖出一个半球形的音箱,琴面蒙上驴皮、羊皮或蛇皮,不但美观还防虫,琴杆顶部雕刻出弯曲的琴头,琴杆根部嵌有牛角形的装饰,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都刻有丰富的民族艺术图案,镶着由大量的碎骨拼成的几何纹样,两方连续、重重叠叠,加上色彩的明暗对比,视觉效果强烈。整个制作费工、费时,与其说是一种乐器,不如说是可以弹奏的工艺品,在巴扎里常有游客买回去做收藏品。

从汉朝时的大曲、唐朝时的乐舞起,或者只是伴有乐器的史诗与弹唱,没有意大利琴、法国琴、德国琴,亚欧腹地的少数民族只用自己的双手相继制成各种弹拨、拉弦、打击、吹奏乐器,演奏出世界上最辉煌的《木卡姆》和多彩多姿的多个民族史。

西域大地两千年来,不管归中原政权管辖也好,还是被更强悍的游牧民族统治也罢,抑或是各民族在自己的绿洲领地上各自为政,经历东西文化的交汇熏陶,能工巧匠们用双手制作出的高档地毯(请参见《情系天山 奢华低调毯和毡》)、云霞般的丝绸(请参见《情系天山 那条路上的丝绸》)及其他巧夺天工的制品在连通亚欧的路上川流不息。由于种种原因,曾经被人趋之若鹜的手工珍品在那个遥远的地方寂寞了很长一段时间, 如今,库尔勒已能直接经过青海通向内地,连接和田与若羌的南疆铁路即将贯通,中欧铁路也在加大运营,这些都给沉寂了大半个世纪的传统技艺带来希望。盼着那些用古老的工艺于镂月裁云间打造出的精品通过火车“驼队”运往世界各地,与喜欢的人们共享。

 

2022年2月27日

附注(感谢老乡提供参考链接):

 

花帽 图片来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94293608

 

英吉沙小刀 图片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0147932

 

铜壶 图片来自https://www.sohu.com/a/256596561_118570

 

冬不拉 图片来自https://buzzly.net/p/BBnuQo1F/

 

热瓦普 图片来自https://buzzly.net/p/BBnuQo1F/

 

新疆少数民族的标配!小花帽戴上有讲究,虽好看但是男女不能乱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BEFVtLi8Y

 

新疆哈萨克族刺绣手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00UXy5W1U

 

【胖纸哥】胖纸哥造访新疆远近闻名的“刺绣之乡” 54岁阿姨现场操作民族手工刺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4g0x-c40w

 

一把削鐵如泥的小刀,是新疆維族千百年流傳的神秘暗號| 野心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AjhEXk0IU

 

【胖纸哥】敲出来的精品铜器 匠心六代 三百年传承!胖纸哥探访库车铜器工匠 每一件都中西结合满含寓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ebPpiPnJg

 

《中华揭秘》 丝路艺人 喀什传承的手工记忆 20180719 | CCTV科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0ADzSz2kw

 

【安妮古麗】新疆民族樂器了解一下?古麗以歌伴舞引圍觀,這波配合你羨慕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mIVA1UVhU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snowandlot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刘大仁' 的评论 : 手工艺品被机器大规模制造冲击的比较厉害,主要是价格差造成的。

其实乐器制作也面临被现代化取代的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弦乐都不再用羊肠弦了。以前音箱都是用整木掏洞,现在有很多都被机器压成弧形的木板取代了,可以想见,将来被机器取代得更多。

我觉得挽救古老的手工艺技术并不难:
1. 媒体大力宣传:当大家知道手工好在哪里、高价值得,肯定会有喜爱的消费者群。
2. 国家出钱补贴:手工艺人衣食无忧了,就容易坚持和传承。
snowandlot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刘大仁' 的评论 : 哇,您这是手工大全!我都忘记羊油做的土肥皂了,您这一说才想起来,好像有味,都喜欢用香皂:)但现在人们理念又变了,手工有机皂又抢手了,世界重新来过:)

花帽不知道,但刺绣和铜器应也能一直传下去,因为已经传了几千年。当然乐器非常值得骄傲,很了不起的艺术贡献。

佩服您的学识,感谢!
刘大仁 回复 悄悄话 在过去几千年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新疆百姓用品多用本地出产的泥土, 木材,羊毛,羊皮,羊油和购入的铁铜做成:
泥土: 陶碗, 陶用品
木材: 木碗, 木勺, 木桶, 木盆, 牛马驴车与车轮。 用木头做车轮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
羊毛: 毡子, 毯子,毡筒,毡帽
羊皮: 皮帽,皮衣,皮靴,皮大衣
羊油: 土肥皂(好像是用羊油和胡杨书上渗透出的碱块做的)

铁: 镰刀,坎土曼,马登马掌
铜: 铜壶,铜盆

其余东西如茶叶,糖,棉布,可能都要购像铁与铜一样从远处购买来。它们量不会大,百年前只有上层富人用的起。

我以为在文化水平上,花帽铜壶与乐器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估计再过几十年就会式微而逐步消失,而他们的乐器与乐曲则会一直传下去,那才是真有民族特色和文明价值的财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