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音元素经典译注范例

用汉音元素Chinese Phonetic Elements译注汉语以外的历史哲学神学经典范例,推动在汉语中导入汉音元素。
正文

仡佬族语及巴渝方言、吴语的书写文字随想

(2025-09-05 21:04:43) 下一个

图文版https://cpri.tripod.com/2025/gelao.pdf

 

2025年8月下旬,我再次回访重庆,短暂到邻近的贵州遵义实地考察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仡佬/(仡佬语)[klau?/ㄎㄌㄠ/Kláo/コーラオ族人口密度最大的自治地区,联想书写文字方面的问题。

【仡佬族语言的书写文字疑问】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仡佬族的人口数为677,521人。属于遵义的道真[1]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口35万,其中仡佬族17万多人、苗族9万多人(2017年末),是仡佬族人口唯一占半数的自治体。另一个自治县是接壤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人口占44%。

据最近的中国网2023-07-18引用“《濮祖经》”的“翻译”(附图),报道:“仡佬族才是中国古代酿酒始祖,早于杜康造酒千年以上”[2]。各种场合类似的引用还有很多,但这个《濮祖经》的“翻译”不是对来路不明、完全不知发音的的“仡佬文字”的字对字transliterate/转写直译,更像是从介于白话文与(不太通畅的)文言文之间的汉字原文的“逆向工程”造作的“仡佬文字”,立即引起几乎所有专家们的质疑。例如,侯绍庄在“仡佬文字创造时代质疑”一文结合汉文传世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指出最近发现于贵州仡佬族民间,由“仡佬族文字”书写而成的《九天大濮史录》、《濮祖经》汉译内容与史实多有出入,其著作人物及时间皆有依附假托之嫌。这种“仡佬族文字”产生时代不会早于清代晚期,将其指认为早于甲骨文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3]

被政府认可、引用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当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语作为母语的仡佬族最多不超过6000人,大约只占仡佬族总人口的1.1%。绝大多数的仡佬族使用汉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有少数成员会讲当地的苗语、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而维基百科则介绍到:“仡佬语(越南语:C? Lao/????旗勞)是Kra–Dai/侗-台语系Kra/仡央语族中的一种语言。贵州有几份用汉字书写的,包含仡佬语方言词表的手稿。2009年在贵州发现了一本据称是用仡佬文写的书,但学界目前认为它是伪作。”附图的仡佬语方言字词表有发音和汉译转写,类似从汉字借鉴的苗文字,看起来真实性高,但现在绝大多数仡佬族人都不会讲仡佬语,且仡佬语方言极多,几乎无从验证这些字形的发音,无法形成对应口语的书写系统。

然而,仡佬语是否有书写文字、或者其文字是否构成初级的书写系统,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求的有意义的工作,在仡佬语还没有成为死语之前,这个探求的过程兴许能够提供柳暗花明的新成果。为此,需要实地访问仡佬族生活聚集地,确认猜测性的事实,也获得超越语言文字的社会学/民族学知识。

【实地调查仡佬族博物馆与傩园】

25日下午,我乘两个多小时的长途大巴,从重庆开往道真,4点过到达。我一看时间尚早,立即叫上一辆摩托车,直奔“中华仡佬文化园”。

文化园极为辽阔,可以容纳数千游客,但怎么只有一个来访者?我找到宏伟的仡佬族博物馆,走到大门口,才读到“周一周二闭馆”的通告。幸好门口有人,年轻的馆员得知我不远万里来调查仡佬族语言文化,欣然为我开放。

与整个文化园一样,3层楼的博物馆只有两个展厅,约占一层楼的一半空间。左边的“族情馆”招牌下有相应的字符,看起来像仡佬文字。展厅内也有多处字符展示,包括几幅“《濮祖经》文字”与汉字翻译解说,如这一段“翻译文字”:“相弟退位,展于为首,展修道路,强发换市,驯牛耕地,开采朱砂,铸铁炼铜,朱砂捞糟,广为交礼,内结百头,外交邦邻。”怎么这古老仡佬语的“书写系统”与今天的汉语白话文在词汇与句法上如此吻合对应?与另一处招牌“仡佬文化历史发展 简介”的宣示遥相呼应:“也就是九天天主。...最早发现种子,掌握发酵技术、丹砂冶炼技术、发明换市、数符、文字等的一个民族。...远古时,人们把仡佬先民视为神,是天之子,人中精灵。”如果属实,这远古的仡佬族“软实力”极为震撼!

但是,馆内的竹图腾、只有汉字的印版上的文书、符令等实物没有一点仡佬语文字的踪影;而且,在一个不显眼的介绍牌上说明:“仡佬语没有文字”。

无论是媒体工作者、博物馆专业人员,还是广大的民众,都需要基本的书写系统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才能避免伪书等“逆向工程”的发生和散布。政府的博物馆不应该存放、展示、宣传未经证实的任何实物和历史主张。例如,四川珙县的悬棺遗址、博物馆苗族文物馆值得效仿[4]

这里的交通颇为不便,我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乘上出租车,从文化园直达颇为气派的政治中心-自治县政府大楼,然后在经济中心-最繁华的步行街一带漫步、观察、交流、地摊上买刺梨、街头买烧烤、晚餐、入住旅店。完全没有感受到少数民族的语言、举止的环境和风俗,特别没有见到一件我小学期间在贵州熟悉的苗族妇女的装饰,颇为失望。只有几个人的面部使我略微回忆联系起苗族人的特征。我在一个小商店买啤酒时,一个年轻人进来选购饮料后,用手机佯装在微信扫码,迅速消失在人群中。女店主追出店门,骂道:“你龟儿又不是我的龟儿,ㄌㄤㄍ/啷个可以白拿我的东西!”这是我在中国第一次遇到“零元购”,才注意到店里没有装摄像头。我在重庆长途汽车站站口也被几个人围上来“替我买票”骗去25(98-73)元。

博物馆的另一个展厅是“天地之灵·傩文化馆”,主要指元朝从中原传入的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的仪式,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傩文化早已从中原消失,却保存于贵州民间,主要流行于黔北、黔东北,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等,表演者须戴面具。2008年,贵州仡佬族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展厅的文字都是汉文,符图、符讳、印版等文献与道教或巫术的文献类似。意识到交通不便,无法继续南行到务川考察,我第二天一早就动身,好不容易等到一辆顺风车,北上去“中国傩园”考察。

交通不便的“中国傩园”建在气势雄伟的山谷之间,落成使用的前半部分适宜带孩童的全家游乐,但暑假刚结束,几乎没有游客。从门口叫卖的妇女只花50元就可以买到正式的98元入场卷。9点半开始的欢迎表演有点“问鼎中原”的仗势,可惜观众稀少。沿着人工湖到达内部的“三幺台”,是仡佬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幺台”是方言“结束”的意思,应该用表音的汉音元素词母“ㄧㄠ· ㄊㄞ”书写,指一轮宴席要经酒、茶、饭三道程序才算结束。类似祭坛庙宇的中央招牌“大道和合”也类似中原文化,提示作为东南亚高地Zomia/ㄗㄛㄇㄧㄚ[5]最北前沿,不仅只是被汉化征服,而且还保有某些已经消失的汉文明传统,这才是道真仡佬族的文化优势,不必虚伪地推行历史上不存在的书写系统或神话传说。

三幺台背后的半山还没有修建完工就“烂尾”停止了。除了高二百米、长二百多米的玻璃桥和人造温泉还有少许游客,可以容纳几百人居住的度假楼内部没有装修就被遗弃了。我登上半山腰的城堡“王国”、接近高粱丛中的山神造石,把没有完工就开始荒废的博物馆、体育馆、剧场等设施想象成罗马帝国衰落的遗迹,尽情独自展开“历史的想象力”,超越了作为“观念的共同体”的仡佬山区。

这也是大兴土木的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例子,无法支付贷款和维修费用。我中午和晚上特意选择的两个贵州餐馆都只有我一个客人,与我共进晚餐的店主承认她们无法再营业下去了。

道真之旅确认了不存在仡佬文字(更没有复杂的书写系统)的事实,同时实地感受仡佬族社会经济生活的现状,也算不虚此行。

宣传、推广民族、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有效的方式是导入汉音元素的书写系统来更准确简洁地转写方言的发音。以下是几个关于巴渝方言的通俗例子。

【巴渝方言的书写问题】

[1]在重庆解放碑附近,有传奇的巴人英雄将军的巴曼子的坟墓,是后人所建,颇为气派但无法确认真伪。我对实物考古学几乎无知,只注意一些文字介绍,如“曼姓的由来”图片提到古代巴人的姓氏,其中有的汉字如瞫shen、朴pu、督(昝zan)、度(庹tuo)等,不准确。因为汉字的发音随时代、地点变幻,我们无从知道古代词语的发音,尤其不能确定音调,但汉字都带有音调,所以不能用汉字来表示古代名词的发音。以上的古代汉字姓氏只能用非音调的汉音元素词母ㄕㄣ、ㄆㄨ、ㄗㄢ、ㄊㄨㄛ书写表示。在准确、正确书写古代名词发音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记述、分辨、研究本来就零碎、含糊、复杂、混乱的古代历史。

[2]我注意到在中国的大城市的游人集聚点有表达当地方言发音的借用汉字广告宣传,重庆的名片“勒是雾都”在机场、解放碑等观光场所无所不在。[le]是当地人“这”的发音,不应该用这个不准确、误导的表意汉字,应该书写为单纯表音的ㄌㄜ。

[3]王国祥著《首探南平僚》正确地指出:“由于僚语与汉语音位参差,各有缺失;又由于记录者都是用声音相近的汉字记音,记录者籍贯不同,所采汉语方言各异,他们在选用汉字摹音时与本音差别甚大,所以摹写的僚语语音不可能准确,有的还缺漏,至多做到大致相近。...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古籍上的一些僚语摹音,现今在壮泰语族中已经找不到对应的语音了”。实际上,“汉记词”不仅只用于摹写僚语,所有记述非汉文明的名词和抽象概念几乎都是“汉记词”,符合上述描写的“不准确”、不正确、混乱、误导、繁杂等特征。“僚”、“獠”的发音被注为“老”,也只是一种“汉记词”发音,因时代地点而异,即使统一以现在的发音[lao]为准,但应该避免用任何(随时代、地点变音的)汉字,而以汉音元素词母ㄌㄠ表示。[6]

“国戈漫綦江”列举了一些綦江口语的发音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如:[綦江人把“六”读作“落”、把“七”念成“切”、把“吃饭”说成“期饭”。][“期饭”发音,其实源于“吃”的异体字“喫”。在《集韵》中明确记载:“喫,欺讫切,音乞”]。[“院”读作“万”也非土语,而是源自《唐韵》中的“王眷切”古音。][“街”读“该”、“解”读“改”、“斜”读“霞”等发音,都是古音遗存的有力证据。][杜牧的《山行》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第一句的那个“斜”字,同样需用綦江话“霞”音来读,“霞”与第二句的“家”字,都是“a”韵]。[綦江人讲“告一哈儿”],是“试一下”的意思。应该准确地书写为:

[綦江人把“六”读作“ㄌㄨㄛ”、把“七”念成“ㄑㄧㄝ”、把“吃饭”说成“ㄑㄧ·ㄈㄢ”。][“ㄑㄧ·ㄈㄢ”发音,其实源于“吃”的异体字“喫”。在《集韵》中明确记载:“喫,欺讫切,音ㄑㄧ”]。[“院”读作“ㄨㄢ”也非土语,而是源自《唐韵》中的“王眷切”古音。][“街”读“ㄍㄞ”、“解”读“ㄍㄞ”、“斜”读“ㄒㄧㄚ”等发音,都是古音遗存的有力证据。][杜牧的《山行》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第一句的那个“斜”字,同样需用綦江话“ㄒㄧㄚ”音来读,“霞”与第二句的“家”字,都是“ㄚ”韵]。[綦江人讲“ㄍㄠ一ㄏㄚ·ㄦ”],是“试一下”的意思。

【吴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还是汉语系列的一种独立语言?】

吴语/Wu language在英语世界普遍被作为与汉语/Han language/Chinese不同的语言,但在官方汉语里更多地被作为汉语的的一种方言,这涉及汉语“方言”一词的含糊性问题,因为“方言”也可以被理解为“地方的语言/regional language书写系统”或“地方话口语/dialect”。除了发音不同,吴语有许多汉语里没有的用词和书写符号。更实质的区别在句法结构,例如吴语句法的 subject–object–verb (SOV)/主宾谓秩序与汉语句法的subject–verb–object (SVO)/主谓宾秩序不同,而与日语的“主宾谓”秩序相同,可能是因为日语的句法是从地理位置接近的古代吴语地区借鉴的(古代吴语与古代汉语是不同的语言)。例如,(吴语)饭吃过?????(汉语)吃饭了吗?(日语)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

吴语要成为不同于汉语的独立语言,最大的挑战是确立一套表示单独元音(世界上元音音位最多,上海各地一般有10-16个,奉贤区金汇镇更有多达20个)和辅音的词母书写系统。至今为止的各种尝试,参照西夏文、粤语文字、壮语文字等借鉴汉字造出不表音的字型,既不实用,又带来混乱,如仅上海话发音的主要助词就有:“得”、“了”、“得了”;疑问语气助词“????”、“勿啦”、“呢啥”、“嚜”、“啘”、“咾”、“吤”(“个啊”连音,句尾助词“个”);命令语气助词“嚡”、“好唻”(老派:“末哉”);感叹语气助词“嚡”、“嘢”、“个嘢”、“哩”、“嗗”;句末语气助词“嚜”、“喉”、“噢”、“个啦”、“唻”、“啦哩”、“唩”,等等,都应该用单纯表音的汉音元素词母构词。而近来的所谓“吴语拉丁化拼音方案”,没有音素词母书写的概念,在汉字拼音的混乱观念下走不出迷宫。

 

2025年8月30日,在此次中国之旅结束之际,我参观在重庆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关注那段时期的历史文献中体现出的“表意汉字+表音ㄏㄢㄍㄜㄨㄦ字母”的韩文/朝鲜文书写系统的优越性[7]。语言(口语)是长时期自然形成的,也随着时间变迁或者消失,对于濒临消失的仡佬族语(口语),当务之急是采纳表音的汉音元素书写系统,准确地记录仡佬语的口语,保留、改进既存的历史叙事。

 

 [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2025年9月5日]

 

[1]东汉官员兼儒学者尹珍,字道真(79年—162年)在此兴教办学教化先民,因而得名。

[3]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http://iea.cssn.cn/wztj/yywz/201412/t20141208_4270095.shtml

[4] 赵京,重庆四川区域学术文化之旅,2025年4月6日。

[5]赵京:“当代人类学力作揭示的山地东南亚的安那祺史观”,2011年8月8日。

[6] 赵京,academia Sinica/学术中国的方法论制约,2024年10月12日。

[7]赵京,Hangeul/韩古尔/韩文书写系统初考,2025年9月3日后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