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角度发掘历史的盲点

专门讲古而不论今,从新的角度发掘历史的盲点
个人资料
咲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我大清的体制外爱国,有掉脑袋的危险,说一个真实的历史案例

(2025-11-11 05:10:57) 下一个

故事的主人公叫吴英。吴英是广西平南县的一个读书人,已经60高龄了。吴英读了一辈子书,没有考取什么功名,平时就靠教乡邻的孩子读书过日子。这人一老,思想就难免犯糊涂。他竟然想把工作学习之余的思考形成一份报告,献给乾隆帝,想要让我大清更好:上陈时务以广圣恩以固国本。

广西离北京太远,吴英身份卑微,自然不可能亲自向皇帝建言献策。于是,他就将这份报告呈给广西布政使朱椿。朱椿翻看了一遍,发现吴英所献策略,无非五条:备荒、盐政、弭盗、种烟、减僧,都是一些中规中矩的民生建议。

仔细一看,却发现了大问题。

吴英报告第一条备荒里面有这么两段: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但其恩未远,其泽未长虽曰租亦免,然田主征足,佃户其敢抗而鸣于官乎?是圣上有万斛之弘恩,而贫民不能尽沾其升斗,甚可惜也。

里面居然两次提到弘字。这可是犯了干犯御名的大忌。你可知道,当时的皇帝乾隆帝,名字叫做弘历。除了他本人之外,天下任何人都不能提到弘字和历字。就算必须提到,也要用其他谐音字替换。

清朝中期名臣陈宏谋,本来叫陈弘谋,就是因为避乾隆帝弘历之名讳,这才改名叫陈宏谋。

一本建言献策、人畜无害的报告,就因为两个弘字,变成了冒犯皇帝圣讳、批评指责朝政的反动书籍。案子传到乾隆帝面前,他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吴英本人判处凌迟;吴英两个儿子、一个弟弟及两个侄子,年满16岁,被判斩立决;吴英家的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

说起来老吴确实冤枉,他一个体制外的人,哪里能明白这些体制内的大忌?什么字能用,什么字不能用,他一个老秀才,哪里知道?

完全是一付爱国之心。结果,就是掉脑袋的下场。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你一个奴才,也配爱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