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那几斤几两

(2025-10-26 06:57:26) 下一个



我的那几斤几两

对于高估自己的,人们常讽之为“不自量力”,或直白地称之为“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

人们的体重可以有标准化的称量,唯独这里的几斤几两是无法称量的,那是能力,重要性的衡量,又常常赋予相对的意义,

那几斤几两是相对于诸如职位,话语权,价值等等所具备的份量。 对于不同的人,或从不同的角度又会得出不同的衡量结果。

在人生旅途中,我时不时自问“我有几斤几两”? 既是自诫,也是自勉。 认识自身的斤两有助于确当地设定人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青少年时期的我

母亲的早逝,小学刚毕业顶梁柱的父亲卧床不起,我和弟弟自小历经磨难。 弱小的我自知没有几斤几两,又无父母的依仗,总是有意无意地避让着村上年龄不相上下的乡村孩子们, 自小养成了内向的性格。 但经常的考试优异成绩,使我找回了几分自信,在老师们的眼中我有了几斤几两,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 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在校成绩又相当的好,困境中的父亲和弟弟在我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甚至象押宝一样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 在家中我是有几斤几两的,虽然我对未来一无所知,只知在学校当好“考试家”,拿到好成绩。

高中进入省立中学,成为小学初中同学中的佼佼者。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扩展,自我意识空前膨胀,有点不知几斤几两。 先前的人生第一梦局限于让家摆脱困境,高中时时而想当作家,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更梦想当科学家,造飞机火箭。 结果是梦想并没有完整地成为现实。 梦想的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自身的斤两要放在国家需要,国家政策更高层次上去称量。 自此我认识了自己,把衡量自身斤两或份量建立在努力加现实考量的基础上。

努力可以提升自我

1978年春科学大会后,国家决定恢复招考研究生。 一直向往科学研究的我重新燃起了一线希望。 大学里的专业教授给我寄来了中科院相关专业的招生简章,意在鼓励我,恰给我泼了一盆冷水,甚至是冰水。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入学后只上了一年的基础课,研究生考试的五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学过,自思相对于考试要求,我真的没有那几斤几两。 至于英语考试,由于高中时学的是俄语,大学只学了一年英语。 所幸英语老师的因才施教,个别辅导,一年下来我居然具备了文献阅读和初步的口语能力,也许能勉强应试。 了解我的大学专业教授竭力鼓励我利用好从报名到考试之间的三个月,机会就在眼前,瞬间即逝,我下定决心拼搏。 自此照常上班,每日下班后的6时至10时及周末成了我啃下应试课程的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的努力开启了我后来几十年的科研生涯。

不要被他人“不自量力”或“不知几斤几两”闲言闲语击倒,人生的几斤几两,或在种种场合,社会层面的份量总是会在自身的努力下变化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破屋出公卿”虽然是极端的说法和例子,但道出了一个道理,人的份量,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人生的追求和自我调整

人生的精华阶段是在职场或社会活动中度过的。 能力需要展示,人生要有追求。 有追求才有奋斗的动力,前进的方向,但人生目标的设定必须基于职场和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份量。

对个人的能力,份量要有清醒的估量。 过高的自我估量和追求的目标会导致碰壁或紧张的人际关系; 自我低估也许会失去本来应有的发展机遇。 任何时候个人的能力估量和人生追求的目标都必须顾及市场,职场,和社会环境的考量。 没有1978

年初科学大会和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决策,我很可能跨不进科研的大门。 基于我在国内外发表的几十篇学术论文,80年代末我应加拿大教授的邀请来到加拿大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应该说对我能力是某种程度的认同,但那时对外开放不久,西方社会对中国博士水准还有不少存疑。 直到发表了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特别是在国际会议宣读的论文才引起了科技公司的注意,开启了在北美近二十年的研究开发生涯,直到年龄需要我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以个人为例只为说明,人生需要努力,人有几斤几两需要展示, 对自己的斤两要有确当的估量,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自我膨胀,还要顾及职场的和社会的考量,应了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时势也。

我的那几斤几两还真没有多少份量,只不过几经努力,历经风浪,归于平静。 如今我的那几斤几两只能在家中衡量,太太辛苦操持着家中大大小小事务,小孙子在他对父母撒娇时会说“No 爷爷!”,需要我时则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找个地方陪他扔球,或牵着我的手帮他从哥哥手中抢过来玩具。 我无足轻重,可心里却是美美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