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善孝为先

(2025-09-03 17:55:08) 下一个

- 兼谈“孝”内涵的变迁

在农耕社会, 皇权是社会的主宰,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 “忠”,维护了皇权,达成了上层社会的稳定;“孝”,树立了族长家长的权威,达到了家庭内部关系的有序; “仁义”,倡导了人与人横向关系道德境界,模糊了利益冲突 。忠孝仁义 ,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从上到下稳定了社会, 和谐了家庭内外的关系。

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是千百年来全社会倡导的社会风尚,百善孝为先,足见其社会影响力。 现有感动社会的模范人物, 古代有举孝廉的传统, 二十四孝的故事脍炙人口, 成为儿女们的榜样。

孝是什么? 是感念,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由于农耕社会里生活资料的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养儿防老, 侍奉父母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在这个意义上, 孝,属道德范畴, 但也是社会的, 甚至是法律(皇律)上的义务。

孝的内涵是什么? 是爱心, 是侍奉, 是赡养, 是血缘相通的心灵慰藉。 归根到底,孝是由情感和物质构成的,爱心是孝的前提,物质是孝的基础。 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对普通民众,赡养年迈的父母是不小的负担, 儿女也只能在爱心之下的尽力而为了。

对子孙而言, 孝也构成了对父母, 对长辈, 甚至族长的服从,固然有其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也是对后辈的限制, 几千年的包办婚姻造成了无数悲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虽是传说, 也反映了民众对婚姻自由的呐喊。

孝的内涵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传统或社会风气, 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封建社会的孝的方方面面是基于家庭性经济。 在现代社会, 特别是实现了工业化之后, 经济已超出了家庭范围, 从属於社会, 即使个体经济,通过税收和反馈也被纳入了社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一部分。 生产力的提高, 以及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 使传统意义的孝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首先, 孝由道德范畴和法律义务双重属性, 回归了道德范畴。 这是因为退休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年迈的父母, 老人提供了生活保障, 解除了后代对父母及老人赡养的法律义务, 转化为应父母的需要和子女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次, 孝已由情感和物质双重层面向情感层面偏移。 由于父母不一定需要子女赡养, 子女及后代对父母和家中老人的孝更多的表现为关爱, 以及父母和家中老人有困难时给予精神的和物质的帮助, 有能力的父母及家中老人反向资助后辈的也不鲜见。

在古代, 孝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及家中老人的亲情, 对养育之恩的报答, 及父母及家中老人晚年对晚辈的依赖。 正是这种高度的相互依存, 以及农耕社会里单一的家庭经济基础,导致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 家族群居, 几代人同堂相当普遍。 现代社会里社会化生产体系, 退休制度和社会化养老体系, 改变了父母及老人对子女及后代的经济依赖关系。 父母及老人的经济独立性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晚年生活选择性, 而不是依赖子孙的孝心。 只要有条件, 老人多选择独立居住, 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周围的老年朋友们讨论行动不便时的养老, 多数选择住进社会性的养老院, 而不是依赖子女的孝心照顾。 客观上处于奋斗期的子女也无暇顾及对老人的照料。 这时子女对老人的孝迥然有别于古代, 更多表现为以亲情关心老人的健康, 频繁的探视, 为提供老人的出行方便,等等。 老人更愿意听到的是子女的工作,事业顺当,孙辈的健康成长, 并视之为晚年的幸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父母对儿孙的养育义务几乎终生的, 儿女独立了, 再帮带孙辈; 儿女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也是始终的, 直到养老送终, 以及对父母故去后的祭奠。

在西方生活几十年, 虽未完全融入西方社会, 但根据长年的观察, 多数西方父母在子女中学毕业后把他们“赶出”家门, 深造, 就业, 婚恋,由子女自己抉择。 儿子的一个高中同学未能入大学, 被赶出家门后就在我们家临时居住过。儿子的大学的西方同学们只要符合条件,就会选择向政府贷款完成学业, 毕业后逐步偿还,而不是依赖父母。 在同学们的影响下, 儿子以优异成绩赢得了省最高奖学金, 加上CO-OP 的收入, 在不到二年后就归还了我们在他刚入学时给与他的数千元。 在西方社会里父母这样对待子女看似无情, 的确迫使子女早日独立自强。

在西方社会里, 父母更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相应的财务安排。 儿子的西方同学多数不会把父母的财产与自己挂钩。 父母的晚年安排是基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政府的社会福利。 无缘结识西方的上流社会, 但耳闻目睹,富豪们会给子女一笔费用用于教育和事业启动, 而遗产则是生前安排身后处理。 如果要把中文的“孝”译成英文, 那也是鲜见的“filial piety”,可见孝在西方文化里并不那么显要。

当我和太太整天忙于帮忙带孙子, 并享受“天伦之乐”时, 西方的同龄人可能正忙于海滩日光浴,周游世界, 享受属于自己的晚年美好时光。

这就是差异, 孰优孰劣, 谁予评说? 或各有千秋。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