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

(2006-02-19 19:37:42) 下一个
董作宾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师王国维,1928年受命调查殷墟,并于同年主持第一次殷墟发掘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停止,董作宾随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辗转长沙,桂林,昆明,四川等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著述不辍。1949年1月去了台湾,兼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1950年任史语所所长,1963年病逝于台湾。 正是董作宾1928年亲赴河南安阳殷墟调查甲骨文出土情况,得出"甲骨文挖掘之确犹未尽"的结论,才促成了前中央研究院历时十年之久的大规模殷墟科学发掘工作,这结束了甲骨文的盗掘时期,而开始了有组织的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董作宾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工作的主持者(或重要成员)之一,亲自发掘和整理了大批甲骨。董作宾将殷墟科学发掘所得的甲骨文辑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出版。 董作宾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对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了「贞人」,建立了断代的基础:殷商甲骨卜辞中,卜下贞上的一个字,在甲骨学早期研究者(刘铁云至郭沫若)都不知其意义。大四版出土,董先生精研其文例,发现了「贞人」,解决了这个谜团。董先生自己称:言此为「甲骨文研究的一个新叶的起头。」使甲骨学跨进了另一个阶段。甲「贞人」的系联,进而发现「贞人集团」,殷代主管占卜机构因而呈现,揭露了殷商时期的占卜制度。 二、甲骨断代方法的建立:殷墟甲骨包含的时代,武丁之前一直到纣王殁,二百七十年(董先生说),共十君王。如此长的时期庞大的甲骨材料,如果没有方法加以分期断代,对这些的材料的研究运用必然會产生时间上依附的困难。董先生因其才华过人、巧遇机缘,亲自参予殷墟考古工作,因而创获了甲骨十个断代标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至今这十个标准仍旧是今日甲骨学者用以断代的主要方法。 三、分期分派的研究:由十个断代标准,董先将甲骨材料分为五期,它们分别是: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第二期,祖庚、甲; 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五期之分,学者至今大体沿用。分派是董先生研究甲骨文字,发现殷商的政治,体鄅上有新旧两派之争,这种见解是董先生自认对甲骨学的新贡献,也提供给甲骨学者思索的新方向。 四、殷历谱:这是董先生积十年之力而完成的书。也是董先生重建商史最重要的工作。殷商甲骨卜辞基本上刻有干支和卜问的事类,在出土时这些时间和事类并不一定相联,换之,这些甲骨出土时,是打散的。若不明瞭其事类发生的正确时间,一切史实,就没有附的根據。为使甲骨材料不虚悬,故董先生才有殷历谱的撰写。重建殷历,董先生提出「点」「线」「段」的联系原则。其步骤是:为了确定一个时代的「段」,譬如:「周年」「商年」,就必须推演这一段期间合於天象的历谱,即是「线」,而合於天象的历谱线,又必须有科学根據的「点」为基础。殷历谱的点,譬如:武丁二十九年十二月庚申的骨食及帝辛十祀九月的置闰即是。根據这些真实现象,才能推演出客观的科学历谱。先生曾言:「近廿年来,对於古史年历的研究,耗费了我的一大部分时间。为了解决甲骨文中所涵殷代历法的问题,不能不考定共和以前的年代,为了考年,又不能不先解决太初以前历法旳问题, 於是有古史年历谱的推算。。。。。。 先建立一部合天的历书,然後以甲骨金文铭刻,史籍载记,考定年代,这里面推求真朔;推求节气,用儒略历互相对照,更换算格列高尺度,对照干支纪年,以儒略周日的长尺度,对照干支纪。日这是纯粹的以天文科学做基础而独立推算的结果。有此绝对客观的历谱然後考之载记,定其年代,方不至落於空疏。」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再分四卷,下编为十卷。内容精实,极具开创性,为学界所推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