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关于复旦大学恶性杀人事件的博文,引来众多博友的感慨留言,故觉得似乎意犹未尽,特再略作些补充。
我在那篇博文里提到:“相对于海归,土生土长的博士硕士生存能力就强多了,十几年来我曾经分别带过三位国内名校的博士一起工作,他们都能察言观色,将学术成就与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的相当好。”
今天就再聊聊这些年我接触过的年轻土博士、硕士们是如何适应职场的。
2000年,我接到北京顶头上司的电话,说他清华博士毕业的学弟刚进入我们一个基层单位工作,想来找我求教,望我能尽力帮助。几天后,那位文质彬彬的小张跟着他的领导来到我办公室(这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变成了私相授受,中国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领导同意了才是合情合理的工作)。原来他在清华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属于典型的学霸。他希望我能给他在技术上帮助,随便做什么都行。我说你的学历那么高,不缺理论,缺的是实践。如果愿意,就从帮我做基础工作开始,通过搜集资料,编写技术报告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在我们领导的同意下,我多了一位技术助理,每年他都兢兢业业地帮我编写技术报告,我只需修改把关即能上报或发表(署名自然是他)。两三年后,他就在其单位里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骨干后步步高升,最后被提拔为总工程师兼国内某核心技术期刊的总编,在成为领导后,为了延续以前帮助我做的工作,还特意安排后续新人继续帮我干活,每逢节日我都能收到来自他的问候和祝愿。令人极为痛惜的是,小张在几年前,因突发脑癌而英年早逝,实在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第二位博士小何,更是学霸中的学霸,他是交大的本科,浙大的硕士,清华的博士。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我们部门工作,报到后领导安排他先跟着我这个老法师干。我明白其实这只是对他的考察而已。从此只要我出差,身边就总有这么一位学霸相随。而他无论事无巨细,只要领导有要求,都是乐呵呵地去完成。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一个重要的高层会议,领导布置他带着录音机和几十卷录音带,把会议上所有官员的发言都录音并整理成文字,那个年代还不流行速记打字的技术。按理说这些活应该属于办公室秘书的,但他毫不计较地加班加点完成了任务。由于他工作表现中规中矩,结果还不到一年,单位就把他调到另外一个重要部门,没多久就破格提拔为处级干部,几年后又被北京安排到外地一个单位担任局级领导了。
第三位博士是东大毕业的,先在别的部门工作了两年,后来转到我的部门。部门领导同样安排先跟着我熟悉专业工作,才一年就提拔为科长,从我的跟班变成了我的直接领导。几年后,单位开始精兵简政,为了避免与同事火拼,他主动提出去基层锻炼,结果才去两年就被提拔为处级干部,如今他早已回到我们部门,成为本部门的一把手了。
以上三位博士的成功具有一些共同点,首先都是在学校就已入党,属于起点较高。其次都是从不以自己的高学历作为炫耀资本,虚心学习,甘当螺丝钉,无论上级派他们做什么工作,从不以事小而不为。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均能四平八稳,因此在提拔前的民意测验中获得高分也是水到渠成。
而以上几个优点恰恰是个别海归人士所缺乏的,原因就无需多言了。
相当于男生,女博士、女硕士尤其是漂亮的女生在国内职场奋斗则难度更大一些。因为《流金岁月》里蒋南孙和《小舍得》里的南俪所遇到的性骚扰乃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因此许多聪明的女生都会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时刻注意自我保护,与男老师或领导的关系需拿捏的十分恰当。
我曾经作为交大的客座老师带过一位女硕士,由于她的毕业论文完全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答辩也需要我的投票。所以她非常感谢我对她无私的专业帮助,有个周末晚上十点了,我突然接到她电话,说在我家附近的十字路口,要送点她暑假从老家带来的苹果给我,问我具体门牌号。我正纳闷,我从来没有给过她地址,怎么会找来呢,后来才知道是有次她和我一起坐地铁,看到我在马当路站下车,就判断我住附近的。我赶紧下楼去,才看到她与男朋友一起开车过来的,不仅为她的细心和谨慎折服。现在她早已毕业,在基层单位成了业务骨干,也有了幸福的家庭和宝宝。
另外一位女硕士就是我的关门弟子了,她也毕业于东大,先前在其它部门从事别的专业工作,在我退休前两年由单位领导安排正式拜我为师。两年里她是非常认真地学,我是毫无保留地教,除了办公室外,每次我去外面讲课,她都随我而去,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这样慢慢地熟能生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都已经能独当一面了。疫情发生前几年,我一直游走于中美之间,我知道她喜爱喝咖啡,每次回去都会带咖啡豆给她当礼物。她知道我不会收她钱,所以每次在我回美国前,都会给我女儿买小礼物,且都包装的严严实实,还不许我打开,因为她与我女儿同年,所以送的那些发夹之类的小饰品还真是我女儿喜欢的。
以上啰啰嗦嗦地说了一大堆,无非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国内现代社会的职场充满着竞争,但只要你懂得人情世故,把握好人际交往的火候,就能无往而不胜!如果你不善此道,那就遵循“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原则,还是在北美这块简单透明的土地上奋斗,享受悠哉悠哉的美好生活。
愿姜的悲剧从此不再重演!
其实以前入职就是铁饭碗,(不就是终身教职!)但是那样会养懒人,没有创新力。而年轻人也就很难找到工作,优秀也没有用。
但是现在大部分老人老制度,基本铁饭碗。但是对年轻一辈比较狠,有限的几个位置让大家血拼,的确不公平。但是现实如此,每一个生命个体只能去适应。 996又何尝不是如此。
-----------------
如果中国大学采纳英国的教育系统就不会出现这类事件,英国的讲师(相当于美国的助理教授)一入职就是终身教职
在MIT有华人博士生和导师吵(很可能是针对学生问题的吵),毕业后照样在美国拿到Tenure-track职位。这才是知识分子该有的胸怀。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有骨气!他还是她?:),这样的人才也是难得的。”
----- 我的老师是一位先生。
我女流之辈也继承先生的风骨。
有意思。有网友总结,海归不海归的在体制内混世道的三字诀是“忍狠滚”。小姜不过是是一只被逼急了的兔子而已,固然缺乏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高“情商”,但是即使是吃草的兔子,也得给他们一条活路不是?网友们对复旦募捐消息的反应,大致可以看出不懂人情世故、没有金刚钻的普通人还是占人群的大多数。问题是:一个体制,是应该让大多数普通人能有尊严地生活,还是满足于高“情商”的精英们长袖善舞,呼风唤雨?
ta 的专业能力顶呱呱。 北大给ta 发过多次聘书,ta 都不去,并且ta 不懈于评正教授。 极其有个性。ta 说这是对现实“教授满街走”的抗议。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 说明这位老师还是保持了海外学者的良好素质。”
海归其实从历史上看,有吃香喝辣之乐,也有很多命丧黄泉之悲。
我认识涂序新博士,可是“32岁海龟博士跳楼自杀”,发生在2009年。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072794/
相信还有其他的血案。当然,姜,涂,或者其他失败的海归人士,自身因素有关系。可是引进人才不能变成 “掠夺类似姜博士等海归的资源来给自己添面子”(TakeMyTime的评论)。这是开国际玩笑了。
对在美国的个人,您的最后两段是很好的建议。对引进人才的单位,估计还是老方一贴。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真的要好好分析和回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我想姜文华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至少在接下来几年很可能中国高校不能引进一个类似于姜文华这样做数理统计研究的高质量青年海归了,除非直接给终身教职。现在还在美国的姜文华们如果在美国找不到教职的话,估计就会纷纷转向应用统计和数据分析去公司工作了,而不会选择回国继续做他们的研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其实是有潜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统计学家的。
文中的“东大”指的哪所大学?东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