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抗战胜利80年纪:从魁北克会议、英美援苏、豫湘桂会战、深论雅尔塔协议

(2025-10-03 05:13:08) 下一个

雅尔塔会议,为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老大为商议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及列强战后利益分配等问题,在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宫内,举行的一次关键性首脑会议。

在2月4日至2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主席斯大林关门密议,就战后德国管制、波兰复国、欧洲势力构建、出兵远东及瓜分中国东北、瓜分库页岛及日本北方群岛、筹建联合国等问题,达成“切了蛋糕”的《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协定》内容及相关信息,网络随处可查,不作赘述。

这里,仅叙述我近年对雅尔塔会议的若干新发现,其中很大部分,是因为写作俄乌战争,从“新路径”获得大量欧美、俄国等最新开源历史资料,就此梳理撰稿。

欧美及俄国等主流文化占位己方利益,始终正面叙事《雅尔塔协定》。

不过,就国际政治层面而言,这却是一个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二战时代和冷战时代的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的协定。

当年,苏联进行苏波战争,得到美英大量援助,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胜利在望却也为战争消耗几乎精疲力尽,然而,苏联却一贯地虚张声势进行攻势外交,成功诱惑和迫使英美以牺牲中国盟友、战败国、弱小国家为代价,为绥靖苏联作出重大让步,签署了《雅尔塔协定》。

这样,雅尔塔会议及相关协定也就构建了苏联阵营与英美阵营完全对立的战后新格局,酿成全球长期深陷冷战危机,同时,为国际政治生态持续恶化和预埋了长期不安和危机的“导火索”。

从国际政治层面而言,二战结束之后,《雅尔塔协定》确实基本约束了全球(主要是欧美苏)再无世界大战。

但是,从更宏观时空维度去看,《雅尔塔协定》却又是诸多惨烈的地区战争,如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甚至当前俄乌战争、中东冲突等等之主要政治诱因。

放在历史长河,这个美英苏三国密约《雅尔塔协定》,无疑臭名昭著。

6月,我往川滇边地果园开始每年芒果季的耕读生活,专门铺就网线和台式电脑,为写作战史和俄乌战争等文章之外,更关注二战及抗战胜利80周年诸多动态文章,相关《雅尔塔协定》诸多叙事却又几乎不变,感觉如鲠在喉。

信息时代,不再有信息茧房。

然而,网络却有“认知茧房”和“认知瓦盆”等怪相广泛存在。

“认知茧房”是一种封闭,“认知瓦盆”是一种开放。

于是,很多底层观点或者以为自己冰雪聪明、困守“认知茧房”;又或者自以为犀利无敌,在“认知瓦盆”被人撩拨,终于成为痴迷生死互搏的生猛的蟋蟀……

这是造成当前撕裂时代的主要成因。

也是底层人性的悲哀。

叹息之余,我仅能从所学所长着手,试图从历史角度去解释一些政治撕裂的过往,或者为好友、读友参考、借鉴。

这篇文章及其他系列文章,搜集资料及写作初稿,消耗超过一年时间。

在快餐文化及互联网时代,这类写作确实过于“笨重”和沉重。

故而,我很感谢各位朋友、读友的转发赞赏等支持,让后续系列文章能够坚持下去。

这篇文章,主要陈述一个历史事实,即雅尔塔会议及密约并非网络热炒的因为中国抗战不力。而是英美在二战后期的战略预设。

中国抗战付出惨痛牺牲,为奠定盟国二战胜利出力巨大。

然而,战后至今,无论英美、苏联、网络粉红、五毛等等,却又在价值观撕裂中“会师”。经常批评这段历史,哄传是中国豫湘桂会战失利,这才造成雅尔塔会议及密约、苏联出兵远东等等。

这就是处于海量信息碎片的“认知茧房”和“认知瓦盆”的认知缺憾。

事实证明,认知缺憾可以“缝合”本来价值观对立的人们

比如一只蟋蟀,鸣叫单薄,夜色依旧宁静。

然而,如是四面八法的蟋蟀们“会师”,此起彼伏鸣叫共振,于是,这个夜晚,也就成为了欢欣鼓舞的蟋蟀们的世界。

能够感悟这点,有了海量信息碎片,我们即可在政治和战略理论、常识与逻辑等层面进行梳理、推演。

其一、要了解雅尔塔会议及密约,就需要了解英美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的战略调整。

1943年下旬至1944年为美军从海洋攻势为主,转向为两栖攻势为主的关键年份。

这样,美国前所未有地面临太平洋战争战略调整、重大伤亡、日军顽抗、陆战正在扩大化等问题,也就有了动员苏联参战的设想。

雅尔塔会议之前,1944年期间,美军主要完成马绍尔战役、塞班岛战役、菲律宾海战役、关岛及马里亚纳群岛战役、莱特湾登陆战与海战、菲律宾战役等,并且以兵力火力绝对优势均取得战役胜利。

同时,美军也在这一年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无差别轰炸。

这时,盟国阵营的战略及全局,态势良好。

然而,从军事及深层战略来看,1944年为美军从海洋攻势为主,转向为两栖攻势为主的关键年份。

海洋攻势,美海军背靠美国庞大国力,能够以科技、装备和火力绝对优势,碾压日本海军。

然而,转入两栖攻势,美陆海军协同作战,既要面对诸多战略战术战法的激烈和琐碎的变化,又是前所未有地遭到日本陆军的激烈抵抗,一时手忙脚乱。

美陆海军占据优势,虽然一如既往地战无不胜,却也付出前所未有的惨重伤亡的代价。

这里,参考综合美国会研究服务部CRS等权威公开数字显示:

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2年,美军在被动防御作战阶段,伤亡和失踪总数为8万零星出头。

1943年,美军转入海军攻势作战,伤亡和失踪总数近15万人。

战至1944年,美军转入两栖攻势作战,阵亡约66290 人,轻重伤45.5万人,失踪52.14万人,伤亡和失踪总数激增上年的近7倍,约为104.24万人。

同样,综合美国会研究服务部CRS等权威公开数字,美军在陆军作战及多国部队联合作战为主的朝鲜战争,伤亡和失踪总数为16.6万人;在时间更长的越南战争,伤亡和失踪总数为36万人。

这样,通过这些直观数字比较,即可得到三个基本结论。

一是美军1944年伤亡数字激增及日本陆军顽强的战斗意志,震惊了美国军政高层,震撼了美军官兵士气。

二是美军为避免类似太平洋战争独立承担重大伤亡,在1944年底-1945年,更趋向政治联动更多国家介入战争,分担伤亡数字。

三是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美国在后来战争往往政治联动更多国家介入,如此战略效果明显,美军战争伤亡数字大幅降低。

综上所述,美国军政高层认为,随着战事推进,美军将在1945年进行更频繁和更激烈的两栖作战、陆战等,将会遭遇比1944年更大伤亡,这样,战争将在政治和军事上激发美国反战势力,影响军队士气,甚至可能迫使美国中途退出战争。

无疑,伤亡数字激增,成为美国战争政治最为危险的信号。

1944年的日本,经常被网络军史小白误认为遍体鳞伤,不堪一击,实则确是当年美国难啃的“骨头”。

就此可见,我国抗战艰辛,确有原因。

就此,1944年9月11?16日,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第二次魁北克会议,美方罗斯福总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海军上将莱希;英方丘吉尔首相、陆军总长布鲁克斯、海军上将迪尔;英联邦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等,主要研讨联合作战及推动战局发展的三大问题。

一是决意组建高度统一的联合指挥最高机构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

二是预备欧美联合对德作战及“霸王行动”,尽快解决欧洲战事。

三是英美联军将在欧洲战事结束约18个月内,联合对日进攻,英方承诺将空军及舰队主力投入太平洋战场。

然而,英美第二次魁北克会议最终认为,如是日本在中国大陆及早布局及顽强抵抗,以英美实力,很难迫使日本在一年内战败投降。

就此,这次会议也就有了动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文。

无疑,从宏观历史视角去看,这个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就是雅尔塔会议的预备会议。

其二、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少为人知,却是英美发力援俄的又一个关键事件。

1941年7月12日,英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英苏两国政府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英国开始筹备援助苏联。

那时的英国,依旧是美国的大哥。

1941年8月,美英通过《大西洋宪章》和《莫斯科议定书》,确定苏联纳入援助范围。

8月21日,英国率先行动,发起代号为“Dervish”的德维什行动,出动海军护航船队,完成利物浦-阿尔汉格尔斯克的运输。

英国首批援俄物资,包括39架“飓风”式战斗机、1万吨橡胶及航空油、水雷、水深炸弹等物资。

10月,美国跟进英国,在《租借法案》将苏联列入受援国,正式启动援助苏联。

与很多传统史书吹嘘苏联雄厚工业基础和自主卫国战争完全不同,苏联高度依赖英美援助

但是,英美援苏直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都是精心测算援苏项目和数量,控制高精武器及工业设备援助,援苏物资以常规轻重武器和油料为主,主要确保苏联抗击德军攻势,不至于酿成军事和政治“坍塌”危机。

然而,1943年7月5日-8月23日的库尔斯克会战,却成为英美在二战进行战略大调整的关键事件。

是役,德军与苏军共出动了150万大军及5000余架飞机、7900余辆坦克进行会战,最终,苏军以伤亡80万人、坦克6000辆、火炮3000门、战机1600架的惨重代价,赢得战争及夺取苏德战争的战略主动权。

苏军如此不惜本钱血拼德军取得会战胜利,自己耗干战争资源,虽然夺得战略优势,却也很难发起后续攻势。

就此,英美目睹苏德大战苏联夺得战略主动,为帮助苏联消化战果、稳定战局,也就逐渐开始升级援俄战略。

如此,到了1944年9月第二次魁北克会议,既然决定实施“霸王行动”登陆欧洲,尽快解决欧洲战事;议定动员苏联在欧战之后转向远东对日作战,美英也就决定进一步升级援俄战略。

期间,英美援苏动作太大,为了分散风险,也就分别以波斯走廊及伊朗?里海?黑海路线(主力线路,承担美援物资60-70%运输)、北极航线及阿尔汉格尔?摩尔曼斯克路线、弗拉季沃斯托克及太平洋航线等运输。

根据开源海运数字,美英援苏物资在1944年9月-1945年8月,大约达到600多万吨,为历史峰值。

其中,美援方面,包括1.5万架各型飞机整机及零配件、1.2万辆坦克及战车、近万门各式火炮及超过110 亿美元,约等于当前2000亿美元的武器、燃油与化工品、金属材料、工业设备、军民用食品、医疗器械和药品等等。

英援方面也包括7.4千架飞机、5千余辆坦克、1 艘战列舰及28艘各型大型军舰、各式火炮及大量雷达、通讯器材、原材料、工业设备等等。

同时,1944年,美国援苏资金也为上年增加近40%,为41亿美元。

至于英国,当年援苏金额更是达到极为夸张的108亿美元峰值。

偶尔一想,如是美国和英国当年如此援华,中国抗战快速将日本打成渣渣,绝不是妄想。

虽然《雅尔塔协议》及密约等相关资料目前尚未完全曝光,但是,参考更多开源资料可以肯定,在1944年秋季-1945年春夏,英美空前升级援苏,既有速战决胜欧洲的意图,更有武装苏联转向远东的战略目标。

那时,《雅尔塔协议》及密约的阴霾,就已经酝酿和笼罩天空了。

一声叹息。

其三、中外历史学界和网络对豫湘桂会战的错误评价。

豫湘桂会战,网络随便搜索,绝大多数都是豫湘桂大溃败的叙事。

如此将豫湘桂会战从亚太战场割裂出来,予以“大溃败”标签,无底线污蔑中国1944年抗战成就,主要为英美俄力挺《雅尔塔密约》的主流文化、日本军国主义残渣、网络无知小白军迷们最热衷的事情。

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不同的群体,在撕裂中完成“认知瓦罐”胜利会师的典型案例。

遗憾。

其实,我们近距离观察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即可深刻清楚,在交战两国的精神与战略博弈之外,战争,就是双方国力与资金的对抗。

中国抗战,是百废待兴的农业国对全球军工五强之一的工业国的战争。

这样,昨天还是农民,还是忙于耕种,很少杀鸡杀猪,生性懦弱善良,营养不良的中国农民,被抓壮丁经过简单军事培训,几乎3人一支步枪且子弹匮缺,匆忙编成部队,千里步行来到战场,却又要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

中日国力悬殊不论,仅是1944年中日军费数字,也是同样悬殊离谱。

根据美国财政部开源数字,战至1944年,中国战争总消耗军费为14.6亿美元,为美苏英法中等盟国五强之最低军费,总额占比约为0.3%。

同时,1944年,中国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美援为5300万美元,美援总额占比不到0.4%。

无疑,临近抗战胜利前夜,中国疲战7年,国土大幅沦丧,国际运输线长期被日本截断,经济和兵员数字大幅下落,重庆苦撑抗战,已经到了蒋介石感慨的“危险最大且忧患最深的一年”。

同样,1944年也是日本困兽犹斗的一年。

参考日本《昭和财政史》权威数字。

1944年,日本全年军费总支出约为735亿元日元,占当年全国GDP总额的98.5%,分别投向太平洋战场、东北地区、台湾、东南亚战场、日本本土和中国战场。

其中,日军投入中国战场为278 亿元日元,占比军费总额约三分之一。

历史上的日元美元法币换算是一笔糊涂账。

不过,从上面数字清晰可见,中国作为农业国,确实以《租借法案》美援总额不到0.4%,抵抗日本工业国及占比同年军费总额约三分之一的日军攻势作战。

二者差距之大,折射战场,态势凶险,可以想象。

实际上,日本早在1943年秋冬判读和推演战局,就认为美军将在1944年从海洋攻势转向两栖攻势,那时,日本将面临更大的陆战压力。

为此,日本大本营及陆军方面反复磋商,为反制美军两栖攻势和消除中国战场空军战略威胁,专门炮制《一号作战计划》,意图一举打通平汉线、粤汉线、湘桂线等铁路线,汉口–长沙–桂林干线等公路线,完成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直至印支半岛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打击沿线中美合作的空军基地等。

日本意图以此战略布局,与美国两栖攻势和陆军攻势进行大决战。

这也是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第二次魁北克会议预测的最危险态势。

为此,日本拼尽全力,进行战争以来最周密的后勤准备,秘密动员50万机动兵力及诸多物资、装备等。

同期,中国以可怜巴巴的不到美援总额0.4%的物资和经费打造的主力远征军、驻印军等,也在美英方要求下悉数投往滇缅战场,为解放东南亚及打通中印公路作战。

如此态势之下,1944年豫湘桂会战帷幕拉开。

这样,从宏观历史视角去看,豫湘桂会战包括4-6月首战豫中会战、4月-5月长衡会战、5月衡阳保卫战、8-10月桂柳会战、直至豫湘桂会战之战略延伸到1945年4-6月的湘西会战,中国军队在战役面上及诸多战场确实激战失败,但是,如在中美联手抗战及亚太战场去看,豫湘桂会战取得至少三项重大战略胜利。

一是中国军队顽强抗战,使得日军始终未能沿“大陆交通线”完成战略部署,并且使得日军机动集群四面分兵,就此在中国战场陷入全局被动。

二是中国军队以弱敌强,以机动防御和空间换取时间战略,滞阻日军25个师团及50万机动兵力的攻势,迫使日军透支和消耗大量战略物资,成为强弩之末,有力策应了美英军及远征军在太平洋、东南亚及滇缅地区的大反攻,以及苏军后来对东北的进攻。

三是豫湘桂会战并非都是我方败战,在会战的中后期,中国军队在衡阳保卫战重创日军机动部队;在湘西会战多向出击、围攻日军、使之陷入全面被动等等,都被欧美军史战史论为中国击穿日本“战争潜力”的最后一战。

然而,即便中国军民如此努力抗战,最终,英美苏三国巨头还是关门密语,签署了让人唏嘘不尽的《雅尔塔协定》……

缄默,再生叹息。

 

 


作者:流浪的橡树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