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认知水平越低,人越固执

(2024-03-03 16:51:44) 下一个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朋友遇到问题时,无论什么角度给对方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对方都会表现得极其固执,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每当这个时候,争论一番毫无结果时,我们都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捶胸顿足,恨不得把对方的脑子扒开,把自己的脑子放进去。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思维就会沿着线性的方向一条路走到黑,从而缺乏判断力,表现得顽固不化。

有很多人会说固执没有什么不好,它表示一个人有所坚持,不被同化。

但问题在于,固执和正向的执着或者坚持原则并不是一回事,而是表现为,在面对不同意见时,扩大敏感度,提高自尊,拒绝反省、拒绝倾听、拒绝学习。

它甚至会演变成过分的偏执和执拗,从而阻碍个体进步和成长。

很多人把固执当成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仿佛一旦不固执了,就会随波逐流,变得毫无特点可言。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错在把固执这种磕绊当成了性格的棱角,将棱角和个性相混淆。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因为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固执并不是独特的个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固执往往使得一个人越来越偏激,缺少宽容和智慧,阻碍了良好个性的形成,阻碍了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一个“个人构念”,即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等所形成的观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颇有些路径依赖的味道。

当很多人的认知能力不足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单一,缺乏弹性和张力。遇到问题时,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隘。但这种狭窄的对策却是他们的全部,因此会将之误认为是所有的、最好的,从而拒绝其他的可能。

相仿,若认知能力很高,见识的多、读到的多、经历的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个人构念就会越丰富、越饱满。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便不会只是执着于一种答案,而是会同时浮现出不同的思考路径。

比如在所谓的“读书无用论”中,认知能力低的人,衡量价值的标准就只是金钱。而认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标准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工作机会的选择,自身潜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学习等等。
因此,认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乐于提高自己,不断补充和丰富更多的思考可能性。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认知水平越高,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识无涯,我们没法自我设限,固执起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悟。

而认知能力越低,个人视角就越小,自我边界也就越窄,因此便拒绝了学习,拒绝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便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有时会感觉无话可说,其根本的原因是个人认知差异的不断扩大。

有些人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却在原地踏步,那么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还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会以多年前的思维、认知做判断。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起来往往越轻松自如,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有“时间怎么过得如此之慢”的艰难。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观念,而非其他。很多人之所以常常固执己见,是因为认知水平不足导致的观念落差。 最后产生“三观不合”,不在于新潮还是落伍,也与学历和知识储备无关,而在于是否具备现代文明的基本常识,以及用这些常识对固有偏见的自我纠正。

碎片化信息过剩的时代,能通过系统的人文通识阅读,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思维,不仅是提升认知的第一道关,其实也是做一个精神自治的现代人的最低要求。

认知的构建,主要是常识的健全。常识按知识类别可以分为:生活常识、经济常识、社会常识、政治常识等等,但从建构基础上来划分,常识有且只有两种:经验性常识和逻辑性常识。

●前者构建在人的经验、直觉之上,拒斥逻辑,因此简单直观,不证自明,但它只是对个别事物在观察者经验范畴中的事实判断,这种判断不能揭示任何规律,所以相当易变、不可靠、容易自相矛盾;

●后者建基于形式逻辑、公理体系,可以对经验进行抽象演绎和推理,因此复杂、难懂,但它是对个别事物在演绎者理论范畴中的本质判断,这种判断超越经验,抵达规律,所以它异常稳固,往往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全人类共通的思考范式。

常识比知识更为重要。如果要追求一种稳定的、普遍的知识,我们便需要一种能够超越经验的常识,尤其是奠定了人类三大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常识。几乎每一个学科,都有一本代表作,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通过系统的阅读,掌握各个学科的重要常识、底层思维,这足以抵得上书海万千。

 

 

 

 

作者:清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wm' 的评论 : 谢谢!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京_01link' 的评论 : 有道理。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JKCB' 的评论 : 可能是Gaslight (1944 film)。 主演 Charles Boyer, Ingrid Bergman, Joseph Cotten, Angela Lansbury。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圣塔露西亚' 的评论 : 有道理。
diaowm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北京_01link 回复 悄悄话 同意作者的看法。三种情况,一是井底之蛙,根本不可能理解没见过的东西。二是过度自信,坚信自己永远是对的。三是被洗脑,圈在墙内,思想被强行限制了,很可怜。
TJKCB 回复 悄悄话 Firelight? by Ingrid Bergman?
圣塔露西亚 回复 悄悄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英文叫(NPD)。听说很难治,谷歌那打死妻子的男人,很可能就是,如果你遇到NPD,最好的办法是赶快离开。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有一部电影“煤气灯”就讲这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