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人口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人口太多,超出资源的承载能力,中国之所以不富裕,问题那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太多,所以计划生育成了中国的基本国策。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育龄妇女规模逐渐下降(而且会持续下降起码二十年),生育意愿也变得非常低,实际人口出生率已经接近1%,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这大大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形势十分严峻,国家也被迫对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6年之后出生人口又开始下降。政策出台前,中国人口协会会长,翟振武砖家,还预测政策会导致补生二胎井喷,人口出生数会反弹到3000万左右并维持几年,但是很快被打脸。2017年出生人口就下滑至1723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降为1465万。补种效应基本结束。
现在2020年数据暂时都不敢公布了(公安部公布的2020户籍登记数新生儿仅1003.5万),统计局称:数据待2021年4月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时统一公布,但不少人口大省披露的当地2020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20%左右,数据与公安部提供的新生儿上户籍数据大体吻合,看来人口出生数据实在不乐观。
2019年出生人口过百万的只有3个省,
第一名广东同比下跌24%(代表沿海城市的下跌幅度),
第二名河南同比下跌17%(代表中部城市的下跌幅度),
曾经的第一名山东数据好像也不乐观。(代表北方的出下跌幅度),
这大概应该可以代表了中国2020年的出生人口下跌幅度。
统计局没有公布人口出生数据,公安部倒是公布了若干数据,其中不乏“趣味数据”。
截止到 2020 年 12 月 31 日,2020 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 1003.5 万,其中男孩 529.0 万,占 52.7%,女孩 474.5 万,占 47.3%。2020 年 " 百家姓 " 中新生儿登记姓氏最多的是 " 李 ",共 72.6 万人,最少的是 " 顾 ",仅 1.7 万人。
2020年新生宝宝使用频率最高的名字。
2020年度全国姓名报告显示,2020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奕辰”“宇轩”“浩宇”“亦辰”“宇辰”“子墨”“宇航”“浩然”“梓豪”“亦宸”。
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一诺”“依诺”“欣怡”“梓涵”“语桐”“欣妍”“可欣”“语汐”“雨桐”“梦瑶”。
我国姓名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姓”和“氏”一开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因此“姓”是“女”和“生”组成,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从女旁,说明最早的姓是随母姓。而“氏”则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随着氏族规模日益庞大,为了便于管理便将一部分人口分出去,于是在“姓”的基础上产生了“支脉”,称其为“氏”。直到汉代,姓与氏才合而为一,并以父传子的模式代代相传。
在古代,“名”和“字”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通常先有“名”,后有“字”,有的人还有号,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婴儿出生百日之后取定的。“字”则是出于避讳、尊重长辈的伦理需要而产生。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许多古人还有号,广义的号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狭义的号则单指别号。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起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清末以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古人姓名中蕴含的许多文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对现代人们取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前几天我还贴过中国大陆人数最多的100个姓氏,
(李王张刘陈,合计占32.3%,差不多三个人就有一个姓这5个大姓)
每个大姓具体人数有多少?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802/202102/33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