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钓鱼

臭豆腐钓 鱼=海 畔有 逐臭之鱼
(杂说有趣,来来来,姑且听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谈谈无妨!)
个人资料
lovecat0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花138买了齐白石的“画”,靠谱吗?

(2022-07-18 05:09:00) 下一个

 花百元就能收藏名家“作品”,你动心了吗?

  近日,数字藏品在各个平台上热销,138元就能买一副齐白石《虾趣图》数字藏品、128元买徐悲鸿数字墨马藏品、59元买一个数字藏品盲盒……平台发行时都宣称“全球唯一”。

  但人们不禁要问:这类藏品靠谱吗?投资升值空间到底有多大?

  数字藏品网上热销

  包罗万象

  铸造NFT数字藏品就是将原来的图像、音乐、视频等,存放在区块链上,每一个都有编号,无法篡改。

某平台发售的齐白石作品数字藏品。(截图)

  中新财经注意到,目前发行数字藏品的平台数不胜数,国内有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得物等。国际上,也有耐克、阿迪达斯、LV等国际大牌的身影。数字藏品种类包罗万象,可以说万物皆可NFT数字藏品。

  中国信通院向中新财经提供的最新素材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数字藏品平台近700家。

  数字藏品一般是限量发行,“全球限量”是平台宣传的关键词。随着数字藏品的发展,记者注意到,部分企业甚至把盲盒和数字藏品结合在一起对外发售,在稀缺中再营造“稀缺性”。

  例如,7月12日,三七互娱宣布发布“洋葱头数字藏品追梦系列”,发售5237份,采用盲盒机制,其中还有隐藏款。

  来自Chainalysis(区块链数据分析公司)的数据显示,2022年6月,全球NFT销售额超10亿美元,去年6月为6.48亿美元,今年1月为最高值126亿美元。

  如今,数字藏品已经成为元宇宙和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甚至有分析称,数字藏品是元宇宙的第一战。

  中国计算机协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近日在“2022可信区块链生态大会暨首届信任科技大会”上表示,在数字资产领域,区块链数字藏品类的应用数量最多,占区块链数字资产应用总数的97%。这其中普通数字藏品占到了68%,以NFT的形式通过NFT交易平台发行的占32%。

  警惕!背后交易风险隐现

  数字藏品火热的一个原因是作品可能存在的升值价值。

  2021年8月,NBA球星史蒂芬·库里用约18万美元买下某NFT作品并将其一社交平台头像更换为该作品后,NFT数字藏品“交易热”持续至今。

  不过从国内来看,这样的条件并不成熟。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数字藏品平台显示不支持交易。因为无法交易,国内对数字藏品的价值观点不一。甚至有网友调侃:

  低情商:这不就是几张jpg图片吗?

  高情商:全球唯一,升值空间巨大。

  今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三协会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倡议不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持续挂牌交易、标准化合约交易等服务,变相违规设立交易场所。

  不过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一些数字藏品的发行方支持“转赠”功能,虽然是免费赠送,但有分析指出,可能会存在线上赠予线下交易的可能。

  而这样的数字藏品定价混乱,同一个发行平台,发行的同一批数字藏品在二手电商平台上,有的显示售价几十元,有的几千元。

  但从国际上看,目前存在一些知名的交易平台,而且现在不少数字藏品支持每一次交易创作者都能分成,所以,“艺术品最大的升值方式竟然是烧掉它。”

  有分析称,与国外NFT数字藏品市场相比,当前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出于监管要求,藏品的二次交易属性是相对弱化的,创作者的版权及权益保护是强化的,功能仅限于支持个人收藏、使用或无偿转让。

  版权问题亟待规范

  除了交易可能带来的炒作风险,版权风险是行业关注重点。(>>更多报道:“看得见,摸不着”的NFT数字藏品版权如何保护?

  以目前市面上的齐白石、徐悲鸿作品数字藏品为例,到底是真是假,版权是否合规?普通消费者难以判断。

徐悲鸿美术馆微博截图。

  5月28日,徐悲鸿美术馆曾发微博称,某些数字平台以徐悲鸿先生的名义为噱头发售相关数字藏品,这些数字藏品的原始作品有些为假冒作品,有些不能提供完整的溯源证据,有些作品与徐悲鸿先生根本无任何关联。

  但后续有平台表示,徐悲鸿先生过世已超过50周年,所以拍卖所得的拥有者方具有独立授权来跟平台合作的权利。

  无讼合作律师、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星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称,如果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他人具有著作权的作品变成NFT数字藏品并出售,这毫无疑问是侵权的。

  袁星还指出,著作权保护是有期限的,作者是自然人的,大部分著作权保护期是有生之年延续至死后50年,“当然著作权保护期、著作权权属可能是个更复杂的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去判断。”

  “一个原则是,如果原作品著作权在保护期内,需要经过著作权人同意;在保护期外,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将这个作品变成数字藏品。例如,从著作权的角度看,任何人可以把三国演义变成数字藏品。”袁星称。

可信数藏平台上不同数字藏品类型占比。图片来源:中国信通院供图

  针对数字藏品存在的种种乱象,中新财经从中国信通院获悉,7月14日,中国信通院等36家单位已签署自律公约,发布可信数藏平台,旨在打造自律合规的生态社区,助推数字藏品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信数藏平台接入的发行平台19个,已发行的数字藏品464万份,总价值1.72亿元,所有平台均不允许二级市场交易,35%的平台不允许转赠。”中国信通院称。

#如何看待数字藏品越来越火爆#】近年来,数字藏品在90后、00后掀起热潮,深受“Z世代”年轻人追捧。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相继发行数字藏品,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1.5亿元。人民日报也刊发评论,善用数字藏品的正向价值,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选择。你会想买 ?详细
【3分钟了解NFT和数字藏品究竟有啥差别】国外火热的NFT为啥到国内就变成数字藏品了?NFT和数字藏品逻辑上是一样的吗?本质上又有啥差别?你是适合玩NFT还是数字藏品?看完这条视频就知道了。#nft[超话]# #数字藏品[超话]# #web3.0# http://t.cn/A6aGabQN ?

  相关报道

  数字藏品平台热潮变局:有人进场 有人退出(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

  年初热度上升的数字藏品赛道已有公司萌生“退意”。

  日前,数字藏品平台予藏发布公告表示,平台从成立之初,始终将“合法合规”居于平台发展首位,平台建设均积极响应合规要求,且公告明示“禁止对数字藏品进行售卖、炒作、场外交易、欺诈等非法行为”。但截至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的数字藏品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数字藏品作为新兴市场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经审慎评估,决定于即日起暂停发售数字藏品,转赠功能也将暂停开放,同时平台也将关闭新用户注册通道。后续是否开启将视政策方向另行通知。”予藏平台公告显示。

  公开资料显示,予藏是国内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恒生电子(600570.SH)区块链业务孵化的数字艺术收藏平台。

  对于前期调研中对于市场政策风险的评估,以及暂停发售后平台建设投入成本如何收回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向恒生电子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关于上述问题的回应,公司表示“以公告为准”。

  门槛低、入局者众

  有从事数字平台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市面上普通数字藏品平台的搭建费用大约在20万至40万元人民币之间,运维与宣传发行费用视平台方而定。“如果依托以太坊链发行数字藏品,需要花费GAS(燃油费),找技术人士写智能合约(智能合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自动担保账户,满足特定的条件时,程序就会自动释放和转移资金)的费用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

  “准备包括个体在内的营业执照,进行域名备案之后,再购买一个中型服务器,将数字藏品源代码上传之后整个平台就已经搭建好,接下来就是宣传与通过空投等方式吸引用户。”上述人士说道。

  观火文化数字化产业智库起草,元宇宙产业委、火大教育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2上半年全球NFT数字藏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13日,入局数字藏品领域企业数量已达到589家,5月第二周工作日平均藏品发行量超过10万件。5月18日,鲸探、乾坤数藏、小度、千寻数藏等八家平台的藏品发行量,达到72362件。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火大教育校长、中信出版《元宇宙》作者于佳宁亦表示,数字藏品行业的成本并不算高,成本普遍来自于藏品设计创作、平台发行费用、IP合作、技术研发、项目运营等。对发行团队或创作者而言,藏品设计创作和平台发行费用是最大的成本,目前也有许多数字藏品平台与创作者采取合作分成模式,因而分成比例也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发布方和内容创作者的收益。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也表示,当前数字藏品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平台资质许可申请费、平台建设、服务器以及引流营销等。

  “大IP作品是需要花钱的,目前图短期盈利的小平台,没有人会去做大IP项目,就是使用一些普通的图片,将图片炒出高价吸引客户,主要资金用于拉新、引流等营销项目上。”有数字藏品平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IP指的是知识产权,数字藏品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区块链上的非同质化资产与特定的创作作品联系起来。数字藏品价值所在就是藏品的“唯一性”,而更深层次则来源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通过引发用户对数字藏品的收藏热情,从而产生价格。所以在有些数字藏品的设计过程中,平台方会选择和一些已经具备吸引力的超级知识产权作品(俗称“大IP”)进行合作。

  靠交易提成模式存风险

  “有数字藏品平台通过二级交易市场月流水达到百万元,但在政策不明确的情况下,不确定风险较大,我们只做海外的项目。”上述人士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市面上一些平台采取交易提成等方式进行盈利。

  虽然入局者多,但于佳宁也对记者坦言,数字藏品的发展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但尚未到达成熟阶段。“数字藏品行业依旧存在市场不规范、价值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和风险。也正因为如此,为了防止将数字藏品的探索尝试变成投机炒作,相关平台在开放二次交易上的态度极为谨慎。”

  洪勇也向记者透露,“平台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交易提成、广告收入、增值服务,但目前二次售卖层面仍属不确定范畴,行业整体交易活跃度较低。”

  于佳宁介绍,目前并无对数字藏品运营公司的明确法律规定。根据业务实质不同,所需资质也各不相同,除了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之外,可能涉及的资质还包括拍卖经营许可证等。

  于佳宁表示,目前发行费用与项目销售分成是平台盈利的主要来源。“大部分平台没有开放二次交易的权限,但也有一些平台并未完全限制二次交易,依靠交易手续费进行盈利。”

  “尽管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发展火热,但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数字藏品领域面临的标准不统一与不明确仍然值得重视。”有区块链研究院分析师告诉记者。

  “数字藏品为区块链带来合适的应用场景,也形成了‘破圈效应’,成熟的数字藏品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以数字藏品相关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而推动产业升级迭代,希望各方能够以长期的心态去看待数字藏品,而不是短期炒作。在于佳宁看来,数字藏品平台希望收回前期投入,需要进一步保持竞争优势,在底层技术、平台流量与发布方利益分配等方面不断努力。”于佳宁进一步补充道。(Z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