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时节

有经历、有才能,有表达的欲望;生命历程,在这里,写出来分享。
正文

童年记忆 (二)

(2020-09-05 07:20:53) 下一个

童年记忆 (二)

 

四世同堂、我的优待

我出生在60年代末,那年曾奶奶七十三岁。

曾奶奶带领4个爷爷、姑奶,努力持家,在1949年解放前3年,勤劳奋发、家景好转,置购八十亩地产。曾奶奶是小脚、拄个拐棍,那可是一大家十几口人的领导,很权威的。

那时大家庭十八口、四家人在一起生活,我出生前分家了;我们一家和曾奶奶过着。

我是长曾孙,和曾奶奶、姑奶奶同属相猴。夏天,在老屋院子里,天井的荫凉处,曾奶奶用细小的小铁锤,给我砸西瓜子吃。油香的、一个个小小、白白的瓜子仁放到我手心里。曾奶奶当时七十六、七十八岁高龄,走路拄着拐棍,眼神好,能给我砸小巧的瓜子吃。

三爷家的三爸在外面工作,红卫兵串过联。当兵回家时,带着超大的苹果---那时苹果很少见,是高级的副食之一,象那时候的鸡蛋糕。那是三爸从城市带回来的,孝敬他的奶奶。我整天坐在曾奶奶的炕头;当然有优待,三爸当兵带回来的大苹果,我吃。

那真是幸福的时候啊。坐在曾奶奶的炕头,她老人家年纪大了,还爱吃有味道的“咯锃菜”。就是大白菜,切成细碎的小块,调和拌好,嚼在嘴里咯锃、咯锃作响,曾奶奶和我,叫“咯锃菜”,形象、好记。家里人都这么叫。这可是小灶,用金贵的菜油做的。我早、晚坐在曾奶奶的炕上,和她老人家一起享受这待遇---家里人伺候曾奶奶吃饭、小灶好吃的。

我们家四世同堂,一直到1975年8月,曾奶奶田王氏去世,享年八十。我和弟弟带了红色的孝带,那时妹妹还没出生。

人们就是这样的迎来送往、一代一代;我们将来也是这样。

 

说书

童年的文艺,星星点点,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镇上的戏园子外面,是一条东西街,面南的高墙下 太阳暖暖的,有时会有一堆人围着,听说书。周围叫卖着各种小吃、诱人的味道;我买不起就从不想了。地上风吹卷着着垃圾碎屑,里圈的人围坐着、外围的人站着。听着武侠、忠良的故事。开场引人入胜,到关键时总是“且听下回分解”。

记得冬天冷的时候,尽管风吹,人们还是痴情地、紧紧围着个圈子,仔细地听着说书,被里面的情节牵引着。时有小孩从人缝中钻进去、或从大人腋下腿下钻进去。有时甚至下雪,人们还是紧紧围成里三层外三层的,入迷地听。在那时简单的日子里,说书者,把人们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里去。

有说包拯故事的,讲包拯小时候丑陋,面黑如锅底,背有驼背,里面藏着神仙,关键时候有真仙出来用神器救他….. 他师父王延龄会起死回生……

在村里,有“七伯”说书。他身体胖,读过很多书。在村里人多的地方,有时给大家伙说书,很好听的。而且他象棋下的很好。村里可能有人觉得他没大能耐,然而他逍遥在书里的世界,说书,下棋,洒脱倜傥。有感觉有名士风度,风流潇洒、不拘礼节。

说书的这两场景,记忆深刻。我就是偶尔听,只是听一会儿,未敢耽误学业。整天耽于此间、那不就成坏孩子了。

到今天,那寒天、雪地里听书的情景,只能在梦里、画里看见了。

城里和乡下,听书都很稀少、难得见到了。有次参加校庆活动,大厅里有许多画挂着展示,其中一幅是:大雪天,人们痴情的围着听书、雪在飘着、周围是白雪天地,人们身上落满了雪。

那会儿体会到,画作意会传神、通达记忆中、向往甚至理想的地方。

印象最深的,是听大哥给我们几个孩子讲书;他是从街上学来的吧。

《童林传》是他给我们讲的。记得的情节;童林小时候在山里,山里有高高、密密麻麻的松树,走了很长的山路。在密林深处,忽然看见两位老者下棋;悠然平静。石头做的棋盘。童林呆看了半天;然后其中一人指点他、这就是他后来的师父。童林跟随师父在深山练功,后来他练习成奇妙过人的功夫,水上飘走,飞檐走壁,终成器于江湖。

 

学习 生活

《童年记忆》,上学的一段要说,这才完整。

记得上小学时,学校旁边有个马场。清早有位爷爷拿着长长的鞭子,赶着一群马跑操、锻炼。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两旁长着高大的杨树。冬天雪很大很沉重,路两旁的树,被大雪压弯了腰,上学路搭成一个密实的篷子,成了一条雪洞,温暖严实。

上学的路旁有个涝池,里面是高高的大树;是用来积水的,夏天常聚着水。以后多年梦中、清冷的梦里,梦见走过那个涝池旁,冷风吹着,那个大水沟、裂开着,难跨过去。那应该是在作梦时,受凉着、没盖好吧?

在小学放学回家后,下午4-5点吧,那时爸妈还在地里劳作。我一个人坐在窗户边上写作业,隔着窗框,外面的天光慢慢暗下来。特别记得,有一块彩色的橡皮,带着香味水果糖的味道,用着 就把我带进了五颜六色的世界、感觉到了现代、不知道什么样子的味道。五彩的城市的味道?

过年,才能吃上几块水果糖。那块散发香气的橡皮,水果糖味。是新颖、时新的感觉,才记得这么深刻。

当年中国物资和信息都不发达;生活简朴,条件有限。生活上菜蔬、副食很少,吃的简单。有走村串乡卖菜、豆腐、小吃的,一块豆腐,卤水的,家里人买或者用粮食换。蔬菜、油都很紧俏,要用紧张的粮食换的。一般是奶奶,买回来,我要抠一小块,那是很香的、特殊的味道。到今天我也喜欢卤水豆腐。

在冬天里,村小学用玉米秸秆扎成捆,一排排密实地放在窗户上挡风。玻璃当时没有的,花钱吧。最好的是,钉上一层厚实的塑料纸,透亮些。但塑料纸容易坏、要花钱,每年要换。用玉米秸秆实实在在的挡住,白天都看不见光亮了。教室里干冷,小伙伴同学们在课间,在外边找个旮旯,挤成一团,使劲挤压,大家就热起来了,就这样取暖。冬天里小伙伴们的手经常冻肿了,有的生了冻疮,回家热水一泡、暖和倒是暖,痒痒得难受,却没法抓挠,痛苦不堪 ---那是冻僵的血液开始流通。幸好我的手还不是最厉害的,有的同学都溃烂了。偶尔一年保护的好,是带着“桶袖”,就没发肿。“桶袖”是用棉花絮做的、圆筒状,套在袖子前头护着手。但我觉得那是女孩儿带的。

小学,我学习突出,常是第一名。记得在5年级,老师给我和另两名同学出特别的题,如鸡兔同笼、相向而行等,是课本上没有的。我积极地在课间攻克这些难题;很有使命感,成就感。偶尔看到了一本《高斯算学》,很欣喜知道了秘诀,能便捷地速算。那优越、快乐,很让我自豪的。

记得有一次,过六一让我们表演一段快板,里面有个词“心潮澎湃”;“澎湃”两个字,我不认识,准备了好几天,担心在大众面前表演,害羞、怯场,做了好几天的思想斗争。不知什么原因,最后这节目没有演出。

一般学生喜欢寒暑假,高兴,轻松。在那个年月 --- 没有作业和竞争压力。我却觉得寒暑假太长,想很快上学。一本寒、暑假作业本,几天就做完了。帮着家里干农活、拔猪草等。欣幸的是,偶然邻居家里发现,借来来本小说,《月亮宝石》、后来还有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世界》。一个人长时间的坐在那儿看,静静的沉入到异国他乡虔诚的信徒和传奇故事里面。那时的享受啊。

那会有时想;是否跟大多数的孩子有点不一样?

没有跟大家伙那样的玩,会不会有点不好?

三、四年级吧,一个人空闲了或者雨天,在家里的旮旯里,堆着杂七杂八的杂物间翻着,踩着东西,在高高的书架上翻书。翻着一本本爸爸、二爸、三爸读过的书来看,主要是语文、数学书。那时看了《群英会蒋干中计》,很高兴,记住了里面的周瑜酒后唱的;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虽然那时有些字认不出来,知道大概意思的。周瑜少年英雄、胸怀天下、意气风发的样子;那可正好习得少年志气?多年后,母亲去世;对母亲出自肺腑的怀念,我写了祭奠的楹联,贴在家里的大门上。楹联里有“足慰平生”:

      英傲一生荣光门第 似天雷滚动何叹久远

                       春秋永驻

      精神一世感化儿孙 如细雨微风足慰平生

  (因母亲56岁走了,着急了点;悲痛以英豪气概化之)

记得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那一段;“…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我蜷缩在家里安静的一角,外面院子里下着雨或者飞着雪,正心驰神往:在那远方荒凉的草料场,萧索寒冷,林教头要去将哪里?

家里生活简单、清贫。妈妈平常用缝纫机为人缝制新衣,贴补家用。新年临近,活计就特别多,更加忙碌了。在冬天的夜晚,我凌晨起来撒尿,看见妈在地上,脚踩手牵缝纫机,哒哒哒的干活。这样的情形,体会到家里的艰辛,主动帮助家里干家务、做地里力所能及的活计。

快乐的童年,转眼40年过去了,偶尔梦里还会回到那些场景里。有的记忆,像听书,只在回忆里寻找了;那时的记忆和感觉是多么美好呀。像一颗种子,我经历了发芽、培育、长大,这就是我的童年。这段时期承载着我,几十年以后,今天,那是美好、坚实的基础。

我看着孩子,他静静地专注地把玩自己的汽车、飞机,好半天。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快乐的。他将来也会有美好的回忆。

 

更多精彩文章,可以关注公众号;风吹时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东坡隐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uchengongwu'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鼓励啊。冬天的都很结实,记得牢吧。曾奶奶带领我的几位爷爷,日子过的平安,我的记忆里。在文革期间,家里被查抄。三爷爷被吊在梁上,审查拷问、追查家里鸦片等财物、四旧。当时爷爷年龄大(爷爷行大,还有三位爷爷。三爷爷曾经掌管大家庭的钱财),没被吊去。那时家里有一小包鸦片,曾奶让扔到窨井里。妈妈抱着刚出生的我说,这孩子以后可怎么办呢?
yuchengongwu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意思的用白描手法记录的童年。看来你记忆里的很多事情都跟"雪"或"冷"有关。很想知道你曾奶奶带领几个爷爷经营的那80亩田后来的命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