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美国独立日,川普总统签署了大美丽法案,使之成为法律。可以预期,美国的国债将迎来一个接一个的新高。而中国无疑是这些新增国债的主要潜在买家。本文拟以中国对美债的投资为切入点,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中美经济互嵌、利益共生的逻辑,并论证中美关系在经历周期性摩擦后,存在走向缓和甚至改善的必然性。
一、中美之间:远不只是“对手”
自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一直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徘徊。近年来,美国提出“战略竞争”“去风险”“供应链重组”等一系列对华政策,使双边关系紧张加剧。然而,倘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两国关系远非零和博弈,更接近于一种复杂的合作—竞争型关系。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与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仍持有约77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虽然较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美债的主要海外持有国之一。反观美国,其对中国出口依赖也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中保持显著。
为什么在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科技封锁等领域纷争不断的情况下,中国还要持续持有美债?这是一个反映两国关系现实层次的窗口。
二、购买美债的逻辑:不是“政治输诚”,而是“理性选择”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其实质是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之一,需将所获得的美元进行安全、流动性强的投资,而美国国债正是全球最具深度、最可信赖的金融资产之一。
从战略角度看,持有美债不代表向美国“低头”,而是一种理性对冲风险的方式:
因此,中国持续买入或持有美债,并非出于对美国的依赖,而是基于对全球金融结构的理性适应。这种适应本身,就反映出中美之间的深层次“互锁结构”。
三、金融互嵌意味着“脱钩论”的虚弱
近年来,“中美脱钩”频频成为舆论热词,但现实中却屡屡遭遇“结构刚性”的反噬。中国持有美债,是金融互嵌的一种体现,而美国对中国出口高科技元件、依赖中国产业链生产能力,亦是一种“功能互依”。
经济学上有一种“复杂相互依赖理论”(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ory),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高频率、多维度互依关系,会使战争风险下降、合作概率上升,国家间的矛盾更可能通过谈判而非对抗来解决。中美关系恰是这一理论的典型范例。
例如:
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纽带,正是中美关系不会完全脱钩,反而有调适空间的重要基础。
四、中美关系向好的动因与前景
1. 现实利益驱动对话回暖
随着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日趋成熟,一种“竞争中合作”“护栏式管控”的务实思维逐渐显现。2023年起,美财长耶伦、国务卿布林肯、商务部长雷蒙多等陆续访华,2024年两国更重启多个经贸和科技工作机制,表明“管控分歧、防止误判”成为共识。
2. 全球性挑战需要中美协作
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地区冲突、金融稳定、AI治理等全球议题,无一能在中美孤立对抗中解决。拜登曾明确表示,“应对21世纪挑战,美国不能没有中国合作。”而中国也在多个国际场合表态:“中美应加强战略沟通、管控分歧、扩大合作。”
3. 民间与产业界的压力
美国企业界、大学、智库普遍反对与中国全面脱钩。苹果、英特尔、高盛等公司不止一次表达对华市场的重视。中国也在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开放,以吸引更多美资继续深耕市场。
五、结语:中美关系好不了?未必;会变好?有迹可循
通过观察中国持续持有美债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中美之间高度交织的金融现实,是经济利益所决定的互动刚性。这种深层次的相互嵌套,使中美即便在某些领域出现对抗,其关系总体仍处于“竞合”状态,而非彻底决裂。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绝非不可逆转。历史告诉我们,大国关系的演变,往往受制于结构性力量而非一时情绪。只要双方保持沟通机制、避免极端政策、坚持利益导向,就能逐步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分歧中重建合作。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中美之间,真正的“善政”,也许不是喊口号,而是在平静地买入国债、签署协议、开放市场中,默默地让合作成为新常态。
不成功。
如今川普政府已经不指望中国购买美债,但希望中国不要继续抛美债,因为这意味美国政府新发行的美债卖不出去,美国政府甚至都无法卖出去年发行的美债,不得不让联储会斥资买下,导致联储会欠资两万多亿美元。
这其实就是一种平衡账面的金融游戏而已,并不具备金融意义。
而川普的所谓大而美法案增加了三万亿美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预测美元会在三年左右破产,也就是在川普任期内。没人相信川普不会在明年继续发债,预期到2030年美债会达到50万亿,美国政府连利息都付不起。
美国在二战后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财富,通过布莱顿森林协议和后来的石油美元在全世界发行的80万亿美元票子,大部分作为各国政府的金融储备。
因此如果摆脱美元,就会出现市场上美元过剩而贬值的局面,美国经济规模只有28万亿,其中美国政府收入只有不到5万亿每年,是没有能力吸收80万亿的美元挤兑的。
这就让全世界摆脱美元很难,谁也不愿意自己手上的美元在去美元化时不值钱,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全世界已经有153个国家参与去美元化,但美元仍就是最大金融储备货币的原因,去美元化可能是一个不得不持续十几年的过程。
中国接受俄国在乌克兰战争的经验,学习俄国用了八年时间摆脱美债和美元,这是战争开始后西方对俄国经济制裁没用的主要原因,保证了俄国的财政,俄国央行行长因此被评为欧洲最佳央行行长。
中国一直想把美债的幅度降低到两千多亿(这是公开的信息)但找不到接盘侠,毕竟世界上愿意接受美债的国家几乎没有,因此只能逐渐降低美债和美元持有度。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上采取给出的是美元贷款,但要求还回人民币的做法逐渐摆脱三万亿美元。毕竟至多几年内美元和美债破产是可预期的。
中国已经从美债第一大国降低到第四,人民币在不能自由兑换情况下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让香港重新成为世界金融管理中心。
这是去美元化的结果。
单纯从金融角度讲,中国政府刻意贬值人民币到7:1对美元,而不是按照IMF根据购买力认定的2:1或者至少3:1,本质上是对美国实行了类似历史上美国击败日本的广场协议。而在如今美国国内经济的67%不得不依赖对华贸易情况下,美国不得不接受,否则美国人无法承担中国进口。
IMF不久前公布的最新的根据可比价格的GDP-PPP,中国经济规模是42万亿,而不是18万亿,也远高于美国的28万亿。
可以预期在美元破产的局面下,中国人均收入会突然增加100-200%。
其实在中国不难体会到按照可比价格中国人均收入在三万美元,这是欧盟和日本的人均收入。而城市的五亿人的收入达到六七万美元人均。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去中国旅游感觉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因。
摩根CEO预测美元会在三年左右破产,因为美债破产意味美元破产,而美国政府每年不到五万亿的收入,其中一万两千亿用于偿还当年的美债利息,没钱还到期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