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聊国内1980年代的研究生导师

(2022-07-25 17:20:19) 下一个

聊国内1980年代的研究生导师

今天,我简单泛泛回顾80年代念研期间所知道的那些导师的科研水平(仅限于生命科学)。

我是在医科院念研,地处北京。当时真实状况是,大家对金钱的嗅觉不灵敏,出国浪潮凶猛,势不可挡,无人可以置身其外。所有导师,以及研究生管理部门警戒的是,安心学习,不要去考托福,将精力放在导师的科研项目上。他们最忌讳的是,撂下课题,中途出国留学(上一医,有位跑路,他如今赫赫有名)。顺便说一句,当时对托福的要求并不高,还有,国门刚刚打开,中国人非常好客,而且,中国美食享誉全球,欧美学者也乐意来华短暂旅游讲学,若见到中意的年轻人,愿意收入门下,直接去打科技工,或读研。

那个时期,来京读博的,都是省里考来的。一般在京硕士生不愿意继续读博,觉得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可以做了,出去才能开阔眼界,拓展科研思路。

回望过去,我“胡说八道”喊一声:1980年代,生命科学的那批老先生,或中年科技从业人员,大家彼此彼此,处于低水平的重复跟风,没有何新意,即使有一点,也是蜻蜓点水,自娱自乐,雕虫小技,没有什么值得可夸。他们的弟子也不要沾沾自喜。所谓学术顶尖头衔,学部委员·院士,也是仿照欧美,是各个学科江湖山头,名利平衡妥协的结果,广东话称“分猪肉”?这不怪谁,是历史的耽搁和误会。他们的门生会对我的说法肯定不屑一顾,“你是个喷子”!但我说的是事实?虽然不完整,由以下实事可辅证:

中国自1949年后,科技就与欧美脱钩,虽然有1950年代回来的那批洋博士,还有从苏联回来的副博士,没错,他们曾带来过新的科研思想和方法,但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中国经历各项政治运动,尤其文革十年,我们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出现断代,特别是实验方法非常陈旧落后,而欧美早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基因调控。1980年代,甚至90年代,我们还停留在1930-40年代经典实验方法。另外,我们的科技文献严重滞后,信息闭塞。

有人会反驳,1980-1990年代,甚至2000年前,有去过欧美的访问学者归来,但是,他们水土不服,或是走入仕途。当然还有客观因素,仪器不能配套,有硬件,却没驱动和计算软件,试剂进口时间长,这些是阻碍实验室设立关键因素,能做出实质性科研的人少。就我感兴趣的电生理技术,西方已经进入细胞膜单离子通道的电压钳实验方法。2001年我出国时,中国还没有一个能持续在大期刊发表论文的实验室。

1990年代,在我工作过的二高校,一位国内土博士,另一位从德国海归洋博士,省科委对他们有一笔大的科研外汇投资,购买昂贵的电生理实验仪器,细胞膜电压钳。那位土愽士,一直无法将仪器开启,设置,结果与设备处负责人干架,说,仪器有毛病等等?,后来,他出国去加拿大了。洋愽士则进入领导岗位,忙于官场应酬,请我去拆箱开包装置仪器设备,我很想干点正经事,去寻访"名师",其时,"名师"也撂摊子岀国了。总之,那个年代,会吹,受重用的,叶公好龙,争取到了仪器,却干不了活。所有进口仪器最终成为废铜烂铁,我非常不解,旁边人则笑我,「你太天真,腐败千万,这些进口仪器算什么,零头都算不上」。人心“鬼诈”,白白让费20万美元以上的进口仪,良心何在? 也无人追究。

2003年,我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做慱士后研究时,才弄明白,为什么那二位博士无法将仪器设置妥当,展开实验,他们好高骛远,不懂装懂,购进大的硬件设备,其他配套软件一样都没有。好像,买了条新鲜鱼,没有酱油,葱姜调料,如何能烹调口可的红烧魚?另外,他们没有扎实实验功底,怎么能展开实验? 最后,希望我的八卦不要伤到人,若有的话,我提前说声“对不起”。

我无意贬低1980年代的那批导师,我再次说明,谁也没错,只怪时运不济,历史的误会。我对那一批老先生,还有那些中年导师心中充满敬意,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其实,我常常觉得他们就像我的父母,至今仍历历在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