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1.39 我们的母校中科大

(2023-06-12 11:45:48) 下一个

我的母校中科大

陆宗伟(643)

我是中科大643的学生,也就是1964年入学,近代化学系(即三系)的学生,正规的学业只完成了两年基础课,后来就被卷入了万劫不复的文化大革命,直至1970年,才分配工作,在科大整整呆了六年!虽然社会上对我们这两届大学生颇有非议,但我觉得,尽管我们中只有少数人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既定方向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两院院士或王永民这样的发明家,但是大部分人坚持在不同的岗位,发扬着科大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在科大两年打下的基础,加上后天的努力,使我们能夠在任何工作中得心应手。

中科大的快速创办,完全体现了58年大跃进的狂热,但当时迫切希望祖国能在世界尖端,新兴和边缘技术领域赶英超美的心情,的确是全民族的愿望,院系结合也确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办学模式。1963年,首届学生毕业,校长郭沫若和陈毅、聂荣臻元帅出席了毕业典礼。当时的新闻报道吸引了不少学子。第二年,我就把中科大列为第一志愿,并如愿以偿。由于有中国科学院各所的大师为后盾,又抽调集中了一批青年才俊为教师骨干,而且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激励着全国学子,科大招收的各地生源质量都有保证,科大人以自己的努力成了当时一个顺口溜的主角——“富北大,穷清华,不要命的上科大”。华罗庚、严济慈、赵九章等科学院泰斗都亲自来校授课,甚至是基础课。我们入学后一年,敢说敢为的刘达书记吸取麻省理工办学特色,在全校推行灵活的教育革新,各系学生可按各人兴趣爱好,自己选课听课。学生们纷纷响应,我们班虽属化学系,因为是物理力学专业,基础课都与物理系一同上,因此,一些不甚喜欢化学专业的同学,就选择了与我们一起上课。自由选课也增加了老师们的压力,他们要更努力出色地授课吸引更多同学。中科大不愧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我们成为改革的首批受益者,不幸的是文革突起,击破了我们的理想。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 9015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