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警句ZT

(2005-02-18 15:57:13) 下一个
人生三乐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注释]
  佛学:泛指佛经。佳客:志趣相投的友人。
  [译文]
  将门关起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门寻找美好的山水,这是人生大乐事。
  [评语]
  佛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诸般尘念为之涤清,我们逐渐与一个较为纯粹的我会晤。佛经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无染当中。放弃了对自我的执着,明了生命并不狭隘,因此,我们便得自在。
  如果,我们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鸣的快乐,我们的心扉为他们而常开。
  闭门阅佛经,是与自我生命的本源沟通;开门纳佳客,则是与人忘情交往;那么,出门寻山水,便是与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无限的美景,无尽的神态,大欣赏大自然时,我们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乐,何可言谕?
  三、眼里无步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注释]
  灰尘:指偏见而言。渣滓:指对人对事无益的不满或执着。
  [译文]
  眼中没有一点成见,才可以广涉众籍。胸怀中对人对事能不生不满或执情,处世才能圆融。
  [评语]
  读书人抱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赞成的,而看不到与他相反的意见,这就像戴了一副有颜色的眼镜,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这样,看再多的书也只会加深成见。一个人想要博览众籍,首先便要虚怀若谷,否则,智慧的河川将永远干涸。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些磨擦,事情也往往有不尽如意的地方,若把这些都放在心上,生活就变得很不愉快了。我们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对事情也要有正确的主张,但是,处世的方法要圆融,做事的态度也要虚心。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般清辙,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且都能接受。
  四、不作风波于世上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注释]
  风波:比喻对生活的欲望无穷。冰炭:比喻寒冷如冰和炙热如炭两种不同的情怀。
  [译文]
  不对人世间的欲望作无尽的追求,既没有受挫折时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时热烈如炭的心情。
  [评语]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策,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窟中。
  其实,无论是热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不是受无尽欲望的鞭打,就是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许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们能沉潜到激流的底层,便可以发现,在波涛汹涌的生命表象之下,原来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宁静而无所欠缺。在这里,没有冰也没有炭,只有如鱼得水般不尽的悠然乐趣。
  五、无事而忧,便是一座活地狱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
  [注释]
  自家:自己。
  [译文]
  没什么事却烦忧不已,对着良辰美景一点也不快乐,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这样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狱中一般,何必再说什么地狱中的热铜床、烧铁柱,以及插满剑的树和插满刀的山呢?
  [评语]
  佛家说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狱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分野,在于我们的心念之间。佛经里有一段故事,是说调达坠入无间地狱后,佛的弟子目健连,乘神通之力下地狱去看他,问:“苦不苦?”他却回答:“不苦!”为什么在所有的地狱众生被肢解而大声号呻吟时,调达身处其中却说不苦呢?并且能够立刻乘“般若波罗蜜”之力而出地狱。这就说明,地狱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心中。佛经上讲人死后所以有地狱,乃是因为众生造恶业的缘故;如果众生不造恶业,也就不会有地狱。人之为恶,最初也是在起心动念之间,所以,如果真有地狱,也是人心所造。
  忧愁算不算地狱呢?当然也算。最大的地狱,莫过于人自设的地狱,别人是无法将它打开的。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相信。于底下并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人完全绝望的,因为,无论是好是坏,都无法在这世间久住,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这一层道理,生命中就没有什么事真正能够让我们忧伤不已了。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