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读中欧峰会

(2020-09-15 21:22:49) 下一个

9月14号,德国时间中午两点,举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中欧领导人视频峰会。

 

参与会议的有四人:

 

默克尔,欧盟轮值主席国领导人兼德国总理

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

米歇尔,欧盟理事会主席

中方领导

 

 

此次视频会议谈到很多内容,但最受人关注的只有一个: 中欧投资协定是否会谈妥?

 

这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话题。他的成功与否跟很多议题有直接联系。

 

之前刚发表过一篇文章,收集了八篇德媒对此协定的看法。从媒体角度而言,整体上有两种态度: 悲观以及取决于中国。

 

先看一下第一种态度。 

 

他本身跟投资协定没有关系,但涉及到很多欧盟国家特别重视的议题,比如,香港、某自治区、人权问题、中国台湾等。假如把它视为标准或密切挂钩,协定必败无疑。

 

就第二种态度而言,协定成功与否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这要归功于德国。

 

欧盟成员国就中欧投资协定有意见分歧或鹰派与鸽派之分。其中以瑞典和捷克为代表的鹰派主张,将投资协定和政治因素(或决策)挂钩。比如,中方必须在香港、某自治区问题上采取不同的措施或做出妥协。第二种是以德国为首的鸽派,他反对把投资协定跟相关政治决策直接挂钩但是,这个所谓的“鸽派“是要打上引号的。最起码从此次视频峰会结果以及从默克尔、冯德莱恩和米歇尔的发言来讲是这样的。要不然也无需对话近两小时。

 

当会议结束后,中方首先发新闻稿。其主题就四个字: "四个坚持"。毫无疑问,"四个坚持"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以什么内容来填补,中欧双方各持己见。有趣的是,中文媒体似乎没怎么提到欧方态度和立场。

 

紧接着,默克尔、冯德莱恩以及米歇尔召开长达35分钟的联合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回复各国记者就此次峰会结果的提问。

 

.

总的来说,仅从欧方三位代表的发言能看出,此次会议结果不尽人意,但也没有像之前德媒所说那样悲观。他仍然还有一丝希望。

 

首先发表讲话的是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

米歇尔

 

他一开始就说道: 欧盟"是球员,而不是球场“

 

这句话实际上包涵了两层含义。

1.)摆出自信与团结的姿态。欧盟不是大国的玩物,而是积极参与者。

 

2.)这句话也是对美国和俄罗斯说的。

 

对此,默克尔在她的发言中也提到。这次会议不是他们三人跟中方的谈判,而是代表了所有欧盟成员国。在会议之前,他们三人已经充分跟其他成员国做过沟通。

 

.

第二位发言人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她主要说了三句话。

冯德莱恩

 

1.)"中国必须说服我们,达成投资协议是值得的。“ 

 

2.)中欧在三个领域已经达成共识: 中方政府对国企的影响、技术转让以及政府对企业补贴的透明度。

 

3.)假如想在今年年底签署投资协定,中方必须还要在市场准入,尤其是数字行业、电动出行、卫生领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做得更多。

 

这几句话的内容很值得分析与思考。
第一句有两层含义:
 

1.)投资协定很重要。但相对比之下,中方比欧盟更需要这份投资协定。

2.)中方要说服欧方愿意跟他签署协定。欧方是被争取的对象。

第二句话最出乎预料。
 

1.)从字面上看,中方做出了让步。但到底包涵了哪些内容,公众并不知情,尤其是国内。由于缺乏具体信息,尚且还无法判断,在这三个领域达成共识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是否会出现乌龙?拭目以待。

2.)个人认为这是此次会议的最大亮点。假如连这一点都不包括,原本就没有太大进展的会议更显得是多余的。

第三句话说到问题根本。
 
签署投资协定的时机还未成熟。中方就市场准入还要做很多功课。所谓的市场准入就是指互惠原则(Reziprozität),或英语中的一个术语Level Playing Field。简而言之,中方企业在欧盟都获得哪些权利,欧方企业在中国也应该获得同样多的权利。

 

德国外交部旗下亚太部门负责人Petra Sigmund对此作了一番解释。他说道,中方在过去几年对就国外企业市场准入问题取得了明显改善,但依然受严很大幅度限制。欧盟虽然在过去几年采取了更严格的投资管控,但整体市场依然非常开放。

 

潜台词是说,中方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的改善应该被肯定。但即便如此,中欧双方在市场开放程度上依然有很大距离,即没达到Level Playing Field或平等和公平原则的标准。同时,她在采访中也特意强调:"与中国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

 

Petra Sigmund

 

(详细内容请看原文采访: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aktuelles/inteview-china-eu-1783858)。 

 

总结冯德莱恩的发言,不难发现,她的观点是,能否在今年年底与中方达成投资协定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

 

.
第三位发言人是默克尔。有六点值得关注。

默克尔

 

1.)这是一次“良好、诚恳以及公开的交流“。

 

2.)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始,迄今为止已经变得很强大。基于此,针对公平竞争的合理要求的声音也会越大。同时,必须将中国视为明显的竞争者,因此市场准入和公司条件必须对等(再次说到Level Playing Field)。

 

3.)应欧方要求,中方领导人答应,允许欧方大使团(外交官)前往某自治区考察。“但,这事能不能成,还必须得观察。“

 

4.)中欧双方虽然重启人权对话,有一定切合点,但不意味着有共识。

 

5.)双方都有很强烈的政治意愿达成共识,望在今年年底签署。她也感受到来自中方的信号。但总该有一天要做出政治决策。

 

6.)"我觉得吧,这事可以成"。

 

就第一点而言,欧方把所有具有争议的话题都摆到桌面上公开交流。更多的是外交辞令。如果不说,没法向欧盟公民与媒体交代。近期,名为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智库专家表示,欧盟在应对中国的被动与变化中的政治条件与公民意愿有很大反差。同时,欧盟议会多数议员对中欧投资协定持有强烈的批判性态度。再比如近日,欧洲人民党党团主席Manfred Weber提议,禁止中国企业以任何形式从7500亿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中获益。按原计划,他应该出任这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然而半途杀出个冯德莱恩。

Manfred Weber

 

第二句话可以这样理解。15年前,重量级德国拳击手跟轻量级中国拳击手比赛。即便对方偶尔犯规也无所谓,反正也不会影响比赛结果。但现在不行了。双方同属同量级拳击手,对方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自己更强。在这种条件下,双方必须要遵守统一游戏规则。要不然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Fairplay)。

 

这段话没有出现于国内华语媒体。国内读者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如果谁看完默克尔的发言以及观察到她的语气和说这句话时的表情,你会发现,她其实也持有一丝怀疑态度。否者她完全可以表达的更坚信: 我相信这事能成。但是,万一这事最终成不了呢?她表现的很谨慎,很现实主义。当她表现出乐观时,又会及时"刹车",避免唤醒不切实际的期望。现实是检验承诺的最佳方式。

 

第四句话道出了双方在人权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或不同价值观的叙述。但,保持对话是好事。

 

第五句话也耐人寻味。对于默克尔而言,双方都谈了快七年,是时候做出顶层决策了。总不能无休止地谈下去。隐隐约约让人有种感觉,默克尔似乎也快失去耐心了。

 

有一件事我很好奇,迄今为止,我们只听到欧方向中方提出种种要求,从未听过中方向欧方提出哪些需要改正的要求。难道说,中方的要求就是希望欧方别提太多要求?如果是这样的话,站在中方的立场上,也可以说达成投资协定完全掌握在欧方手里,只要你不提额外要求就行了。

 

相对而言,最后一句话最让人充满信心。中欧投资协定到今年底是可以谈妥的。但是,这种语气("Ich denke mal")似乎也没有传达出十足的信心。默克尔还是有所保留。如果默克尔把这句话换成我坚信("Ich bin mir sicher"),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问题是,是什么原因让她觉得这事可以成("es kann klappen")?

 

更重要的是,都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这事成不了呢?

 

 
综合欧方三人联合新闻发布会发言,最少有四个原因或迹象会导致这事在今年成不了。

 

1.)市场准入仍旧没有达到欧盟要求。

 

2.)对于某自治区以及其他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能满足欧盟要求(欧盟议会以及德媒都在背后虎视眈眈地看着)。

 

3.)双方都表示,希望能在年底达成共识。但,他们并没有说好下一次再会晤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文中没提到,但依然很重要。据默克尔表示,她希望能再次补上跟中方领导的面对面会晤。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向他发出邀请函。但,下次的面对面会晤不可能在今年,而是到明年才能实现。

 

假如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角色对投资协定起到影响。默克尔的任期到年底就结束了。下几任轮值主席国国家是谁就很值得关注。据我了解,2021年至2022年的四位欧盟轮值主席国分别是葡萄牙、斯洛文尼亚、法国和捷克。就中国问题而言,这四个国家一个比一个强硬。捷克就更不用说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今天看到两篇报道,说德国的温和态度实际上弱化了欧盟统一立场,尤其是默克尔。

 

假如中欧投资协定到年底还未能达成,又会面临三个新的不确定因素:

 

1.) 今年12月初,基民盟将选出新党魁。他很可能也是明年联邦大选总理候选人。假如卢特根胜出,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2.)明年年初会逐步进入联邦大选模式。前不久的北威州地方大选显示,基民盟和绿党是大赢家。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这有可能标志着明年黑绿联盟上台的前兆。假如绿上台,将再次让事情变得复杂化。到时候,默克尔不在了,新德国政府就中国问题的风向也会发生转变。

 

3.)葡萄牙替代德国,成为新一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或许这也能间接解释杨洁篪为何续王毅部长后紧接着访问葡萄牙的真实原因。假如这种说法成立 - 在当下中欧关系下滑的大环境下 - 中方其实对在年底能达成投资协定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况且中间还夹着11月份的美国大选。

 

 

>>>>

总结

 

默克尔不愧是欧盟领袖。从记者提问就能分辨出来。除最后一位意大利记者提出一个关于环保的问题之外,所有提问都是抛给她的。这也导致默克尔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势,害羞地说道:"或许欧盟理事会主席米希尔还想做点补充"。

 

所有对默克尔的提问绝大多数都跟投资协定或相关敏感问题有关。其中以路透社记者提问最为尖锐,默克尔没有直截了当地回复。有些话她或许不方便在公开场合说。但她的表情和语气也会间接地透露一些信息。

 

默克是个明白人。她知道,德国媒体、学术界,政治界、经济界,知识界以及民意对她抱有很高的期待。在她眼里,某些要求或许不切实际,跟现实脱钩。但作为现实政治家(Realpolitiker),她要对现状有正确的判断以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依此论推,做出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决策。这就是说,即便今年美国白宫换主,欧盟就中欧投资协定的立场是不变的。它能让欧盟元素(我不太喜欢用欧盟模式这个概念)更具有说服力。

 

说到投资协定,让我想起欧美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TTIP)谈判。两者几乎在同一时间,约七年前开始进行。欧盟公民对TTIP非常不满意,批评他不透明,对欧盟(尤其是农民)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欧盟各个城市出现游行示威现象。然后又因民粹主义者特朗普上台,直接导致TTIP谈判被叫停。但我相信,今后的欧美自由贸易谈判是可行的。只是在当前大环境下无法实现而已。很难想象,在欧美关系降到冰点的时候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当然,特朗普功不可没。

 

反观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他普遍被视为今后中欧自由贸易协定的先前条件。就投资协定而言,他尚未引起普通欧盟公民(消费者)的关注和抗拒。对中欧双方来说,自由贸易协定才是最终目的。投资协定只是为今后的自由贸易谈判铺路。由于他影响重大,因此要额外谨慎。

 

欧盟全都是民主国家。他们每四年都有可能换政府。默克尔是特殊情况,不那么容易复制。假如今天的欧盟委员会主席、欧盟理事会主席以及轮值主席国领导人签署了一份在多数人看来不利于欧盟的协定,迟早会招来日后更强烈的反弹。10年后,绝大多数欧盟领导人以及各成员国领导人都会换人。因此,他们会坚持当下签署一份相对公平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与可持续性的协定。要不然,只会把矛盾往后推迟,制造更多的麻烦,而不是一开始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根源。

 

这也符合部精英界的呼吁:不能为了签署投资协定而签署。他必须起到实际性的改变。中欧合作的重要性不变,唯一要变的是合作方式。过去十几年的模式已经走到头。欧洲人表示不愿意再继续维持这种过时的合作模式。这是因为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济角度而言,这也是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就像默克尔所言,15年前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但今天不是了。这也跟国内的大肆宣传有密切关联,比如"厉害了我的国"、投资上万亿美金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世界外汇储备最大国、世界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某些学者眼中,中国的实际购买力已经是世界第一)、每年超过2700亿美金的国防支出、中国企业占福布斯500强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多、中国胡润排行旁超级富翁的财富数量越来越多等等。怎么看,中国都不像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为何有那么多人批评德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过于天真的原因之一: 明明不是发展中国家,还把对方视为发展中国家来对待。现在,德国人的心态也开始变了。这正好能解释,为何默克尔说出这句"针对公平竞争的合理要求的声音也会越大"的话。这是欧洲人心态转变的一种反应。

 

中欧关系正处于分水岭。很多根本性因素发生了质与量的转变。如今往后,中欧关系的重新塑造将建立在全新的前提下。例如德国刚出台的印太政策指南、供应链法的出台将优化很分散现有供应链的依赖。结合这两者,不难发现,欧盟元素显得更为明显。比如: 

 

1.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将会扮演更积极的外交角色、重点会转移到亚太地区(秀一秀"软实力"的肌肉)。

 

2. 除中美俄英以外,欧盟已经或正在跟世界绝大多数经济体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他或许对今后世贸组织的重组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很多人都愿意接受或赞同以欧盟为主导的Level Playing Field原则。一旦多数人认可这种原则,就有可能被制度化。

 

3. 在欧盟的价值观框架里,人权和民主是一体的。但对于人权的叙述和理解,国与国之间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欧盟今后会积极维护自己主张的人权叙述(Narrativ)。此次视频峰会也充分地展现出了这一点。经济压倒一切原则将被弱化。

 

如上所述,今年年底之前达成投资协定的可能性偏低。综合环境未能提供相应支撑。就像欧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那样,暂时的叫停并不会构成长期常态化现象。从长远来看,中欧投资协定,甚至是自由贸易协定可能也是必然的。唯一的差异就是,欧盟元素会占多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