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一小长假的经济统计
(2025-05-06 05:59:49)
下一个
中国五一小长假的经济统计\r
\r2025年中国五一小长假(5月1日至5日)的经济统计数据反映了消费和旅游市场的强劲表现,以下是根据最新信息整理的主要经济数据:\r
1. 旅游市场\r
旅游人次: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r
\r旅游收入: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r
\r游客消费总额:官方数据显示,假期期间游客消费总额达1802.69亿元(约合320.77亿新加坡元),同比增长8%。\r
\r入境旅游:跨境旅游人数超111万次,同比增长43.1%,显示出国际旅游市场的回暖。\r
\r
文旅消费:多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数据显示,假期前两天游客数量超过2024年同期,文旅市场持续火热。\r
\r
电影票房:五一档电影总票房突破7亿元,10余部影片涵盖多种题材,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整体口碑良好。\r
\r2. 消费市场\r
零售与餐饮:\r
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r
\r具体品类销售额增长:\r
石油制品:增长24.4%。\r
\r
汽车:增长20.9%。\r
\r
通信器材:增长20.1%。\r
\r
服装:增长18.4%。\r
\r
化妆品:增长16.5%。\r
\r
家电:增长13.9%。\r
\r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长121.4%,营业额同比增长87.6%。\r
\r
餐饮休闲消费持续火热,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显著增长。\r
\r居民消费支出:2025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681元,同比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63元,增长4.7%;农村居民5333元,增长5.6%。虽然这是季度数据,但反映了五一假期消费能力的整体背景。\r
\r3. 交通与人员流动\r
人员流动量: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r
\r交通客运:\r
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全面增长,具体数据未详尽披露,但总体呈现“全线升温”态势。\r
\r民航累计运输旅客同比增长约7.5%,国际及地区航线旅客量同比增长超31.8%。\r
\r4. 宏观经济背景\r
GDP增长: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为五一假期消费热潮提供了经济基础。\r
\r工业与投资:\r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r
\r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为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r
\r消费潜力:一季度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4.2%,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增长18.3%,显示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r
\r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025年拟发行1.3万亿元)等措施,加大对消费和民生的支持力度,为假期经济表现提供了政策保障。\r
\r5. 其他亮点\r
文博热:各地博物馆延长开馆时间,推出夜场和数字文物体验项目,吸引大量游客。\r
\r消费结构优化:服务消费(文化、旅游、健康等)快速增长,反映居民消费升级趋势。\r
\r经济韧性:假期消费数据被认为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广阔纵深与巨大潜力”,显示出经济体系的抗压能力。\r
\r数据来源说明\r
以上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政府网、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官方渠道,以及中国日报。\r
\r总结\r
2025年五一小长假经济表现强劲,旅游、消费和交通数据均呈现显著增长,超出2019年同期水平,反映了中国经济在政策支持和内需驱动下的韧性与活力。文旅市场、零售餐饮和人员流动的“双热”现象尤为突出,为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知您这样东拉西扯想说明什么?"
"纯属别有用心"
"有意无意地忽略"
"戴着有色眼镜"
==============
此网友为什么这么喜欢扣帽子?
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7037.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
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7037.html
再次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说明,国家统计局目前发布自1952年以来的GDP数据,已对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历史数据做了修正,包括1992年以前(当然也包括1969年-1970年)的GDP数据,这与国家统计局有没有被砸烂无关
二。 1969年1970国家统计局被砸烂, 用那个数据说事纯属别有用心。
这两点已经发复说过了, 还是纠缠就没意思了。
==“根据维基百科,“
从增速来看,1952年以后,全国的GDP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为1958年,录得21.3%的增幅,但该增长显然是由于“大跃进”造成的;其次分别为1970年的19.3%、1964年的18.2%、1965年的17.0%及1969年的16.9%,但均可以分别归结为文化大革命早期全国“停产闹革命”和“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经济自然出现的报复性的反弹。改革开放后GDP增长率最高值为1984年的15.2%,其次是2007年的14.2%。1952年以后全国的GDP下降最严重的一年为1961年,录得-27.3%的跌幅。1976年之后,中国再未出现GDP下降;但1989、1990两年由于六四事件之后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全面禁运,GDP增速低于5%;而2020年预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GDP增速亦将达到5%以下,且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GDP增速持续处于5%以下只是时间问题。总体来看,1991年以前,GDP增长受国家计划和政治事件左右,一直不甚稳定,但2012年以前,绝大多数年份的GDP增速都在10%左右。2012年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政后,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增速开始放缓。
修正数:在开展经济领域的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时,也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和发布。在作调整时,既修订GDP总量,也相应修订增长速度。如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对1993年-2003年GDP总量及其增长率进行了修正,同时修正了1978年至1992年各个年份的GDP增长率,2016年国家统计局依据SNA2008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并修正1952年以后所有GDP数据
==““1970的数据和1992的数据根本不是一回事, 是桔子和苹果比”
。。。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国家统计局就是这样把桔子和苹果放在一起公布的”
既然说统计数据, 就有取样和随机的问题,出现误差当然可能。 戴着有色眼镜,任意夸大就没意思了。
。。。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国家统计局就是这样把桔子和苹果放在一起公布的,我认为他们应该把数据纠正,把85年以前的桔子苹果化,但显然他们没有这么做,或许他们做不到,或许他们不想做,但这里显然是中国官方统计数据中的一个大漏洞。我以后有空可能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写篇文章
至于其中的数据有多少是准确的,有多少是蒙的,有多少是编出来的?重要吗?
一、初步建立统计体系(1949—1958年)
。。。
二、统计工作在曲折中发展(1958—1978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冲击。1962年,为恢复“大跃进”时期被破坏的集中统一的统计工作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史称“四四决定”),要求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各级统计部门在业务工作方面受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编制、干部和经费由国家统计系统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即“一垂三统”)。“四四决定”为恢复统计工作的真实准确、加强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1—196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900人的直属国家统计局领导的全国农产量调查队及派驻省(区、市)调查分队;颁布《统计工作试行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单设统计机构;进行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建立涵盖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国家统计指标体系,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集中统一的全国统计系统初步建成,为调整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统计支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计事业遭受重创。全国绝大多数统计机构被撤并或撤销,大批统计人员被解散或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大量统计资料丢失或被销毁,全国性综合统计几乎中断。1970年6月,国家统计局被撤销,仅留14人在原国家计委生产组内从事统计工作。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统计工作逐步恢复。1974年,原国家计委统计组升格为“统计局”,部分地方统计机构也先后恢复。1975年,原国家计委统计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名义在北京召开了15省(区、市)统计工作座谈会,为全面恢复统计工作进行先期谋划。
这一时期,统计工作虽然先后遭受挫折,但仍然收集和保存了许多重要统计资料,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决策提供了数据和信息参考。
三、统计事业迅速恢复(1978—1992年)
1978年2月9日,国务院批转原国家计委《关于整顿和加强统计工作的报告》,同意恢复国家统计局,直属国务院。。。。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9B%BD%E5%AE%B6%E7%BB%9F%E8%AE%A1%E5%B1%80
“文革期间,。。。1969年12月,撤销国家统计局,大批干部被下放到湖北襄樊的国家计委“五七”干校劳动。从1967年到1969年,自中央到地方,绝大多数统计机构被撤销[5]。
”1970年4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统计工作不能取消,统计机构还要有,基本统计还是要搞的,但不能搞繁琐哲学。” 1970年6月2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生产组下设统计组,随后逐步恢复基本统计制度[6][7]。
“1978年3月21日,国务院通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直属国务院。随后任命陈先为国家统计局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恢复统计局,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8][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成立于1952年8月。
1952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主管全国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拟定统计工作法规、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国家统计调查计划,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查到的数据,希望有人能从历史背景和统计方面解释一下。
知乎用户
基数太少,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太多,集中发展重工业就是这样的结果。
当然,这种增长不一定是有效增长。
反过来看,您之所以会有疑问,可能或多或少和当时中国的政治背景有关系。
(基于现价;GDP/百万元;人均/元;增长率/%)
年份 GDP(本币) GDP名义增长率 GDP实际增长率
1978 364,522 13.2 11.7
1977 322,105 8.8 7.6
1976 296,147 -1.7 -1.6
1975 301,311 7.5 8.7
1974 280,374 2.6 2.3
1973 273,335 8 7.9
1972 253,022 3.9 3.8
1971 243,526 7.7 7.1
1970 226,132 16.2 19.4
1969 194,578 12.5 16.9
1968 173,016 -2.8 -4.1
1967 178,028 -5 -5.7
1966 187,308 9.1 10.7
1965 171,720 18 17
1964 145,554 17.7 18.3
1963 123,637 7.4 10.2
1962 115,124 -5.7 -5.6
1961 122,094 -16.2 -27.3
1960 145,747 1.2 -0.3
1959 144,036 10.1 8.8
1958 130,821 22.3 21.3
1957 106,929 3.9 5.1
1956 102,898 13 15
1955 91,078 6 6.8
1954 85,938 4.3 4.2
1953 82,419 21.4 15.6
1952 67,900 - -
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中国实行SNA体系,GDP成了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完全摈弃MPS核算体系,彻底转向SNA,增强了中国经济与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可比性。
1952年~1978年历年主要GDP指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GDP/6689443
根据所有的统计机构数据,2014年,中国的GDP为8万多亿美元,2024年为19万亿美元,10年增长幅度为230%,也就是差不多每年10%,而中国公布的数据是每年平均增长6点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