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新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以其特立独行、不畏权贵的精神为人称道。他一生坚持独立思考,不媚俗、不盲从,无论是面对政治高压还是社会潮流,都展现了文人风骨和思想家的气节。以下是熊十力不畏权贵、特立独行的几件事,展现了他的个性与精神。
https://youtu.be/DCoMajoTR3M?si=w0VNSXycwABUt3Iz
1. 拒绝加入“八不会”组织,坚守“九不”原则
熊十力在北大任教期间,同事吴雅晖、李石曾等人组织了一个名为“八不会”的团体,提倡八条戒规:不抽烟、不喝酒、不嫖、不赌、不吸毒、不做官、不贪财、不阿谀。他们认为熊十力安贫乐道、一心向学,是理想人选,邀请他加入。熊十力却直言拒绝,他指出:“你们‘八不’还要搞个组织,这是结党营私,我加个‘不要组织’,我要来个‘九不’。”他不愿随波逐流,也不愿被任何形式的团体束缚,展现了他独立不羁的性格。这种坚持个性的态度,在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中尤为难能可贵。
2. 蒋介石寿宴献打油诗,戏谑权贵不惧后果
据一些历史记载,蒋介石50岁寿宴时,熊十力受邀出席。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献上谄媚之词,而是当场献上一首打油诗:“脖上长着瘪葫芦,不花钱买篾梳,虮虱难下口,一生无忧,秃秃秃,净肉,头。”这首诗以诙谐的方式调侃蒋介石的秃头,毫不留情面。当时在场的众人瞠目结舌,蒋介石也哭笑不得,但并未追究,允许熊十力离去。熊十力敢于在权贵面前直抒胸臆,用戏谑的方式表达不卑不亢的态度,体现了他不畏权势的胆识和风骨。
3. 文革期间不挂毛像,坚持文化立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熊十力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红卫兵的轮番抄家和批斗。当时,社会上普遍要求家中悬挂毛泽东画像以示忠诚,但熊十力坚决拒绝。他的居室中始终不挂毛像,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和学术尊严。红卫兵多次上门逼问,甚至追到他迁居的青云路住所,质问他是否知道某些领导在庐山白鹿书院的“反动活动”。熊十力一律回答“不知”,被视为态度顽固,遭到更严重的批斗。他的书籍、手稿被撕毁或查封,住所也被迫搬迁。尽管如此,熊十力始终不屈服,宁愿承受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信念。
4. 绝食抗议文化破坏,悲叹“中国文化亡了”
文革期间,熊十力目睹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摧毁,内心极度悲愤。他曾被勒令交代历史问题,甚至被拉到街头示众受辱。面对抄家、批斗和文化的破坏,他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常常独自蹒跚于上海街头,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最终选择以绝食的方式结束生命,以此抗议文化的浩劫。他的绝食不仅是对政治高压的抗争,也是对传统文化消亡的悲鸣,展现了他以生命捍卫文化信念的决绝。
总结
熊十力的一生充满了特立独行的色彩。他拒绝加入“八不会”组织,体现了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在蒋介石寿宴上献打油诗,展现了不畏权贵的胆识;文革期间不挂毛像、坚持文化立场,彰显了不屈服于政治高压的骨气;最终以绝食抗议文化破坏,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念。他的这些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风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不向权贵低头、不向时代妥协的榜样。熊十力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与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