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与朋友观看最近很吸引大众的电影《无依之地》,当看到画面完全没有色彩和美感的影片开始了不到5分钟的时候,一位朋友走出去花园晒太阳(退场了)。10分钟后,有两人出去游泳了(无法看下去),剩下一位朋友看到只剩下我一人在看,没有离开。但那不耐烦已经写在了脸上,坚持了20分钟后,他终于开口说:“你还打算看下去吗“?我点了点头,朋友忍不住了,抱怨说:我实在不明白你在看什么,画面拍的像旧社会,故事闷死了,也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我也不耐烦的说,你出去游泳吧,外面风和日丽的。
最后剩下我一人还在继续看这一套画面灰蒙蒙的21世纪的电影,实际上如果从视觉的观感上来说,是完全没有看头的。我坚持下来是因为要知道这部电影的基调是什么,它得奖的理据在那里。导演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尽管大部分的评论都认为这是反映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人生,世界经济沦陷造成了很多人无家可归。
也因此,在目前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正好迎合了那些奖项评审们的胃口。但最后能否触动广大观众的核心感情呢?这才是我关心和评价这部影片的标准,其实有时候观赏一部影片的深度,单纯的场景镜头如何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藏在骨子里的核心感情。一种感动我们的源泉,在于整部影片是否从较深的层次上产生效力。要知道这是一种原始的感情。而无依之地的导演似乎要引导观众来评击现在的社会现像,这就好像有要绑架观众的味道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就过了火了。
我不是影评家,平时看电影也不讲究,纯粹凭感觉,喜欢就看,不喜欢的马上换画,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那些得了大奖的片子我都会拿来看一遍,因为得奖的影片,会有另外一层意义的,它是社会的风向标。今次的这套无依之地就可以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当我看这套片的时候,思路是单向的,感觉导演在讲一个很悲情的故事,她有意的用镜头误导我走入一个女人的悲剧人生的画面,悲情社会的漩涡,观众的思路被牵引着只朝着一个方向去思考去感受那种无家可归的可悲境况。电影里面女主多次出现的一句台词:(我不是无家可归,我是无房可归)如果我们可以继续把影片看下去的话,那就让观众有点抓不主故事的主线了,好,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情节。
1) 女主角佛伦在政府部门的一幕,工作人员对她说,你已经62岁了,你可以申请领取你亡夫的全额退休金,同时领取失业金。但她马上摇头说:不!我喜欢工作,我要工作。这种勤劳的态度是好的,但同时这个情节也说明了她不是处于经济极端困难的境况。最后,她决定变卖全部家当,买一辆房车,一边在各地游荡,一边寻找工作。不久后,她在亚马逊公司分拣中心找到一份臨时工。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2)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佛伦的车停在一个空荡荡的大停车场上,四周雪花在飘落,她站在车旁,一个女人走了过来,佛伦马上说:这里的主人同意我的车停在这里过夜的。那女人很善意的对她说:我知道,我来只是要告诉你,今晚的雪会越下越大,气温会下降。你可以到那边的7-11店的旁边的教堂里面过夜,那里也有食品提供。但佛伦拒绝了,她继续留在了她的车里,夜幕降临,镜头进入她的车里,佛伦卷缩一团,身上发抖,她把身边可以抓到的衣物一件件的拉过来盖上身上,镜头定格在她发抖的黑暗的车厢内。
镜头切换,清晨的公路上,佛伦开着车,哼着歌,在刚刚被清扫干净的路上狂奔。她是受同事琳达的邀请,赶去参观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沙漠营地,该营地由鲍勃·威尔斯建立,为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士提供生活保障。但到了那里佛伦最终不愿意加入这个”丐帮组织”,她不认为自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之後因为天氣逐渐变坏才回心转意,暂时留了下来,那时她依然急着找工作。佛伦在营地遇到的都是流浪汉,所以也学会了路途上必须的生存及自给自足的技能。佛伦后来在恶地国家公园的雪松隘道营地(Cedar Pass Campground)当营地主理人。一次,她意外邂逅住在营地、在恶地国家公园当临时工的大卫,两人一见钟情,跳着舞回去营地,但后来分开了。
3) 佛伦最终回到亚马逊做散工,住在原先的营地。她收到丐帮营的斯文琦的死讯后和其他营友一起悼念。佛伦向鲍勃分享自己和亡夫的恋爱故事,鲍勃则分享他的大儿子最近自杀的故事。不久佛伦回到帝国镇处理她放在一个储物室的旧家当。她看了一眼曾和丈夫共同工作过的工厂和一起生活过的家便重新上路。
以上几个情节,我只觉得女主角这种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是她的一种生活的态度。每一个人都有她自己的生活追求和喜好,中国有一句老话:“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连夜赶科场”。所以,我们需要弄清楚,女主角选择的流浪生活,是她的心之所向,还是生活所迫。在这方面,我觉得导演绑架了观众!
画面灰暗,家当破烂,一群衣衫褴褛,满脸沧桑和皱纹,满身疾病的贫病交迫的老人,坐在一起交谈最多的话题是用怎样的方式自杀,不管我们用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完全没有美感的让人感到压抑的电影。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现实的社会吧,我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还是以善来主导的,除了正常的福利,还有很多民间的慈善组织的。影片里面的这些老人可以去住老人屋,进老人院,如果有自己的房子居家养老,有由社安局发出的经济补助,还有由社安局埋单的上门护工,各个社区都有专门的护工机构,老人和21岁以上的病残人士都可以申请,这一笔从纳税人身上出来的社会福利,每一年是一笔非常非常庞大的费用。现实生活中美国其实是穷人的可依之地。上周我无意中在一个电台的节目中听到,纽约州为了解决纽约市庞大的流浪者住宿问题,向联邦申请每个流浪者每月7000美元的补助,天啊,这是一个中层人士的收入啊。(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所以现在很多旅馆都包给了政府用来安置流浪者,对于这些旅馆的经营者等于收入稳定,比开门做生意强多了。但是一旦你家附近有这样的旅馆,那么就是灾难的开始,他们经常打架,推着从超市拿来的推车大包小包的来回在你的屋前穿疏,最可怕的是,这些流浪者里面有不少一部分是吸毒者。
所以,我们看影片的时候,我认为还是不要被导演的过度渲染而忽略了女主角浪迹天涯的个人生活取向和她自身对流浪生活的意愿。
如今的美国社会已经不是一两个案例可以讲清楚的了,不要忘记美国有一种现像叫媒体政治,这才是美国国家的核心啊,老美国人有一句话:In America, the president reigns for four years, and journalism governs forever and ever.
(意思是:在美国,总统治国四年,媒体则永远统治着社会。)
我的一位朋友是美国制片人协会的上层人物,有一次他对我说,不要太认真的去看待什么奥斯卡、金球等奖项,这只不过是美国媒体政治的社会风向标。后来我留意了一些得奖作品,总算明白了这话的意思,在什么艺术创作的光环之下是美国媒体政治的紧箍咒。有时候在想,美国媒体在评击别的国家言论不自由的时候,大家是否看到整个美国社会、包括政府都在被美国的媒体政治绑架着呢!
影片(无依之地)讲美国穷人无家可归,悲情社会、凄惨人生。坦白说,在美国做穷人真的是这么惨吗?那让我先说说穷人的福利吧:1)穷人有社会医保卡(俗称的白卡,医药费、住院费、全免)2)收入低的家庭小孩没有有固定的补助,学校餐费全免。租房政府帮你付房费,煤气、水电费大部分补贴。3)如果是单亲妈妈,更加不怕多生几个娃,这些娃拿回来的钱足够让这个妈妈不用做工,待在家里都可以丰衣足食。
然而,这些钱从那里来?大家不要认为这是白宫的当权者的善举。这是美国中层劳动人民的血和汗。为什么媒体和搞文化文艺创作的人不去报道创作这些有社会生活蓝本故事的电影,引起社会关注关怀这些中薪阶层呢?美国是一个课税大国,单身的纳税人士每年的税收是总收入的45%。但是高额纳税之后他们得到什么样的社会福利呢?基本上是没有的,医疗保险现在每一个月单人计要付600---800美元不等。(这里面雇佣公司会为他们付一部分)房地产税每年递增,如果你有房屋出租,也不要高兴,因为疫情期间就更加痛苦了,因为房客是可以不交房租的,但政府规定你是不能因为他不交租而赶他们,理由是这些人因为没有了工作、是穷人。但你的贷款银行对你说,政府没有给你们任何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所以你必须按期供款,不然银行会来收楼。
美国政府发放舒困金,大众欢呼。但这个时候,政府对平时乖乖的中产阶级纳税人说,你们不是穷人,所以年收入超过7·5万的基本就不会发放了,9万以上的就一分都没有了。这公平吗?难怪有的人说辞职了,不干活了,蜗在家里当穷人。每天睡到自然醒,不一样也过着神仙的生活。如果再这样下去,美国真的可要完蛋了,中产阶级才是每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啊。他们为事业、为工作每天勤勤奋奋、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时间出来示威游行,但社会也不应该无示他们的。所以说:【会闹的孩子有糖吃!】现在的美国,会闹的一群人已经绑架了社会、绑架了媒体、绑架了民主党。面对这个让人越来越寒心的社会,谁来还社会本来应该有的真实面貌?
本来穷人富人,是没有谁是绝对正义的,只有阶级矛盾和因此暴露的人性是永远难以跨越的鸿沟!
我说到这里,真希望无依之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国移民,不要为了迎合美国媒体的评审标准而绑架全球观众了!
(以上的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张允遐(张咏霞)中国财经出版社合作作家,【滚滚红尘美利坚】作者。该书被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美国公共图书馆收藏。
【中国作家协会】评定为海外优秀作家。
并多次获得中国中央电台、中国侨联等高层次的文学奖项。
多年来共发表了不少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得奖作品十多篇,并由北京电影学院改编成电视剧。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岁月抒情】,浏览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