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永存的思想者,学术自由的火种
作者: 蒋大公子
【在阅读博文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经济学界对杨小凱先生的评价】(节选)
1,《经济学人》杂志:称其为【“中国最具创造力的经济学家”】。
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
德·科斯:评价其研究【“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真正的创造力”。】
3,美国学者 Gregory Chow:赞誉杨小凯【“在制度与分工的研究方面,具有真正的原创性”。】
二十年前,一位名字本该在中国学术史上熠熠生辉的人在澳洲墨尔本悄然离世。他就是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本名杨曦光。有人称他是中国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学者,也有人质疑他“未曾创造真正的理论体系”。毁誉参半的声音,至今仍在回荡。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拉长,就会发现:杨小凯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对“学术成就大小”的狭隘计量。他的一生,是思想与制度冲突的见证,是中国知识分子困境的缩影,更是人类对自由、分工与制度探索的重要一环。
一、【囚徒与思想者】
在20世纪七十年代,年轻的杨小凯因思想与写作,被投入中共的牢狱。在漫长的十年中,他并未向命运屈服,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狱友求学、阅读经典、思索中国的未来。
如果说亚当·斯密在苏格兰的讲坛上提出“分工”,哈耶克在自由的空气里阐述“自发秩序”,那么杨小凯的思想,正是在铁窗下萌芽的。学术的火种,不仅在自由中生长,也能在最严酷的高墙之内点燃。这就是杨小凯生命的独特意义。
二、【原创性,不是凭空造物】
批评者往往说,杨小凯的研究“不过是对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延伸”,或者“后发劣势”并非原创。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学术创新的误解。
学术的原创,不是凭空造物,而是能否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框架,解释新的问题。
1,【分工与制度的统一】:亚当·斯密只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好处,但杨小凯将其与制度经济学结合,揭示了【制度决定分工深化的可能,分工深化反过来推动制度演化】。这是对经典理论的全新升华。
2,【后发劣势的命题】:在发展经济学中,人们津津乐道“后发优势”。杨小凯却冷静地指出,如果制度恶劣,后发国家不仅不会赶超,反而会陷入“后发劣势”。这一洞见,在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困境中屡屡得到验证,成为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理论。
这不是“拾人牙慧”,而是一次深刻的学术创新。
三、【与大师的对话】
杨小凯的研究,并非孤立存在。他与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诺斯展开了呼应与对话。
1,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奠定了制度经济学的基石。
2,诺斯探讨制度演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获得诺贝尔奖。
3,而杨小凯,则在这一传统中提出【制度与分工的互动模型,】把制度经济学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提出了一套【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美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称他为【“中国最具创造力的经济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科斯在评价他的研究时说:【“杨小凯的工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真正的创造力。”】
这样的评价,并非出自政治情怀,而是来自学界最具权威的声音。这本身,已经足够说明他在世界学术共同体中的地位。
四、【学术不是得奖,而是影响力】
有些人轻蔑地说:“人们强调杨小凯的博士学位和教授职位,是因为他学术成就有限。”这种推理,本身就是对学术评价的误解。
杨小凯究竟做出多大学术成就?
多次看见有人写文章纪念出生于中国的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本名杨曦光的杨小凯去世已20年。多次看见有人提及杨小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这一点,我不好评论。我无法预测,如果他还健在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根据我看见一些人写的文章提及他的经济学研究的成就,我还是很怀疑他究竟做出多大成就。
有人说,他发展了劳动分工的理论,研究产业分工。根据我本人的研究经验,200多年前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已经为类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的人再研究劳动分工或产业分工,只是做延伸的研究。不可能再有颠覆性的原创成果了。所谓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或“后发劣势”的说法,也不是杨小凯的原创,而是国外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研究中早已有人提出的观点。即使这个说法是杨小凯的发明,也不会有多大学术成就。这个不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只能按照比较成本的理论做出一些实际验证,做一些实证研究。杨小凯的研究仍是用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他可能从中提出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做出一些修正,但我个人仍然看不到他创造理论体系的可能性。通常,创造理论体系需要做基础领域的研究。杨小凯的研究还不是基础领域内的研究。
就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也不一定做出突出成就。202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劳蒂亚·戈尔丁也只是在妇女就业方面做出比较突出的研究,也没有创造任何经济学理论。
过去几十年内,历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只有罗纳德·科斯因为创立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经营理论创立突出成就。其他的经济学家的成就就很有限。比如,后来也是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成就就远不如科斯的成就。科斯的研究是一种经济学的基础研究,过去没有人 研究过,不仅填补空白,而且改变人们有关经济生活的根本看法。
有人说杨小凯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没有看见杨小凯能在基础经济学领域内有什么具有前途的新的经济学思想。所以,至少我不会高估杨小凯的学术成就。
很多人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的依据是博士头衔或名牌大学教授。如果学术成就很大,那些头衔的意义就很低。但是,在学术成就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就刻意强调那个人的学术头衔。在这种情况下,就已经能够看出,其实,当事人的学术成就可能很有限。
真正的衡量标准在于:
1,【是否被国际学界引用和认可。】杨小凯的著作《分工与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在西方学界长期被引用,影响广泛。
2,【是否对现实问题有解释力。】今天,当中国陷入增长瓶颈,当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现代化门槛前苦苦挣扎时,杨小凯提出的“制度-分工”理论与“后发劣势”警示,依然振聋发聩。
这才是学术的价值,而非头衔的虚名。
五、【思想的火种】
我们不应忽视,杨小凯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更是一位思想者。他用生命证明:即便在高墙之内,思想也不会熄灭;即便被逐出故土,思想也能在世界找到回声。
今天,当全球化裂变、制度竞争加剧、发展道路迷雾重重时,杨小凯的声音依旧清晰:
【没有制度的进步,就没有分工的深化;没有自由与法治,就没有现代化的繁荣。】
在介绍本文时,让我们记住:
纪念杨小凯,不只是为一位学者伸张公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而是提醒世人:【真正的学术,不是头衔,而是洞见人类命运的眼光;真正的思想者,不是因为得奖,而是因为能为后人点亮道路。】
杨小凯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依然活着。他的生命,早已融入人类追求自由与真理的历史长河。
思想者或许会死去,但思想不死;学者或许沉默,但学术是自由的火种。
附录:杨小凯主要著作与论文
主要中文著作
1,《分工与制度:一种分析框架》(1999)
2,《经济学的解释》(2000)
3,《制度、分工与中国的经济未来》(2003,遗作)
主要英文著作
1,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1995, Blackwell)
2,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1997)
3,The Economics of Corruption and Reform (2001)
代表性论文
1,“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i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3)
2,“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orie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Kyklos, 1995)
3,“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1996)
4,“Corruption and Reform”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1)
经济学界对其评价(节选)
1,《经济学人》杂志:称其为【“中国最具创造力的经济学家”】。
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评价其研究【“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真正的创造力”。】
3,美国学者 Gregory Chow:赞誉杨小凯【“在制度与分工的研究方面,具有真正的原创性”。】
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喻先生的批评文章
标题:杨小凯究竟做出多大学术成就?
多次看见有人写文章纪念出生于中国的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本名杨曦光的杨小凯去世已20年。多次看见有人提及杨小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这一点,我不好评论。我无法预测,如果他还健在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根据我看见一些人写的文章提及他的经济学研究的成就,我还是很怀疑他究竟做出多大成就。
有人说,他发展了劳动分工的理论,研究产业分工。根据我本人的研究经验,200多年前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已经为类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的人再研究劳动分工或产业分工,只是做延伸的研究。不可能再有颠覆性的原创成果了。所谓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或“后发劣势”的说法,也不是杨小凯的原创,而是国外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研究中早已有人提出的观点。即使这个说法是杨小凯的发明,也不会有多大学术成就。这个不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只能按照比较成本的理论做出一些实际验证,做一些实证研究。杨小凯的研究仍是用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他可能从中提出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做出一些修正,但我个人仍然看不到他创造理论体系的可能性。通常,创造理论体系需要做基础领域的研究。杨小凯的研究还不是基础领域内的研究。
就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也不一定做出突出成就。202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劳蒂亚·戈尔丁也只是在妇女就业方面做出比较突出的研究,也没有创造任何经济学理论。
过去几十年内,历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只有罗纳德·科斯因为创立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经营理论创立突出成就。其他的经济学家的成就就很有限。比如,后来也是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成就就远不如科斯的成就。科斯的研究是一种经济学的基础研究,过去没有人 研究过,不仅填补空白,而且改变人们有关经济生活的根本看法。
有人说杨小凯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没有看见杨小凯能在基础经济学领域内有什么具有前途的新的经济学思想。所以,至少我不会高估杨小凯的学术成就。
很多人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的依据是博士头衔或名牌大学教授。如果学术成就很大,那些头衔的意义就很低。但是,在学术成就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就刻意强调那个人的学术头衔。在这种情况下,就已经能够看出,其实,当事人的学术成就可能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