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税战前方:卢比奥“两个问题”揭示了美对华战略的关键抉择
作者:蒋大公子
在中美贸易摩擦延烧多年之后,华盛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贸易平衡的争端,更是美国如何应对中国:一个“敌意经济体”的战略抉择。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抛出的两个关键问题,堪称打开这场关税战未来走向的钥匙:
一、如果中国不愿意改变经济模式,那美国打算怎么办?
二、美国是否能承受与一个敌意经济体(hostile economic power)“脱钩”所带来的短期痛苦?
这两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宏大的博弈逻辑:美国要不要、能不能、敢不敢真正“脱钩”中国?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正将决定关税战是收官、升级,还是蜕变为一场全面的制度对抗。
一、“改变中国”战略的失败与调整
过去,也就是从尼克松,基辛格开始后的几十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基于一个关键的错误假设:经济融合将促使中国走向市场化与自由化。这被称为“接触战略”(engagement strategy)。但现实却狠狠打了美国一记耳光:中国并未“被改变”,反而在全球供应链深耕布阵、输出党国资本主义模式,在新疆、香港、南海问题上日益强势。换言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显而易见:中国无意改变其国家资本社会主义体制。
正因如此,川普时代的关税政策应运而生,本质上是对过去美国政客奉行的“改变中国战略”的清算与转型。拜登政府虽然语气缓和,却基本保留了关税框架,也在高科技领域加大对中国的封锁力度。美国已经开始接受一个现实:与中国的竞争不是暂时的,而是结构性的、不可避免的,长期的。
二、“脱钩”的阵痛与必然性
国务卿卢比奥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触及关税战的核心代价——供应链重组、成本上升、短期混乱与产业调整。但这正是一个国家战略转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以电动车、稀土、半导体、AI 等领域为例,中国的主导地位令人警觉。一旦中国在地缘政治或军事冲突中发动经济制裁(如切断稀土供应),美国在“和平时期”的依赖就会变成“战争时期”的软肋。面对一个不接受市场规则、利用国家力量操控全球市场的“敌意经济体”,继续“深度互赖”无异于战略自杀。
更何况,“脱钩”并不意味着回到孤立主义,而是向“去风险”与“友岸外包”转型。从印度、墨西哥、越南到东欧,美国正在重构一个“非中供应链”,其初期成本虽高,但中长期更安全、更可控。
三、关税战的前景预测:不是结束,而是升级
未来的关税战,已经不再是“征多少关税”的问题,而是产业主权之战、“体制对抗”与“新冷战”的一部分。如果说特朗普时代开启的是第一阶段的贸易冲击,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将是:
1.扩大关税对象,从制成品转向高技术产品与基础原材料
2.通过立法如《反外国补贴法》对中国企业进行系统性审查
3.加强与盟友的协调封锁链条(如Chip 4联盟)
4.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资金与技术对华流动
这一趋势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掌权,都会持续推进。美国社会也正在为这种“战略脱钩”达成跨党派共识。
所以:关税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分水岭
卢比奥的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假设中国不会改变,美国就必须改变的逻辑延伸。而真正困难的是,美国是否有政治意志与战略耐心承受转型的代价,并坚定地走向一个不依赖敌意大国的新时代。
答案,也许并不在关税的多寡中,而在于:美国是否已经清醒,并且意识到这是一场制度之间的长久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