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动的心

本来只是给国内亲友写点东西,不想屡屡被封,既然已写了,找个地方与同好同赏。
个人资料
正文

儿时琐忆--小孩子眼中的文革: 小人书摊

(2021-05-22 09:22:47) 下一个

我们小时候还有一个今天看不到的街头景象:小人书摊。就是有人将连环画书在街头摆摊,小孩子可以去看书,我记得价格是一,两分钱看一本书。大概是比较薄的书是一分钱,多数是两分钱一本。当然,这价格是由书摊老板定的,但如果你觉得这本书不值两分,还可以跟书摊老板讨价还价。

所以我们那里放学之后,就可以看到每个书摊的周围都是一群背书包的小孩坐在那里看小人书。一般书摊老板会准备一些小马扎让小孩坐,但有时候看书的人太多就不够了,那么就只好在旁边的地上或者随便找个什么地方坐下。大家似乎都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一本再去书摊上换一本。当然,也不可能一直看下去,或者到了吃饭时间该回家了,或者没有钱了就只好回家了。

当时由于文化的匮乏,新书本来就少。小孩子喜欢的书就更少了。有一些连环画故事书出版,我也买过一些。但因为当时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偶尔购买几本。有时家父好友来访也会带给我一,两本新出版的连环画。比如我印象中曾经有位叔叔给我带过鲁迅的《祥林嫂》。我是属于从小就喜欢看书买书的,所以当我高中毕业时,居然也有了一书架的书。但这些小人书摊的书对于当时的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这些小人书摊的书主要是一些古代演义类的连环画,像《三国演义》《说岳》《杨家将》等等,应该都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期间应该没有出版过类似的东西。当然,书摊上也包括一些新出版的小人书,但最吸引小孩子去看的还是那些旧书,一般家庭没有这些书,买也没处买去。在那个物资及文化生活都及其匮乏的时代,这些文革前出版的小人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那些连环画绘画水平都不错,再加上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让很多小孩欲罢不能。通常小孩子身上没有钱,需要攒一段时间才能去一次书摊。去一次通常不会只看一本,一般要看几本或者把钱花完了才回家。当然有个别人家庭条件比较好例外。

看完小人书之后,就像现代的小孩会在一起聊game。当时的小孩们也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些演义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小孩子最爱讨论《说岳》里面高宠挑滑车的问题。或者隋唐前十八条好汉的姓名及排名,三国中谁的武功最高之类的问题。如果没有看过很显然会在群体中陷入孤立,找不到朋友。所以可能有的小孩子本身并不喜欢看这些,但为了合群,不得不看一些。但多数小朋友对这些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可以说我最初的历史启蒙就来源于这些演义。其实我后来长大后看过其中的一些书,像《三国演义》之类的,但《说唐》之类的都没有读过,因为初略一看,文字其实很初陋,情节也纯粹胡编乱造。像这一类的东西,稍微一读,就发现一个套路,甚至对于中学生的我都有些读不下去了。所以对好多类似的作品,我的印象基本上还停留在小时候看小人书的印象。

现在回想起来,按照文革扫荡封资修的做法,这些东西应该是属于被扫荡的范围,照说是不应该堂而皇之摆在大街上的。但估计到了文革后期,大家对这些事情可能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再说也没有特别反动的东西。还有是不是因为我们那边属于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对于这种事情可能就宽松一些?我就不了解大城市是否有同样的情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狗2014' 的评论 :
我不记得我们那里的新华书店有过这样的事。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我记得到新华书店租书看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觅音' 的评论 :
你高中毕业我还上小学。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看来小人书摊并非我们那里才有,文革后期才出来的。文革前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小人书摊大部分应该是在文革前吧,在上海,文革期间扫四旧都扫差不多了,但70年代文革后期又卷土重来,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之类的小人书了:)
觅音 回复 悄悄话 我看小人书是文革无学可上时候。1973年高中毕业,1974年下乡。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心之初' 的评论 :
很多启蒙都来源于小人书。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后来大了,也不看小人书了。对于其渐渐退出就印象不深了。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井观天' 的评论 :
绝对是文革期间,我上中学后也不可能去小摊上看书了。虽然当时没有个体经济,但摆书摊在当时是允许的,并且都在我们城市的广场上,还都是文革前出版的东西。所以我才想问别的网友在大城市有没有见过。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你确信是文革吗?没有个体户,谁摆小人书摊?应该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小人书在70年初常见,后来改革开放有电视后,好像就少了
心之初 回复 悄悄话 小人書是美好的少年記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