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是给国内亲友写点东西,不想屡屡被封,既然已写了,找个地方与同好同赏。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宅家日记(16)
(2020-05-06 18:11:04)
下一个
牡丹季节
邻居不知名的花。
紫藤。
湖景。
平常日子还是宅家上班,走路局限于社区范围。现在正是芍药花和牡丹的季节,其实我根本分不清二者,在英文里都是Peony。 社区里面有几家种植了,只是都种在门前,拍不了近景。只好站远处偷拍。也还有新的叫不出名的花开放,但凡有新开放的花,总要拍几张。一日走到平时没到的地方,发现紫藤开得正好。平凡之中新发现。
最近NIH发表了瑞德西韦的双盲临床实验结果。结果不像人们盼望的那样好。但至少是第一个双盲实验证明有临床效果的抗病毒药物。第一点是临床改善显著,可以提前31%的时间出院。第二点是在降低死亡率方面不显著,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按道理说如果能改善临床症状,死亡率应该降低才对。可能有以下原因:这种改善没有那么大,需要更多的样本才能看出显著差异。在目前的样本量下,P值约大于0.05,如果增加一部分样本量,就可以将P值降到0.05以下就算有显著差异了。这里可能好多朋友理解会有点困难了,简单概括一下,因为有随机误差,比如说某种病的死亡率是10%,随便找100个病人,有可能第一次有8个病人死亡,第二次有十二个病人死亡。那么是否两次是同样的病,统计学就根据概率来看是否两个数据有差别。P值就是用来估计这个的,越小就说明两者不是同一个随机事件的结果,通常用的就是0.05,就是有95%以上的可能两者不一样。这个临床双肓实验的结果也说明了依靠个例来证明效果的不确定性。这也是现代医学验证药物或治疗方法有效性的保证。
当然,瑞德西韦的结果没有预想的好,有些令人失望。但仔细想想也很正常,奇迹毕竟是奇迹,如果发生太频繁,奇迹也就不成为奇迹了。就是对一种发生了很久的疾病,经过长时间的研发,还是很难有一种特效药。那么对于一种新的病毒,马上就能从现成的药物里找到一种特效药的可能应该也是微乎其微的了,尤其是对所有类似病毒都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
再回到中国方面的瑞德西韦临床实验也同日发表. 据中方的报道,瑞德西韦在改善临床症状上完全没有显示效果。当然文章也指出,由于临床实验的样本数没有达到实验设计的要求,所以这个结果也不说明问题。我初步浏览了一番文章,除了实验样本数太少外,其实还有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这是大多数专家也没题及,就是除了瑞德西韦之外,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可以使用其它的抗病毒药,抗生素,干扰素和激素治疗,这样的话一是背景干扰,如果有效的话根本不知道是什么药物起了作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瑞德西韦与这些药物是否会有反应,是否会导致不良反应。通常的临床实验应该是药物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该是用安慰剂,或者是用目前使用的标准药物,用以比较是否比目前的药物效果更好。所以这临床实验本身就存在设计上的致命缺陷,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设计了,还是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作了修改。再想到以前曾经有一种说法,说瑞德西韦之所以没有足够的临床实验病人是因为瑞德西韦的入组标准很高,要求病人不能用其它药物,从发表的文章来看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中方在瑞德西韦的临床实验的表现有诸多诡异之处。除了设计的问题外,象本来是2月6日开始临床实验,照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可能没有足够的病人,并且按照当时人民的希望这个名称,应该不愁招不到足够病人入组实验。如果说因为入组要求严格招不到病人还可以理解,可是从发表的文章来看并非如此,那么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实验中间改变了设计流程,这也许可以解释后来中方与吉利德之间的不合作。其实本来临床实验的负责人是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可是最后发表文章的最后作者是王宸院士,并且与曹彬同为corresponding author, 就是负责的。按照国外发表文章的规矩,最后的作者是整个项目的总负责的。还有曹彬在三月初的访谈也是认为临床效果很好,可是最近的解释完全与三月份访谈矛盾。还有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关于瑞德西韦的谈话,中国援助意大利医疗队的报道也说医疗队也带去了仿制的瑞德西韦等等,综合这些矛盾的方面,唯一的解释就是某些因素的介入,或是政治的,或是非政治的(比如某些学阀要插一脚),导致了最后吉利德只好完全放弃中方的实验结果。从这件事上能得出什么结论就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就不想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