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动的心

本来只是给国内亲友写点东西,不想屡屡被封,既然已写了,找个地方与同好同赏。
个人资料
正文

宅家日记(18)

(2020-05-11 11:23:07) 下一个

依旧是阴雨绵绵天,让人想起烟雨江南的情景。今年夏天依然不见踪影,漫长的春季,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漫长的春天。以前总希望将春留住,可是无可奈何春去也。不过门前的玫瑰花马上就要开了,玫瑰花的绽放可以看作夏天的开始。

疫情依然蔓延,我前面也分析过一些原因。但今天想轻松一下,继续读书之乐趣系列,暂时脱离眼前的世界,放飞自己。

因为最近社区的鲜花和美景已经照了个遍,决定选一些以前的美照让大家欣赏北美大地壮丽的自然景观,相当于足不出户游览国家公园。今天首先给大家呈现地球上最美的景色--加拿大落基山脉的Jasper国家公园.

上次讲到“雪夜闭门读禁书”乃人生至快。所以今天谈谈禁书。其实仔细想想,在一个自由社会里,哪有禁书这事?只有在专制下,为了封锁某些信息,才会有禁书。而另一方面,恰恰因为封锁,突破这种封锁可以显示某种智商的优越感,因为可以突破设置的障碍,自然有一种智商爆棚的感觉。还有某种成就感,就是我知道了你不想让我知道的秘密,某种程度上就象看穿了道貌岸然之下的肮脏。

小时候是文化匮乏的时代,除了少数公开发行书的之外,其它都是禁书。只是当时年幼无知,完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禁书。不过当时有一种禁书叫手抄本,现在的人完全没有概念了。下乡知青闲来无事,就自己写小说之类的。因为没法印刷,所以完全靠手抄写来流传。因为当时文化的匮乏,这种手抄本当时也流行一时。只是因为违反了官方的禁忌,所以也成为禁书。想想这是何等的毅力,完全通过抄写将一本数万字到十多万字的书传播开来。现代人绝对干不了这事。当然我也看过一些手抄本,基本上全属垃圾,包括文革后变为公开出版物并拍成电影的《第二次握手》。其中最有名的手抄本当属《少女之心》,我也曾经有缘一睹,但因为太过珍贵,人家只让我在课间偷偷看了一眼,不让我带回家,所以也就看了个开头。还记得有名气的手抄本有“一双绣花鞋”,怎么从一个谋杀案的侦破最终演变成了王光美是国民党潜伏特务,其实挺无聊的,但当时很流行。

当然这些都只能算小儿科了,不值一提了。后来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真理标准讨论后,很多禁书都解禁了。那时我记得三联书店当时出版了很多西方的经典著作。还有某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走向未来丛书,都是热销一时。曾经有份杂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叫《文学评论》,曾经有一位作协的文学评论家在上面写了一篇文章叫“读书无禁区”,当时曾经天真的以为以后就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禁书了。我至今还记得邻居老先生激动地跟我读这篇文章。老先生出生民国名门,不过适逢乱世,一生坎坷。我记得小时候所有邻居都来往密切,唯有老先生每天下班后就门户紧闭,从不与邻居说话。直到文革结束之后才开始敝开门户。因为老先生经常坐窗前画画,我放学后经常看老先生画画,所以老先生也喜欢与我这少年说话。老先生当年师从林风眠大师,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是其师弟。当然因为后来投身革命,又遭遇诸多事情。画技已多年生疏,晚年重拾只为自娱。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最近得知老先生巳经高寿103岁,仍然头脑清醒,就想起了这些往事。

整个80年代基本上还是处于开放状态,禁区较少,但还是不时会禁止某些书。不过当时基本上是书一遭禁就红,甚至有些实在不怎么样的书。人人都想搞本禁书,所以一时洛阳纸贵,当然也有个前提是拥有禁书并不犯法,不会有警察来找你麻烦。说禁书就想起了禁片,当时也有一些电影拍完后遭禁,不少女演员都演过禁片。但我尤其记得一名女演员叫黄梅莹,年轻时有两部主演的电影遭禁,所以一直没能大火。一部是70年代的,名字忘了,但我看过电影剧本。拍完后林彪事发,而这部电影应该是歌颂林立果之类的,所以无悬念遭禁。80年代主演了电影“苦恋”,本来也是当时万众瞩目的大片,一旦上演,作为女一号无疑会大火。可是不幸的是因为反自由化而遭禁,作者白桦被开除军籍(是否还有党籍就记不清了)。所以黄梅莹年轻时一直没红,直到后来电视剧《渴望》热播,才因为里面的大姑姐角色红了,但是此时只能演中老年妇女了。这就是闲话了。

后来出国之后就想方设法搞禁书来看,象《李志绥医生回忆录》,《叫声父亲太沉重》之类的都找来看了。说起中文禁书的出版,就不得不说到香港。好多大陆不能出版的书都弄到香港出版。所以以前会有很多大陆人去香港带禁书入境,香港禁书出版也算小有规模,有一些出版业人员就以此为生。甚至连一些体制内高官也想法将不能出版的东西送到香港出版,如李鹏的《李鹏六四日记》。当然香港自铜锣湾书店事件之后,现在的香港巳经不再是禁书的乐园了,这也是港人这次拼命抗议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的禁书其实也没太多意思。这里稍微谈谈几本有意思的禁书。《李志绥医生回忆录》是一本有名的禁书,不知有多少朋友看过?里面描述了一个不同的老毛,值得一读。具体就不多说了,免得遭封。读过一本北明的《告别阳光》。北明多数人不知道是谁,但郑义应该当时的文学青年应该都知道的。张艺谋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的影片《老井》就是根据郑义的小说改编的。这本书写了89之后,郑义因为64被通缉在逃亡中,北明被关在监狱一段时间后被放出来,但处于监控之中为了抓郑义。郑义是一老江湖,文革之中就曾逃难避祸,所以经验丰富。监控中的北明收到了郑义的密信,从太原家中出发摆脱了监视者,然后与郑义汇合后在国内逃亡,直至逃出国外的经历。当然为了保护那些收留庇护他们的人,具体的经历很少。主要集中在如何摆脱监控的国安人员与郑义汇合的过程。前几年在华府作家协会的一次活动上,偶遇郑义先生随便闲聊了几句,得知郑先生正在写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全景式小说。

早年还读过张国焘的《我的回忆》,里面有很多共产党早期历史的记述颇有价值。四川流浪作家廖亦武的市井流浪纪录,王力雄关于新疆和西藏的著作,都能站在不同的视角看看我们平常观察不到的世界,其实这就是禁书的价值。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书就不多说了。当然在今天这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其实是没有多少人会沉下心来阅读一些有价值的书。

今天身在自由世界,基本上没有禁书的问题了。现在发愁的是怎样从海量的出版物里面挑选到值得读的书籍。其实说穿了就是个自由的问题,是否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有缘听过中国提倡言论自由的先驱胡平先生的关于言论自由的讲座。当时曾经有同学提问道:当前的言论自由已经不错了,还需要做些什么?胡平当时回答:虽然现在言论比较自由了,但还是需要大力推进,要将之法律化以保证不倒退。不然的话,一旦遇上个不开明的领导人,所有这一切都会丧失殆尽。不幸言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