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动的心

本来只是给国内亲友写点东西,不想屡屡被封,既然已写了,找个地方与同好同赏。
个人资料
正文

宅家日记(10)

(2020-04-28 19:05:58) 下一个

东方春来满眼绿

嫩芽

日本枫

蒲公英

Dogwood

飞鸟

继续宅家。除了不得不出去的事,尽量呆在家里。当然,也会在附近走走,但尽量避开人。一句话,保持社交距离。

虽然这几天温度比较低,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温暖的阳光下漫步,绿草如茵。我尤爱南北朝时描绘春天的句子“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绿草,蓝天,鲜花,飞鸟一起构成生机勃勃的春天。蒲公英也已经遍布在草地上。

接着先继续就上期媒体的事说几句。与川普总统的新闻发布会不一样,在纽约州长Cuomo的新闻发布会上,所有记者都避免尖锐的问题,包括Fox News. 现场完全成了Cuomo的表演场所。刚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连Fox的记者也不敢提问,后来有人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些记者以后跳槽也要找工作,现在和主流媒体关系弄僵了以后就没法混了。想起以前Fox的反川普的主持人都在别的电视台高就了,不禁心中黯然,过去曾经体现出风骨的老牌媒体堕落至此,无言。

现在欧洲好些国家都在考虑让社会回归正常状态了,就是彻底放弃现在的抗疫了。美国也在开始考虑什么时候复工的问题了。这其实就是防止传染性疾病的经济学问题。

既然叫传染性疾病,那么自然是在人群之间传播。要阻止传染性疾病的最好办法就是阻止人群的流动。而人类的经济活动却依赖于人群的流动,尤其现代化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人群的流动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一旦人群停止流动,那就是百业萧条,整个社会崩溃。传染病流行会导致死一批人,可整个社会崩溃也会导致死不少人。孰轻孰重的取舍,其实就是经济学的代价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性的算计,其实每个生命在经济学中只是一个数据,代表一定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抗疫的成本不能高过传染病流行所造成的损失。根本不要相信那些所谓不惜一切代价的话,那只是说给别人听而已,真要当真只能怪自己傻。当然很多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反而适得其反而已。

首先讲最极端的例子。像某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疫,或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其实就是一种鼠疫),所到之处,十室九空,那当然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扑灭。不然人都死光了,哪里还会有经济活动。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流感,每年会传染数亿人,会导致数十万人死亡。象美国按照CDC的预测,每年会有1到3万的人死于流感。那么再看看中国的数据,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五年监测数据,中国平均每年8万8死于流感。但两国政府都没有釆用强力措施来减少死亡。比如像在流感季节减少人群流动肯定可以显著减少传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可是减少人群流动会显著伤害经济。并且流感死亡的大多数是老人,在经济学上的价值显然不如适龄劳动力。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任凭流感流行很显然比控制流感流行划算多了。

还有一个角度是从人均寿命来考虑。所有长寿的囯家都是发达国家,这充分证明了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均寿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比另一个国家高就一定人均寿命也长。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收入显著高于另一个国家,人均寿命一定更高。另外从纵向比较,随着一个国家的收入提高,人均寿命也一定是随着提高。这从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也是珍惜生命。好像有人证明了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寿命就增加多少天。多年以前看过,具体数值记不清了。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比如美国流感每年死亡一万八,如果死亡人士平均年龄70岁(应该比这个岁数还大)。美国人均寿命78岁左右。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美国人均寿命减少1.6天。而社会停摆造成的损害会远远高于这个数字。那么让社会正常运行就是最佳的选择。这就是阻止流行病传播时的经济学考虑。当然,当一种人们不知道的新传染病流行时,决策层因为缺乏相关的信息,没有办法从经济学角度来比较,就难免会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这其实就涉及到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信息越透明,了解的越多,那么决策层就越能作出正确的决定。今天就到此为止,下次接着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