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溪边

美丽的自然世界,小国寡民的生活,惬意人生!
正文

张俊浩教授二三事

(2022-01-27 13:56:42) 下一个

张俊浩教授二三事

我不爱写东西。梁阿姨梁师母过世,我写了八句七言诗,自觉已经表达了我的悲伤。这次张老师过世, 我又想蒙混过关, 搜肠刮肚,凑了四句七言诗。以为可以心安。

可是, ...., 安定不下来。张老师毕竟是不一样的老师。朋友圈更是出现了大量纪念文字。因此, 我还得写出我未尽的纪念。

1. 张老师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在我的印象中, 中国大陆师道尊严。我本人性格内向,极不善言辞,极不善与人交往。从小学, 初中高中, 一直到大学, 我很少去老师家, 更谈不上在老师家吃饭。

那年我第二次考研, 那个年代什么都要经过单位盖章批准。这次考研单位并不批准。我的成绩很好, 被通知复试/面试。可是如我在另一篇文章所讲, 在我去招生办报到时, 工作人员冷酷的轻佻的"判我死刑"。晴天霹雳,我一下子就晕了。绝望,可是不甘心我多年的刻苦攻读。 听说张老师是民法组的, 经过打听我就敲响了张老师的家门。张老师一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了解完情况,张老师义不容辞地同招生办打了电话,张老师恳求工作人员能不能再考虑。后来工作人员总算答应研究研究。(后来了解到,张老师为人极正直,从来不求人。可是为了学生, 他求人了)。

然后我又请教了老师几个专业问题。木讷的我一时无话, 起身告辞。张老师一家却热情的留我吃晚饭。在老师家吃饭?这个剧本我没见过, 连忙婉拒。可是张老师一家显得很诚恳,我是看不出别人的真情或者假意的, 于是我留下来吃了饭。(后来证明老师是真的诚意)。

吃了饭,该走了。可是张老师却说等一下,师母带你去找招待所。所以那天我轻易地就找到住处。除了感激, 就是啼零。

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不是学生的学生,张老师却不嫌麻烦的全力帮助。张老师是真的体会到学生的难处。这些不是老师的责任,大多老师不会去替学生安排这么周到。可是张老师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同情弱者,能体会到他人的难。

我千里之外来京面试,首先碰到的是幸灾乐祸的嘲讽,落第的残酷摧残。我的心就象在冰窖里,满是伤痛。后来张老师一家热情相助,连吃饭住店都考虑到,对我是无限的慰籍。我是第二次上京,对北京却是一抹黑,对于法大校园更是一无所知。当时我对自己的吃饭睡觉都无所谓。可是老师帮我考虑到了。(后话,这次我没有上成硕士。又经过两次考试的折磨,两年后我才正式成为一名硕士生。我不是一个幸运的人,后来的生活仍然有很多波折。)

2。张老师很严肃, 上课却很有趣。张老师知识渊博,生产生活经历丰富。上课时, 讲法律概念,经常会联系到生产生活的真实例子,我们都听得入迷。可是张老师却知道这不是正题。张老师经常用的一个词是,"我们把话题拉回来。" 一个"拉"字, 我对此印象深刻,经常回忆起来。

3.张老师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张老师跟我父母是一代,他具有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讲过很多话,我印象最深的是, 他说,知识分子不搞生产,不制造产品, (实际上学生也是产品), 实际上就是一个闲人,国家为什么要养闲人, 就是希望你们能提出自己的思想,思想才是我们知识分子唯一的产品, 所以知识分子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政府说什么你就说什么,知识分子应该提出独立的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建议。他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 他从不阿谀奉承,不为评职称或者调动家属而领导说什么他去跟风赞成。

即使到了美国,我也经常讲老师这句话。美国是讲利益的,有些人,到了美国就讲美国这好那好, 国内啥都不好。我就批评他们, 你得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被网上的文章洗脑。

4. 张老师的有名著作。张老师有很多作品, 很多优秀作品。但是众所周知的成名作品却是一本教科书。<<民法学原理>>。这书我有。张老师没送我,出版社的编辑送我一本。张老师说编辑被我搞得不好意思。我是奉他之命带书回武汉送民法界专家。原委是我对责任编辑说我回去后也去买一本。她不好意思立马送我一本。可见她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心慈面软"(我现场造的词)。

张老师走了,可是他的风范永存! 我们永远怀念他, 记得他的教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