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和故乡
宋朝周邦彦,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战国孟尝君蓄养了大批人才曰食客。有天其中一位冯谖弹铗长歌,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都笑话他,孟尝君却给他配上了车。
虽然我无车,可是故乡有车,因为我老家在大道边,每天车来车往。我家穷,每天看着这些车,却没坐过。虽 然故乡有车,可是故乡却无火车。 也就没有"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汽车可以蜿蜒在大山里,可是火车不行,也许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来供应火车。我们整个县都没有火车穿行。
火车起源于工业革命的英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由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于 1804 年造出。火车先是奔跑于英国欧洲美国。1875 年,火车终于跑到了中国,英国在上海铺设了吴淞铁路,后来詹天佑设计修建了京张铁路。当时的清政府非常反对火车和铁路,认为它们破坏了中国的风水,截断了大清的龙脉。不管怎么说,大清几十年后灭亡,封建王朝制度结束。
中国幅员辽阔,自古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管理国家需要很多人才,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都是,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又有, "好男儿志在四方 "。中国儒家一直是耕读持家,分散于广大的中国各地,为了管理国家,施展才华,注定了要背井离乡,来到京城,注定了与车结缘。在现代,就是注定了与火车结缘。
我们县没有火车。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可以去城里大显身手了。刚好同村有一个同学也考上了同一所大学,我们结伴而行。第一次坐火车,还是很激动的。早就听说火车非常之平稳,桌上放一杯水,不会泼出来。这回真是得到了验证,火车在轨道上平稳地行驶着,有时在平原上奔驰,有时穿过山洞,有时在大山里蜿蜒而行。不管在什么地方行驶,由于轨道的作用,它都很平稳,我们在锅炉房打的热开水放在桌上是安全的,长途旅行,喝水是必要的。那时候的乘车经历是愉快的,火车不是很拥挤,相对干净。我们欣赏着沿路的山川美景,顺利到达学校。大学四年和以后上班,我们会坐无数次的火车,渐渐地乘车失去了愉悦。中国经济发展了,出门旅行的人越来越多,火车变得拥挤不堪,火车变旧,由于人多,来不及打扫,火车变得肮脏,空气难闻。有时候 开水也没有供应。沿途的风景见怪不怪, 没有了新鲜感。旅途劳顿,让人疲劳。我们天不亮,就从老家出发,坐 4 小时汽车一路颠簸到县城,转 2 小时汽车到地区,这才能坐上火车,经过 7 小时的火车行程到达学校,这时已经是夜里近 11 点了。长途跋涉,拥挤的行程,难闻的气味,我们都没有胃口吃东西,经常一整天不进食。枯燥的火车轨道撞击声中,我们失去了谈话的兴致,两个读书人不读书,无聊地望着窗外,同伴甚至吹起了口哨。汽车火车的艰苦旅行,最后的报酬就是我们大学毕业,都有了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
万事不能用力过猛,也就是不能做过头。知识分子讲究好男儿志在四方,拼命逃离故乡,追求诗和远方。可是最后却是做茧自缚,离开故乡太远了,尽管想回去,可是再也回不了故乡,只在几千年的诗词历史上留下了思乡情结。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周邦彦的词感叹故乡遥。再有大诗人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汉代班超投笔从戎到边疆立功,以封侯晋爵, 可是晚年感觉凄凉,怀念故乡。辛弃疾为他打抱不平,"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唯一成功返乡的是晋朝张翰, 张翰是今江苏人,却在北方洛阳做官,他见秋风起,开始怀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他果断辞去大司马东曹掾职位,驱车三千里回到故乡。
年轻时意气用事,没想那么多,我这志四方,一下来到了大洋彼岸,何止三千里。开始来还觉得新鲜,在一个小城上学,那里大约跟我们老家一样象乡下,地广人稀,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间倏忽 20 年过去了,我们也移居大城市。虽说是大城市,可是比国内的大城市更接近农村,让我心里稍稍安慰。更重要的是,我们家所在的区域附近有火车。(火车是一个重要工具,它把我从农村输往了城市, 从泥腿子变成了知识分子,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这里的火车基本上是货运车,还是老式火车,类似于中国先前的绿皮火车,汽笛是我上大学那时候的声音。每天我听着火车的汽笛,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都有一种亲切感,怀念起我的青涩岁月。不知道这附近的火车能否载我回到从前,回到遥远的故乡。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这边运行着老式火车, 中国却驶上了快车道,中国所有的火车都换成了高速列车,动车或者高铁,乘车经历更愉悦。 我们大山的老家也破天荒通上了火车,而且是高速列车,我们县驶上了现代的快速道路。
千万里之外,我能感觉故乡人的希望。我们的读书人应更易奔赴诗和远方,实现理想抱负。他们不用经历我当 年的艰苦旅行。曾经的记忆是抹不掉的, 曾几何时,我有火车票,却因太拥挤接近不了火车,白白错过旅行;又曾几何时,在火车上被挤来挤去,无法立足,却要忍受难闻的异味。
听,附近的火车又响了!故乡并不远,火车与时光既回味, 又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