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溪边

美丽的自然世界,小国寡民的生活,惬意人生!
正文

流淌五千年,水是中华的血液

(2020-12-16 18:48:00) 下一个

流淌五千年,水是中华的血液

水是每一个人每天不可缺少的资源。据科学数据,人体中水的比重是70%,水对于人是很重要的。水对于中华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水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水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水的起源

最初,天和地是没有分开的,宇宙混沌一片,盘古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中昏睡了十万八千年。他醒来后,用斧头开了天辟了地,这个过程用了很多年,天和地逐渐成形后,盘古也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这个故事记录在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中,可见水原本来源于盘古的血液。

二,大禹治水

水对人类很重要。可是在人类早期历史上。水曾经变成了滔天巨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洪水无边无际,淹没了山陵,淹没了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大禹带领人民治水,只见,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大禹带领人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大禹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大禹治水,一共用了13年时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在《尚书》中有记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有人说,在大禹治水的同时,西方也发生了大洪水,有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

三,水的政治

以上两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政是中国的重要的政治,关系到国内人民的安居乐业。

历史上,所以就有重要的政治人物,隐居水边,希望明主来寻访,以实现治理国家的宏图大志。

第一,就是著名的姜太公钓鱼的事。 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一生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直闲居在家。在72岁时,他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周文王)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后来,周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打败了商纣王,一统天下。

这个故事可以参见宋元时期的著作《武王伐纣平话》:“姜尚西走至岐州南四十里地,虢县南十里,有渭水河岸,是磻溪之水。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这就是著名的直钩钓鱼,愿者上钩。

过了几千年,到了封建王朝末年,又有一位隐居河边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大总统。袁世凯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1901年升任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但是他受到满洲贵族排挤,1908年,宣统帝继位,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洹水。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水所在的洹上村隐居三年,后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洹上村所在的河南省安阳市也是袁世凯远祖东汉军阀袁绍的发祥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的二百多亩地。安阳洹上村位于河南与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隐居这里垂钓洹水,也便于掌握天下动态。后来袁世凯果真掌握天下,但是王朝末代的隐居,与姜子牙的隐居,性质截然不同。袁世凯逆时代而动,最后落得速死的惨局。

四,水的经济

典型的水的经济,有中国古代著名的大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运河,开始开凿于春秋末期。吴国首先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开凿。但是最有名的,就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通济渠是从板渚引黄河水,注入淮水。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开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但是隋炀帝好大喜功,大量的兴师动众。除开凿运河以外,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隋炀帝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好学,善属文",并写得一手好诗。请看,《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清新自然的语言,颇有诗意的意境,流传于世,博得了许多人的称赞,对唐宋词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五,水是中国人的活动场地

人类依赖于水,所以中国人大多数时候是临水而居。大多数城市也是建在水上。所以很多故事是发生在水边的。中国人都熟悉的关雎之诗,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周南·关雎》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诗经》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篇诗的大致意思是,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我们再来看一首宋代大儒朱熹的诗,《春日》,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到河边踏青,到处春暖花开一片新景,很明显的感觉到春风的痕迹,到处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朱熹羡慕孔子的圣人之道,对孔子传道授业的泗水心向往之,但是他身在南宋,却不得前往鲁地。他只能在诗中游览圣地。相信广大的游子同志们对此深有感触。

旅游在水边,旅游在湖边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这首诗是描写春游的最好篇章,黄莺争树,新燕啄泥,以及繁花满树,春草浅浅,一切都显现了一派春的生机勃勃,让人有立马要出游的冲动。

六,水与美好的爱情往往联系

宋代词人秦观的名作《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天上的彩云变幻无穷,美丽无比,流星传递着爱与恨,遥远的银河悄悄度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节我们相会,这个时光胜过了人间无数的日夜。无尽的柔情似水流动,一年的重逢似梦似幻,很快又要分手,不忍回头再看一眼我们相约的鹊桥。我们两情至死不渝,不必去贪求一夜一日之欢乐。

这里爱情似水,渊源流长。

再来看一首类似的诗词,也是宋代词人,但是这次是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上阙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阙写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这两首都是用水流之不尽,来表达爱情之不绝之意。大概,人是离不开水的,一旦水绝,则人类绝矣。人在一日,则爱情存在一日,这就是所谓的永远。

七,忧愁如水

国人珍惜爱情。同样的,在古诗文中,友情的美好,也是大书特书。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有这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这个树花如烟的三月去往扬州。但见一片孤帆驶在蓝空的尽头,影子渐渐地消失。最后只剩下长江之水在天边奔流不息。看似写景,实际李白表达更多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是友情。最后两句最明显。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注目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朋友还没有去多远,思念之情就已经连绵不断。

江水与感情相牵连,在中国人的心里,雨水也往往会涟漪不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对此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到最后,可以说是愁到了极点。这个绵绵细雨,一整天都在滴滴答答,没完没了,一点一滴都打在梧桐叶子上,不停地去撩拨作者那颗愁苦的心。国破家亡的苦,天涯飘零之苦,丧夫之苦,一起涌来,堵在心头,苦到频临崩溃的边缘。

八,水也是豪情

讲到豪情,当然离不开我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离不开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流大海。这种壮观之势,与人生之短暂,形成对比,早上还是青丝,夜晚已经是发如雪。所以不要忧虑,随时在酒中找到快乐;不要忧虑钱和前途,每一个人生下来,天都给他安排有重要任务。人只要随时保持豪情就可以了。

豪情在很多时候,与酒连在一起。宋代的欧阳修,他的豪情在山在水在酒。《醉翁亭记》,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这时候的欧阳修虽然有被贬谪的愁苦,但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地方长官,他仍然为民做实事,他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些政绩。他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一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豪情不减。

谈到豪情,我们讲了黄河,谈了山泉,就不能不提长江,不能不讲大江东去的铜琶铁板的豪情。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乐观主义的大咖,他的豪情改变了有宋一代词的婉约风格,从此词有了豪放一派。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 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 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唱。铜琶、铁板: 两种伴奏乐器。形容气概豪迈, 音调高亢的文辞。 

九,水也可以作为有些人的归宿

首先,第一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就选择了汨罗江作为生命结束的地方。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在《渔父》中,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可见,屈原选择江水为归宿,是因为江水之清,可以永葆其清白。

其次,我们看,一个弱女子也可以选择水来结束生命。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这个故事,以刘兰芝,焦仲卿双双赴死,来维护他们之间美好的爱情。

十,上善若水

前面讲到了水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水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水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有很多来源于水。春秋时期老子作《道德经》,其中第八章,有对水的习性的论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应该象水一样。水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与人要像水那样仁慈,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忧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ttt0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谢谢,你也新年快乐,一切如意!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新年快乐,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