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视剧《亮剑》开播,深受观众喜爱,一时间好评如潮涌。《亮剑》拍得好看、精彩,“彩点”俯拾即是、信手拈来。随着人物、情节的展开,一股股巨大的冲击波撼人心魄。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亮剑》一剧还如大山那样的存在着,它成为了国产抗战剧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
《亮剑》一剧在演员选角上独具慧眼,李幼斌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色彩的、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李云龙几乎没有文化,性格粗暴,爱说脏话,但又极为豪迈,善于指挥,拥有天马行空般的作战想象力。他直率粗糙,心底透亮,血气方刚。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演得太好了,太像了!如果说李幼斌因《亮剑》一剧所获的“最佳男演员”奖是国内自金鹰奖和飞天奖开办以来含金量最重的,应该不为过。几年后新版的电视剧《亮剑》,导演被认为(重拍)是“脑子有毛病”。其实黄志忠也算是位演技不错的演员,但看过李幼斌所塑造的魅力四射、栩栩如生的“这一个”李云龙后,只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还有什么《亮剑3》,那纯属是蹭热度,不值得一提。。。
何政军饰演的赵刚应该是他众多银幕屏幕形象中最有力度和最出彩的一个,远远超过了他曾在《国歌》中塑造过的,作为男一号的田汉的形象。在《亮剑》一剧中,他把一个为了寻求国家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毅然投笔从戎的军人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既英武又儒雅,并与李幼斌一起把性格反差极大的团长和政委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搭档之间的不计生死、铁血与共的默契和豪气演绎得生动且真实可信。
张光北饰演的楚云飞这一人物是当时大部分国民党将领,尤其是黄埔系的真实写照,能领一众精兵的,怎么说都不是庸才 !张光北身着军服的造型英武帅气,演出了职业军人身上的器宇轩昂和中国军人面对侵略者有勇有谋的胆识和气魄。这一形象也超过了他曾饰演过的吕布一角。剧中楚云飞离开大陆前夕情感浓烈地捧着一抔黄土的场景令人动容且难忘。
其它众多配角上至陈赓、下到和尚、张大彪、还有丁伟、孔捷等等也是个个出彩。一群铁骨铮铮威风凛凛的硬汉形象犹如一组高耸入云的群雕,诞生了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弘扬亮剑军魂的经典杰作 ,可敬 !可佩 !
《亮剑》电视剧改编自都梁的同名小说。据说都梁创作初稿只用了八个月的业余时间,但是他为此的准备工作却花费了十几年的光阴。电视剧的情节截止到1955年李云龙等被授少将军衔为止。这其实仅是原著内容的前半部分。近日我在网上把都梁的原著整个读了一遍。如果说电视剧拍得好,值得反复观看的话,那么读过了整本小说后,那种感觉很复杂,可以说被李云龙和赵刚等人的命运和结局真正地震憾到了!
小说的前半部分和电视剧是一样的,残酷激烈的战争,宝剑出鞘的精神。但是电视剧中没有表达或者说不敢表达的后半部分也异常精彩。我想作者之所以写这部小说的初衷,也就是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一种精神既凝结于小说的前半部,更贯穿于不可分割的小说的后半部中。
故事后半部分详细叙述了建国之后,党内斗争、1960年挨饿的情形及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作者没有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上,而是通过书中一个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让读者了解人民群众对这段历史的狂热之情,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知识份子和正义人士被迫害致死的缘由。处于那个年代为什么人会选择死亡。这些东西,电视剧很难拍出,即使拍了,也很难拍好的。因此电视剧《亮剑》的导演的取舍是非常明智的。当然也读到过有人评论说:遗憾的是,电视剧《亮剑》断章取义地只是截取了书中最鲜亮的前半段,而把悲剧色彩或者说负能量的后半段全部阉割了。把一个含有深刻内涵和反思的作品变成了一个歌颂英雄的主旋律赞歌。。。
赵刚夫妇在文革中双双自杀
赵刚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向与自己所守护的真理而献身的军人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在看到苏联领导者把一些忠诚的革命者处死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读者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悲凉以及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卓越的预见性。从中他感觉到了巨大的恐惧,因为绝大多数苏联的革命者不是死在了战场的敌人手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他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可能要面对此类情形的那一天。。。当那一天厄运真的降临到他身上时,他高声宣告:“既然这个党、这个军队如此忠奸不分,这党籍和职务不要也罢 !”他和冯楠在安排好后事,把他们的4个孩子托付给李云龙夫妇后双双赴死,为了他们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为了不向小人们的迫害屈服。。。
赵刚夫妇桀骜不驯的性格及刚烈的壮举读得我留流下了眼泪。但当读者看到赵刚的“因为你无力阻止现实的发展,那种无奈和痛苦是很深刻的,如果带着这种痛苦活着,你会感到生命变得毫无意义。” 的话时便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自杀而死和什么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就如同谭词同从容走向断头台。 赵刚宁折不弯,坚守良知的性格导致他在是非黑白颠倒的时刻,不会见风使舵,甚至连忍气吞声都做不到!他会坦坦荡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发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怒吼,但是这也导致了他们夫妇的悲剧下场。
李云龙文革中自尽,妻子在狱中割腕
战争年代与太平年代的切换曾让李云龙无所适从。20年足以让很多东西变了味。20年前他们辛辛苦苦建立的新中国变得混乱不堪!政治气氛紧张,令人窒息;军队人心惶惶;城市陷入内乱,人民武斗不休……桩桩件件,都让他很困惑!本就对政治不敏感的他完全搞不清楚状况。而且他渐渐地失去了以前怒斥他岳父田墨轩“反革命言论”的勇气。自己奋斗了半辈子,难道就是为了过这样的日子吗?!终于他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要不要向暴乱的民众开枪?那可是自己曾经豁出性命想去保护的人啊!可是他们在武斗中打死了解放军战士,那些倒下的年轻人也是自己带的兵,也是骨肉同胞啊!他终于艰难地做出了选择。。。李云龙完全有机会逃走,不必自尽。但那不是他李云龙的性格,他不屑于苟且偷生!临终前他大声说到“你知道一个军人最体面的死法吗?上吊?服毒?都不行。那是老百姓的死法。告诉你,军人的死法应该是用子弹。。。”一个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李云龙 !
其实在没读小说之前,我看了内容简介,已知故事的结局是李云龙被迫害致死。所以在看到李云龙自尽时并没有流泪。但是当读到驻扎在金门的楚云飞在广播里对李云龙进行祭奠的那段描写时,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一个声音浑厚的男广播员缓慢的声音传来:。。。驻岛全体国军将士对李云龙将军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国三十一年冬,李将军率部与倭敌激战于野狼峪,白刃战中手刃倭寇数百余,日军闻风丧胆。民国三十三年,李将军于晋西北全歼装备精良之日军山本一木特种部队,凭血肉之躯及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实乃中国军人之楷模。。。”
李云龙的妻子田雨在文革中群众造反派围攻李云龙时,带领着6个孩子(他们夫妇的2个孩子+赵刚夫妇的4个孩子)誓死保卫丈夫,她在李云龙去世的两天后在狱中割腕自杀。这个曾经看上去那么柔弱的女子在经历了父亲在劳改农场非正常死亡,好友冯楠与丈夫赵刚双双自尽、丈夫李云龙又被迫自杀的一系列打击之后,在狱中割腕自尽,果敢而决绝。好友冯楠临死前讲的是当年俄国的十二月党人的夫人们都是抛下孩子,随着丈夫远赴风雪严寒的西伯利亚追寻心中的理想的,所以她选择陪在赵刚身边一起赴死。田雨和冯楠一样,尽显贞洁巾帼之气。她是留下了南宋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的绝笔后,毅然追随丈夫而去的。
丁伟在反右运动中被捕
最早看电视剧时,觉得丁伟虽属“智多星”一类的指挥官,但为人处世上不免有些圆滑。但就是他在书的后半部里,在彭德怀被打倒的时候,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并仗义执言 !在被逮捕时还高喊:“同志们,我们的军队有危险,这种空气太不正常了,连个战功赫赫的元帅按组织程序提点儿意见尚且被定为反动分子,照此下去,将来党内人人都难以自保,好人会越来越少,小人会越来越多,这个党还有什么希望?早知如此,我丁伟当初就不该参加红军,不该参加共产党。。。”在所有人都不敢讲话的时刻,丁伟竟然口无遮拦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了出来。他说的是那么洒脱率真,说的是那么直白坦诚,这在当年没有一定的胆量是绝对做不到的 !
小说中最 “聪明” 的应属当年“晋西北铁三角”里最为沉稳的孔捷,他选择了隐忍,幸运地没有被时代的劫难所波及,等到了云开雾散一天的到来。但他在黑云压城的艰难时刻,派人去接李云龙一家到自己的“领地”避难,虽然最后只带回了老战友李云龙与赵刚的六个孩子,孔捷将他们安排在了自己的部队,保护了起来,使他们躲过了浩劫,并把他们都抚养成人(在小说的结尾处,当年的六个孩子都已经是部队各级军官的中年人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算是重情重义了,老战友之间的生死交情,同样令人感动。。。
附上《亮剑》小说书中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
丁伟: 1957年因对庐山会议不满,公开发布反对意见,遭到逮捕,后被下放农村劳动,不知所终。
赵刚: 1966年因对文革不满,公开发表反对意见并拒绝与罗瑞卿划清界限而遭受迫害,与妻子冯楠一起在家中自杀。留下4个孩子托付给李云龙抚养。
李云龙: 1967年为维持正常秩序镇压当地造反组织受到调查和批斗,在家中饮弹自尽。
田雨: 李云龙妻子,在李云龙自杀后两天于狱中割腕自杀。
冯楠: 赵刚妻子,文革初期和丈夫一起在家中自杀。
孔捷: 最后收养了李云龙夫妇和赵刚夫妇的6个孩子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在80年代初离休。
田墨轩: 田雨的父亲,李云龙的岳父,民主人士,1958年被打成右派,连同老伴一起被下放到黑龙江兴凯湖农场劳动,1960年饿死在农场。
段鹏: 战争年代接替和尚做了李云龙的警卫员。解放后组建中国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 -- 梁山分队。在李云龙遭到迫害的时候曾组织营救,但被李云龙拒绝。后来隐姓埋名直到1978年李云龙平反时才出现。
楚云飞:1949年随国民党军退到台湾,临行时只带走了一包大陆的泥土。后来晋升国民党中将,担任金门防卫副司令。晚年退役经商。
最后附上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北宋亡后,陈与义流落到南方,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2023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