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乐三汉俳知识杂谈》二:汉俳的由来
作者:胖墩 2019年11月04日 14:25
117 收藏
段乐三汉俳知识杂谈二:汉俳的由来
文/段乐三
众所周知,日本人是学习中国文字才有了日本文化,于是,创造出混合一些中国字形的日语。日语字音,有些没有实际意义,要组成音节才能表达思想 。他们创造的一些诗歌,最为流行的叫“俳句”。俳句有17个音,组成音节后,不像汉俳,没有汉俳17个字的含义。通常,17个音的日本“俳句”,翻译成汉俳,一般10个以内的汉字就能完整表达出来。
俳句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诗歌主体,有很多全国性的俳句团体和各地的俳句组织,还有专门的俳句刊物。
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曾任中国汉俳学会副秘长董振华先生,撰文介绍:“唐诗随着日本的遣唐使和中国高僧渡海东去,到日本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日本文学史家认为,八世纪以后日本的和歌、俳句以至其它文学作品都能看到唐诗的影响,日本历代都有不少诗人、歌人、俳人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合乎规矩的汉诗,甚至有的造诣颇深。”但是,中国知道“俳句”或留日学生能用日语写作“俳句”的人,却很少。在1980年5月30日以前,从来还没有人想到过用17个汉字来创造“汉俳”。也就是说,这个日子之前,中国的文学史上,是没有汉俳诗歌品种和汉俳这个名词的。
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以大野林火先生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两国诗人欢聚之时,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借用日本俳句17音为模式,用汉语律句的平仄规律,即席吟诵诗歌三首。其中有一首是:“绿阴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于是,用17个汉字创造出来的“五、七、五”三句格式的诗歌,就被定名为“汉俳”了。当天,在北海仿膳迎接日本朋友宴席上,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林林先生,也借日本俳句17个音用汉语17个字“五、七、五”三句格式即席吟诵了自己创作的《迎俳人》二首。6月7日,访华团去上海,杜宣先生在欢迎会上也仿照这种样式诵读了自作的《君来自东岛》。1981年,《诗刊》第六期公开发表了赵朴初、林林、袁鹰等人的汉俳。1982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赵朴初、钟敬文等人的汉俳。
所以,林林先生说:“古代汉诗是输出的,现代汉俳是引进后由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
有人说,在《诗经》里就有了汉俳的影子,这种想法太幼稚。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时就有人创作了汉俳,这是凭空想象。
有人说,用中国文字写作的“汉俳”,就是日本人写作的“俳句”,这是十足的文盲。不认识日文,是没学习日语,情有可原;不认识中文诗歌,是睁开眼睛说瞎话。
注:此文原载《盘锦诗词》2008年1、2期合刊。
(段乐三,湖南南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等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入典作家,中国历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汉俳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汉俳百家诗人,风雅汉俳学社社长,当代俳诗诗人学会会长,《汉俳诗人》杂志主编。在国内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巴西、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报刊和出版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和学术论文六千余件,有的录入学生课本与选为补充教材,有的被中国科学院评选为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有的被翻译成英文和日文,出版个人单行本53部与《段乐三文集》13集。)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P.S. 文章由段乐三先生提供并征得同意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