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墨西哥城圣诞游,“乱”只是你的传说(三)

(2019-12-30 09:16:41) 下一个

7. 步行街

宪法广场周边统称老城区,街道纵横交错,商业网点密布。

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德罗步行街,在广场正西,约800米短,没走几步就到头,头上是拉丁美洲塔。

街道不宽,很干净。两旁建筑很欧式,明显殖民时期的产物,有教堂,旅馆,商店,餐厅等。

各类街头艺人很忙,沿街吹拉弹唱变魔术。 墨西哥人民似乎不忙,这边锣鼓点一响,好多人就围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开心看半天。

步行街人很多,拥挤程度不亚于北京王府井, 上海南京路,连过马路都很像。机动车虽不能上步行街,但可以穿过。有警察在路口吹哨。哨声一响,两边等待过马路的大军便齐步走,蔚为壮观。

天黑后,人更多出几倍,更拥挤。卖艺的下班了,卖小吃的出摊了。卖爆米花的,炸芭蕉的,棉花糖的... 最多的是卖煮玉米的,捞出来后,撒一层cheese,再蘸一圈辣椒面,插在一根“筷子”上。连一些衣着光鲜的靓女,都边走边啃得津津有味。

有的摊主,边卖边眼观六路。卖到一半,突然不卖了,推起炉子,撒丫子就跑。往旁边一看,穿制服的“城管“追过来了。

图1,步行道街景
图2, 拉丁美洲塔俯瞰艺术宫

8. 艺术宫

向西,走出拥挤的步行街,便置身拥挤的艺术宫广场。

艺术宫建成于1934年,集宫殿,音乐厅,艺术中心于一体。白色大理石的建筑颇具气势, 橘黄色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本想在这个艺术殿堂看场高水准的演出,可惜节日期间艺术家们也休息。只好在烈日下排队45分钟,买票参观。

宫内陈列多幅世界名画。最著名的是三楼大厅的迭戈-里维拉的壁画“十字路口的人类”。

这幅画原本是里维拉应邀为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创作的。但画中对马列主义的表现,引起洛克菲勒不满。里维拉拒绝做出改变。 洛克菲勒于是付全款后终止了和里维拉的合作。在洛克菲勒中心,壁画先是被遮挡,第二年被铲除。

事件引起美国社会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议的层面最终上升到社会道路的选择,艺术的功能,和艺术家的权利。

愤怒的里维拉回到墨西哥,在艺术宫重新创作了这幅伟大的作品。

时代变迁,世事更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人类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却都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相同的拷问。

图1, 艺术宫
图2, “十字路口的人类”的中间部分。约为整幅画的三分之一。画中人物有列宁。

9. 托洛茨基

壁画大师里维拉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人物是托洛茨基。

在世界绝大多数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里,“托(洛茨基)派”份子意味政治生命的死刑,再无出头之日。

那么托洛茨基及其一派又是什么洪水猛兽?

十月革命炮响时,托洛茨基是红军的总司令,具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誉为苏联红军之父。在建立和保卫苏维埃的战争中,托洛茨基转战各个战区,出生入死,立下卓越功勋,被称为“钢铁的灵魂”,在苏共享有仅此于列宁的地位。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在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上出现分歧。斯大林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不同意,主张世界范围内的“不断革命论”。

与斯大林的权力斗争落败后,托洛茨基由“钢铁的灵魂”变成“人民的敌人”。托派的世界革命论本为极左,却被定为“形左实右”。斯大林大肆围剿托洛茨基一派。风暴蔓延至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把政治对手打成托派份子成为权力斗争的杀手锏。

托洛茨基被开除党籍,流放,驱逐出境。

里维拉在苏联结识托洛茨基,成为挚友。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中斡旋,让墨西哥政府接受托洛茨基来墨定居。

在墨城居住期间,托洛茨基积极着手成立第四国际,对抗斯大林在国际共运的地位。他多次躲过苏联特工暗杀。墨政府遂加强对他的保卫。

1940年,一名神秘的西班牙男子赢得托洛茨基女秘书的芳心,并借机出入托宅,进而取得托洛茨基的信任。在一次只有两人在场时,他假意请托洛茨基修改文章,抽出藏匿的冰镐,瞄准头部,给出致命的一击。

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理论家,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没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却终没逃过“同志们”的追杀。

图1, “十字路口的人类”的部分。画中的托洛茨基,马克思,恩格斯。
图2, 担任苏联红军总司令的托洛茨基。画作亦是艺术宫的展品。

10. 特奥蒂华坎

(上)

自发现之日起,特奥蒂华坎就笼罩在神秘之中。

这座距墨城约40公里的古城,是古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据考古学家研究,它始建于公元前100年,相当于我国秦朝的年代,在之后的几百年间,特奥蒂华坎发展成为拥有15至25万人口的大都市。其宏伟的金字塔群,排列整齐的建筑,宽敞的大道,让当今世人叹为观止。然而,在公元700年前后,仿佛一夜之间,城市被遗弃,人去楼空,如此灿烂的文明消失了,突然,又神秘。

人类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是大概600年后。阿兹特克人到来时,这里早已是一片废墟。惊叹于建筑的辉煌,宫殿的华丽,城市的规模,阿兹特克人给城市取名“特奥蒂华坎”,意为“众神之城” - 只有众神才能创造出的城市。

如今人们看到的只是当年城市的十分之一。另外的十分之九尚待发掘。然而,科学家通过电脑还原特奥蒂华坎原貌,发现其城市设计即便与今天的世界大都市相比,亦毫不逊色。

特奥蒂华坎留给世界太多的谜团:是什么人创建这座众神之城?他们说什么语,长什么样,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下)

访问特奥蒂华坎最简单的方式是跟团。

我们因计划去遗址附近的洞穴餐厅吃饭,决定自己坐旅游车去。墨城北站的旅游车每隔20分钟出发,非常方便。

特奥蒂华坎最著名的金字塔是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均为祭祀场所。太阳金字塔还是世界第三大金字塔。

金字塔修有台阶,可以攀爬,但有的地方十分陡峭,目视有七八十度。尽管借助绳索,孩他妈爬到顶时,仍脸色煞白,几乎倒不过气来,很惊悚。

我们早晨十点左右到的,人还不是很多。下午离开时,等待上塔的人在下面足足排了100多米的长队。通往塔顶有个等待区,早晨空无一人,下午挤的满满的。

景区有很多卖纪念品的当地小商贩,都会说中文:“便宜,便宜”。他们卖的比较好玩的是模仿老虎等动物叫的一种陶器。声音逼真,一出声,冷不丁吓人一跳。

3点左右,我们来到洞穴餐厅。原想这个时间已过饭点,结果还是要等50分钟才有座位。网传5点以后,遗址附近不安全,只好作罢。

去特奥蒂华坎的那天是阴天,我们就没涂防晒霜,犯了大错。 墨西哥 高原紫外线强烈,鼻头都被晒脱皮,脸部及身体暴露的地方,更逐渐变成棕色。感觉后面的两天我们都成了阿米哥。

图1,从月亮金字塔拍摄景区,中间大道叫做亡者大道,远处为太阳金字塔
图2,洞穴餐厅

11. 蓝房子

10点种开门。然而8点开始,来参观的人便络绎不绝,排起长队。我们中午到的,被工作人员告知,当日票已售罄。

蓝房子的正式名称是弗里达- 卡洛博物馆,是墨西哥著名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女画家弗里达- 卡洛的故居。

弗里达出生在一个父亲是德裔犹太画家和摄影师,母亲是西班牙和印第安混血的家庭。她6岁患小儿麻痹,已属不幸;18岁又遇致命车祸,颈椎断裂,脊椎断裂,右腿严重骨折,右脚粉碎性骨折,扶手穿进腹部。没人能想到,经历数十次手术后,她竟活了过来,并开始用画笔记录人生和情感。

她的画色彩浓烈,寓意深刻,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成为法国卢浮宫收藏的第一副墨西哥现代画家的作品,受到毕加索等人的称赞。

作为一个身残志坚,无比励志的正能量典型,故事应该到此结束。但作为真实的人,她内心深处充满痛苦与挣扎。

“我一生遇到两大不幸,一是车祸,一是里维拉” - 弗里达

里维拉就是那位墨西哥杰出的壁画大师,既是她的老师,又是她的丈夫,比她大二十岁。

老一辈革命家多风流人物,艺术家的情史更源远流长,而里维拉身兼革命家和艺术家,红颜知己,不计其数。

深爱丈夫的弗里达,一忍再忍,等到忍无可忍,便红杏出墙,展开报复。她出轨的既有异性,也有同性,既有艺术家,也有政治家。苏共领袖托洛茨基来墨西哥后,一直住弗里达家里。两人发生关系后,托洛茨基搬出蓝房子。

在发现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有染后,弗里达终于提出离婚。然而,分开后的两人却发现对方是不可替代的精神伴侣,于是很快复合。

饱受情感折磨的弗里达,此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不得不截肢右腿下部。她被迫换上辅助脊椎的钢制矫正衣,箍在身上像冰冷的钢圈。她的代表作 - 自画像 The Broken Column,便是那时创作的,传递出画家无以言状的“痛”。

在疾病的煎熬中,弗里达的忍耐达到极限。她说:“我不要被埋葬,我已经躺太久。烧了我 !”

逝世前几天,在最后一篇日记中,她写到:“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 (唯求一路走好,但愿永不再生)(自译)

那年,她47岁。

图1,旅游车路过蓝房子。上面是弗里达的画像。
图2,弗里达自画像 The Broken Column (图片取自网络)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