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站在一扇小门后,等着喝奶。小门上是竖着的铁栅栏,门的这边是她的爸爸,门的那边,是她急切的小眼神。
她伸出一只小手,接过爸爸递来的奶瓶。成功了。但瓶子太大,卡在两根栏杆之间进不去。她在试,使劲地试。
爸爸没直接把奶瓶拿回来,也没有第一时间绕到门那边给她。他开始引导:“用这只手,把奶瓶接过去。”
这是个对不到两岁孩子来说并不容易的逻辑挑战。宝宝一开始尝试理解,试图用另一只手去配合,但没有成功。她越来越急。
爸爸继续努力演示:“这边,从上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宝宝没有成功,情绪也在逐渐上升。最后,爸爸不得不放弃这个“教学”,绕过去把奶瓶亲手交给她。
但我反而被这“失败”的过程深深打动。
教育不总是结果导向的。不是你教了,孩子就要立刻明白;也不是她没做出来,就说明方法错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给她一个思考的机会、一个尝试的过程、一个容许出错的空间。
在这个看似没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宝宝经历了观察、尝试、受阻、困惑、情绪波动,最终接受协助。整个过程比她喝奶本身更有教育意义。
这也是我们家庭育儿的底层理念:
我们不是为了让她“立刻做对”,
而是为了让她“知道可以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