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 zhuangxin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 [1]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馆筹建委员会特聘外籍专家。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
正文

诸神的黄昏

(2022-05-25 00:52:42) 下一个

 

"诸神的黄昏 "
布面油画 61X92cm 1991年

 

 

 “ 远方的歌”  
         70X94cm  布面油画 1987年

 


1987年? 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调请陕西考古研究所骨干组成的专业队伍,包括老朋友四川大学历史系李永宪教授对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废墟进行了第一次文物普查。结束后领队张建林等带了回在狮泉河荒滩上发现的几件残破铜像。
当年,这些珍贵物品不管好还是残,基本上从人们视线中完全消失。
当时我很幸运在他们居住处看见,十分激动,正如之前也爱画那些能近距离看的圣物,连想到在一轮明月下的古格城堡下沙滩上静躺了近千年它们的场景,现竟然可以手来抚摸,唯一的本能反应是把它们画下来。
因为暂未正式登记收入文管会仓库,张等三人共同决定借给我一周,条件是要我为每人画一幅组合铜佛油画。
有点头疼,还好那阵唯一拥有的就是力气,为永久收获这些壮美又充满想象力的残骸,立即愉快地答应下来。
写了一个纸收条,再把它们一一用旧报纸裹上, 极沉重,特别是那个没有头半人多高青铜铸成的实心躯干装在尼龙编织袋里,然用自行车从罗布林卡慢慢推回展览馆。
忘了用多少时间在首先完成三张送他们的写生后,又用剩下最后的一点感觉画了两张写生,(改日发上)拍了点照片后将佛像们加上几件红色残陶品归还。
图中这幅是用留下的几张照片,在九一年绘制。
八十年代初曾写生过不少佛像,都十分珍爱。它们也曾跟随着我流动了几十年,其间无论搬迁到哪个地区或国家,进房第一步首先都是把它们挂起来后再说其它。偶尔或经常,人生各种时期的好坏和冥冥之中,坚信它们已给我带来很多的好运。
目前它们大部份已在比我自己更好的环境中,也希望和许愿能早日一张一幅把创作它们的过程和经历写下来。
“佛像已经很美,为什么你还要把它再画下来?” 真说不清这件事情,偏好,热爱,收藏或占有欲,命?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至今为止,我仍然买不起好点,类似画中的佛像,所以仍然在画。但更多是描绘自已想象中的它们。
与我成长的年代相比,今天的社会已很幸运, 在私人收藏,拍卖行,展览,博物馆。 人们很多机会能近距离看,去感受到它们静默的述说和庄严。
在西藏工作的七十年代,佛离我很远很远。八十年代初的拉萨和西藏,除了大部分己成废墟的寺庙外,你也仅能在不多完整保存下来的殿堂里隔着遥远的距离仰望那些佛塔上的诸神。

后来,当然又有大批重建和新塑成的殿和神佛,除了宗教的意义外,我已不觉得它们此刻还有喜马拉雅古典文明和雪域早期宗教艺术那种摄人心魂的感染力的激荡,让人获得莫大的心灵喜悦和提升,在后来的现场,它们所具有力度仅是超过了所谓的艺术家自我,文化和相关的审美层面,唯一剩下的是,仅仅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生命的虚无。
……好像扯得太远了点?
神,为此请求再一次原谅和宽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