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稿泄密

(2022-04-06 20:29:25) 下一个

  “1982年初,我刚去研究所不久,带我的老师(64年哈军工海军系毕业的)就给了我一摞逻辑电路图纸,还不是产品,还没有生产定型呢。在学习中觉得图纸中有两个亮点:1、全数字两阶锁相环,2、开关电源。”

  那时候中国军用产品必须用中国国产器件,可能也买不到国外军品温度标准(-55°- 125°C)的器件。“我们用的是国产‘七专产品’CMOS器件,是陶瓷扁平封装的,功能与CD4000/4500系列兼容”。“上海元件5厂刚刚用逆设计的方式仿照了 i8080 CPU,叫5G8080 不过还没有‘七专产品’。要是有了的话可以采用 CPU-存储器方式重新设计设备,可以节省成本、减少线路板数”。

  “我问老师:‘这个(用动态移位寄存器做的)数字锁相环你是什么时间设计的’,‘好几年了’,‘为什么不发个文章,你有理论计算吗,连IEEE期刊上的文章都很少’,‘有哇。可我们的东西不能发表,有纪律’”。一辈子没有论文,高工(研究员级)退休了。“我真忘不了他,他的大脑就是时序电路仿真器-ModelSim”。

  “老师给我讲了个故事:”

  1981年9月20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一箭三星,新华社为此发了个简讯。虽然此次发射的是实践二号卫星组,由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乙共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 是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但其军事意义是分导多弹头导弹技术。

  那时候的媒体在每次重大国防试验前都会接到通知:文字稿件要以《解放军报》为准,图片和影像以《解放军画报》社为准。可是偏偏忘了通知新复刊的晚报:1980年2月15日复刊的《北京晚报》和1980年春节前复刊的《羊城晚报》。

  9月22日和23日,《北京晚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广播了一篇七机部某院某人写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载荷和排列方式等核心机密。

  “那后来呢”?“只得了几块钱稿费的他被开除了,永远不能再接触机密了。”

  文革期间,1966年开始研制返回式卫星、1975年首次成功返回。“好像没人写稿,人们也不会关心,饭都没吃饱呢”。自那时起,已发射了25次,其中24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3颗成功回收。

  通常人们会认为返回式卫星是用作侦察卫星,那时候电子相机的图像传感器 CCD 或 CMOS 的分辨率比较低,不如用胶卷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卫星返回地面的目的是为了回收胶卷。但实际意义也是为载人航天打下基础。送上太空的宇航员,必须要返回到地面。

  那以后,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 06:30 发射升空,11月21日顺利返回,飞船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01时00分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了117圈,1月16日返回着陆。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22:15,绕地球飞行了107圈,4月1日返回着陆。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了108圈,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返回着陆。一年一艘不载人的飞船。从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发射神舟五号到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13年发射7艘载人航天飞船。

  那个年代军工系统的人没有论文,评职晋级也不需要论文。与高校相比完全不同,有了新东西就要快发文章。“你可以从高校的发表论文里,无论是期刊还是学位论文,确实能分析出点信息”。

  随着国家越来越开放,很多国防系统的科研人员开始写教科书级的书了,很多。例如曾是09核潜艇反应堆的总设计师于俊崇著有“船用核动力”英文版专著《Marine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和 Springer Nature 出版。

  原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