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特朗普很不高兴媒体使用TACO这个标注,但中美贸易战特朗普的确是越打越服气了。这不仅仅是中美两国主流媒体的感觉和认知,也是对当前中美贸易战进展和状况的现实反应。
CNN11月3日文章发表了白宫晒出来的两张中美韩国釜山高峰会议上的照片。特朗普手拿一张打印的A4纸片给中国领导人看,然后中国领导人笑的眼睛都眯起来了,全场人员也都笑了。特朗普作为曾经的主持人,的确有不少幽默的和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据有媒体最新的报道,那张纸照片上是特朗普的外孙女Arabella Kushner,也就是伊万卡的女儿。当年中美元首在海湖庄园会晤时,她用中文背诵三字经木兰诗等中国的经典诗词, 曾经在中美两国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也让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及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媒体指这次特朗普拿给习近平看的应该就是她小时候用中文朗诵的视频截图或者照片, 目的是让会谈的气氛轻松,同时也强调了特朗普不忘旧情和双方家庭的友好一面。

但实际上中美领导人的这次会谈一点也不轻松,虽然在众多的领域内双方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让中美贸易战能够暂停至少一年的期限。比如, 围绕着"土豆泥"(即稀土、大豆采购和酚泰尼控制)三个标志性的领域和方面,中美都达成了共识和框架协议。但根据半公开的报道,中国在会谈前向美方递交了一份蓝皮书(Blue Book)。
众所周知,在国际关系外交谈判中蓝皮书和白皮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文件。蓝皮书不是法律性文件,也不是公开政策文件,它通常是专家智库和研究机构编写的研究报告。内容则重于分析评估预测和政策建议,包括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以及形势判断等等。经常在用于外交谈判前的立场说明或者交换意见目的在于告诉对方: 我方的分析框架,我方对当前局势的判断,我方认为的风险挑战和线我方建议, 解决方案或者谈判路线等等。总之, 蓝皮书这类文件在形式上柔软,但在内容上却可能非常关键。并且不同于白皮书是公开的语言一般较为强硬,而蓝皮书可以更灵活更务实提供底线和空间给对方留了台阶,并且不必在媒体前公开表态。
为什么中方会选择向美方递交“蓝皮书”?可能原因包括:在谈判前“预处理”美方的认知框架, 让美方理解中国在贸易、科技、金融领域的真实困难与底线; 提供对美国政策的中国分析,例如关税、科技封锁的后果; 提出中国愿意合作的经济方向(缓和气氛); 避免公开声明带来的政治压力。是的,中美高峰会议之后,蓝皮书所反映的中美之间经济贸易状况的客观的现实,正在一步一步地显现和反映出来。
美国最不敢碰中国的一条红线在哪里?
美国媒体11月18日专题报道,《中国悄悄地控制了世界的医药供应》。最近以来,美媒体不断学习和扩大认知,现在又开始越来越多的肯定,中国已经控制了美国的大部分的药品供应链。这也是媒体先前报道,在中美韩国釜山高峰会议上,中方递给美方的一个蓝皮书中的一个领域和方面。也就是说"土豆泥"又加上了一个"药"。


美媒体近期越来越常见的一类叙事:“中国已经悄然控制了世界乃至美国的药品供应链。”这是美国媒体、智库、国会听证会过去几年逐渐扩大认知的过程。尤其是 2023–2025 年之间,美国对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讨论越多,反而越多媒体开始承认一个事实:
美方现在普遍承认——中国掌握全球关键药物供应链
这种说法完全不是“阴谋论”,而是来自下面这些结构性事实:
(1)全球 80–90% 的抗生素原料药(API)来自中国: 青霉素类, 阿奇霉素, 多西环素, 头孢类。美国 CDC、FDA 的报告都承认——美国几乎不再生产任何关键抗生素的原料药。
(2)全球约 70% 的止痛药原料药来自中国
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布洛芬 API,美国已在国会听证会中承认“严重依赖中国”。
(3)美国药企自己把工厂关掉搬到中国
这不是中国“抢走”的,而是美国公司自己为了降低成本把生产外包到中国与印度。例如:辉瑞(Pfizer)的大部分原料药供应链在中国。Teva, GSK, 在 2000–2015年间全部外包到中国与印度,其中印度的原料也大量依赖中国。
(4)中国在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抗生素发酵领域的产能全球第一
发酵产业、氢化产业、化工中间体的产业链完整度远超美国。所以美国媒体现在承认这一点,其实是“迟来的现实认识”。

中美韩国釜山峰会 “蓝皮书” 的背景
釜山会议中,中国递给美方的蓝皮书内容核心是:中方掌握的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药品、稀土、关键矿物、钢铁、船舶等), 如果美国继续挑衅,中方有能力反制,但不愿发动“供应链战”。
(1) 稀土不会提供给美国军工企业(中方这条底线到现在仍然没松动)
(2) 医药供应链是中国手中稳妥的“软实力杠杆”。
美国当时的反应(媒体未明说,但有分析)是:美国意识到对华供应链“脱钩”根本不可能,因为医药、矿产、船舶、稀土 4 条线中任何一条断掉,美国社会都会立即出大问题。
"如果中美冲突升级,美国是否会面临药荒?”这已经成了美国国会、智库、军方都在问的问题。
特别是:
(1) 特朗普政府要对中国加 104%~145% 关税
(2) 美国想把医药供应链撤回本土却失败
(3) 美国医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媒体现在的叙事,就是在为后续的“供应链安全计划”做舆论铺垫。
美国媒体现在普遍使用的叙事框架总结为4点:
1. 中国 quietly took control(悄然掌控)暗示中国是主动战略布局。
2. 美国政府长期忽视这是对美国自身“去工业化”的反思。
3. 美国应该逆转依赖, 媒体压力 → 国会压力 → 补贴美国制药厂。
4. 与稀土、关键矿物一起构成“国安风险”
5. 中方实际态度(非常清晰,但媒体不愿讲)
中国在这类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
1. 不会主动断供, 但也不会满足美国的政治诉求(例如军工稀土)
2. 供应链是互利,不是威胁
3. 美国必须先停止对华极限施压,否则谈不上“供应链安全”尤其是医药,中国不可能像美国媒体说的那样“以此要挟”,但中国完全知道:美国不敢真的与中方完全脱钩。
总结:美国媒体现在的“认知升级”,本质上是美国终于意识到:过去 30 年“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把关键产业外包后变得毫无供应链安全可言。现在看到的,是美国政治与舆论对“现实世界”的迟到承认。以下是美国依赖中国的药品类别占比, 按类别加权平均(参照 FDA 2024 数据):

总结:
美国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API)≈ 72–76%
美国对印度依赖度(主要为成品药)≈ 25–30%(但 70% 原料来自中国)
美国国内生产能力 ≈ 10% 以下
美国医药供应链表面上也依赖印度,实际上印度依赖中国,美国等于双重依赖中国。
结构化分析:为什么中国掌握药品供应链核心?
(1)发酵产业规模全球最大(青霉素链条完全掌握)
美国已经无力重建发酵车间,因为:成本高 3–6 倍, 环保要求极高; 产业链已断裂 20 年;
(2)医药中间体化工链完备, 美国已不具有化工配套能力。
(3)中国药企在上游形成寡头, 特别是维生素、抗生素、止痛药原料。
(4)美国药企主动外包(2000–2015 年大规模撤厂), 辉瑞、礼来、GSK 全部关掉原料药车间。
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品和原料药(API)——几乎没有加关税!
即使特朗普政府加到 104%~145% 的新关税范围里,大部分药品与原料药仍然是豁免的。原因非常简单:美国根本无法承受这类关税,因为会立即导致全国“药荒”。下面给你详细结构化说明。

为什么美国不敢对这些药品加关税?(核心原因)
(1)美国国内生产能力太低(10%以下)
美国没有合适产能可以替补中国的 API 与中间体供应。
(2)印度 70% 原料来自中国
如果美国对中国药品加税,美国最终还是要买印度药,而印度药的成本也会升高,因为原料涨价。所以美国是“加谁都涨价”。
(3)美国医院库存极低(3–7 天)
任何供应中断都会马上导致临床缺药。
(4)医药是政治底线
美国两党都不敢让医院和药房出现“看不到药”的新闻画面。
特朗普 2025 年新版关税 —— 为什么仍然豁免药品?
特朗普 104% 关税,这是对钢铁、光伏、电动车、航空材料等,而药品不在其中, 原因是:美国商务部 + FDA 联合强烈反对把医药列入高关税清单。美国内部文件甚至写着:
药品属于国民生命线
短缺风险不可接受
美国无法短期重建产能
因此最终新版关税依旧保持医药豁免。
欧洲、日本、韩国也同样豁免中国医药供应链
不是只有美国, 全球医药都离不开中国原料药体系,所以所有发达国家都同样不敢加税。
尤其是:青霉素, 头孢, 布洛芬 API, 对乙酰氨基酚 API, 各类维生素, 这些都由中国几家巨头寡头供应,全世界加税等于自杀。
关键总结:
美国对中国的医药供应链 “全面豁免关税”, 这是中美供应链里,美国最不敢碰的一条红线 or 中国医药供应链是中方最柔软但也最坚硬的筹码,美国根本不敢碰。
为什么美国无法建立本土 API 产业(成本对比图)
以下是结构性成本对比,数值是“指数化”示意(中国 = 100),目的是展示相对差距,不是精确美元。




总结: 美国不是“技术上不能”建 API 工厂,而是“经济上不值得建 + 社会上不允许建 + 资本上不愿意建”。在中国成本 = 1 的东西,搬到美国要花 2–3 倍以上的钱,还要冒更高环保、法律和政治风险,任何理性的资本都会选择继续从中国进口。
一旦切断中国 API,美国医院会发生什么?(按 7 天、30 天、90 天分段的断供情景图)
前提:不是“慢慢减少”,而是中国 API(原料药)在数周内几乎完全停供;现有美国和印度库存维持正常采购节奏、没有提前囤货。
(1) 第 0–7 天:表面平静,内部开始拉警报
医院端:医院药房、连锁药店的现货(成品药)库存一般只有 3–7 天,仍能维持正常处方。临床医生暂时感觉不到变化,只是少数药物的补货周期变长。药剂科、药房管理层开始收到上游批发商“发货延迟、限量供应”的通知。
批发商 / 药企:药企立即意识到问题, 新一批 API 到港时间不确定;一些生产计划被迫延后或减产。批发商开始暗中配给制:对大医院优先供货,小药店、乡镇药店先削减。
政府部门:FDA & HHS 先内部开会,评估:哪些是“关键药物”(抗生素、麻醉药、心血管药、糖尿病药)。手里还有多少“战略储备”,能撑多久。对公众暂时不会发布恐慌性消息,避免抢药。
(2) 第 7–30 天:局部品种缺货,医院开始“配方改写”
普通链条先出问题的,是这些: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类、阿奇霉素等口服药
退烧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常用慢病药:部分降压药、糖尿病口服药
医院会做的事:开始替代方案:阿莫西林没有 → 换成其他抗生素(可能更贵、更多副作用)。某款血压药缺货 → 换成同类其他品牌或药物组合。
严格控量:急诊、重症优先用药;对“轻症、可观察”的病人,医生会倾向开小剂量或缩短疗程。
择期手术开始减少:因为麻醉药、术后抗生素需要配套,医院会推迟可延后的手术,先保证肿瘤手术、心脏手术等。
社会层面:药房开始出现“今天没货、下周看看” 的提示。媒体开始报道“某些抗生素、退烧药供应紧张”,但官方仍在强调“可控”。
(3) 第 1–3 个月:关键药物短缺变成全国性事件
这是关键阶段:中国产 API 经过“在途 + 库存”消耗差不多用完。
医院层面:多种常用抗生素配给制:儿科、老年科、急诊优先;肺炎、败血症等重症必须用的药可能要向药房“申请审批”。
肿瘤化疗药:一些通用化疗药(特别是利润低的老药)因为原料来自中国,会出现“只够部分病人使用”的情况;医生被迫调整方案,甚至延后化疗周期。
麻醉药、止痛药:大医院还能勉强保证;中小医院、农村医院可能出现“麻药紧张,择期手术排队”的现象。
患者层面:
在 CVS / Walgreens 等连锁药房:某些常用药被要求“只能配 15 天,不给 90 天处方”。部分药品需要排队预定,甚至要“到更大城市的药房取药”。
对慢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有的人不得不换用不熟悉的替代药,出现副作用风险。部分穷人没钱换更贵的替代药,病情控制会变差。
政府应对:联邦进入“药品紧急状态”模式:
授权 FDA 临时放宽一些进口标准(比如大量引进更多印度、欧洲成品药)。国防部 / 退伍军人医院系统会优先分配关键药物。开始动用联邦战略药品储备,但这个储备量本来就不太大,多用于应对战争/疫情,撑不了全社会太久。
(4) 第 3–12 个月:如果中国长期不供应,系统性危机爆发
如果到这个阶段,中美 API 供应还是“几乎断绝”,那就是结构性医疗危机了:美国无法快速补上产能, 重建 API 工厂至少需要 2–5 年:设计、选址、环保审批 → 施工 → 试生产 → FDA 认证。即使全力从印度、欧洲买:那些国家也没有多余产能突然供给美国;而且它们的许多原料也依赖中国。缺药会从“某几个品种”,变成“多个系统性品类”
抗生素系统:多种类型轮流缺货;
心血管系统:部分血压药、降脂药长期短缺;
精神科用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短缺可能带来治安和社会问题;
抗癌药:某些关键化疗药“有钱也买不到”;医院不得不按病程、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来排序“谁优先用药”。
结果会从“医疗问题”变成“政治危机”
媒体会全天候报道:“某城市儿童退烧药断供”, “癌症患者因为关键化疗药缺货而延误治疗”, 反对党一定会攻击执政党:“你们搞对华强硬,结果连药都没了。”民众的愤怒会指向:政府的供应链管理失败;以及之前数十年“制造业外包”的国策。
总结:为什么这是中国手里“最柔软但最坚硬”的筹码?
(1) 它是民生刚需,不是高科技武器。切断不是“打仗”,但会让对方先在国内承受民意压力。
(2) 美国几乎无备胎:本土产能不足;印度产能要依赖中国原料;欧洲产能规模也不够。
(3) 恢复成本极高、周期极长:不是砸几千亿补贴一年就能补上的,起码要 5–10 年。
总之,中美贸易战不能打,谁也打不赢。按照中方的一贯的愿表达和实际行动,中美两国应该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基本原则也就是这12个字: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合作共赢。
在中美韩国釜山高峰会议之后,美国的著名的胡佛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最近邀请了三位资深学者,针对特朗普时代中美两国的关系的现状和将来做了讨论和辩论。哈佛大学的福格森教授(Niall Ferguson),再先给政府评分的环节上,福格森给特朗普打了八分(1-10 scale),他接着明确的指出,向中国妥协是特朗普的明智之举。

中美为什么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下面这5个维度都是中美“结构性现实”,谁都无法回避。
(1) 产业链高度互嵌(互相割不断)
中国是美国最大关键原料供应国(API、稀土、太阳能、多晶硅、关键矿物、船舶等)。
美国是中国最大高端市场(芯片设备、精密仪器、航发材料、超大飞机订单等)。
两国并不是零和,而是“嵌套式依赖”。
任何一方试图“彻底脱钩”,只会引发全球供应链冲击。
(2) 中美经济体量太大,任何冲突都是全球灾难
中美 GDP 占全球 42–45%
中美贸易占全球 30%
中国是最大制造国,美国是最大消费国, 这是 21 世纪全球化的中心轴。只要轴断了,全球市场、资本、供应链全部震荡。
(3) 科技和军事领域竞争是真实的,但全面对抗是成本最高的选项
AI、芯片、量子、生物科技、空间通信等领域竞争激烈。但这些技术都带有“外部性溢出”——全世界都需要合作标准和生态。竞争是必然的,但“文明断层式对抗”是毁灭性的。
(4) 中美长期冲突会迫使双方牺牲国力,内部社会先崩溃
中美的社会结构、民生系统、财政结构完全不同。谁耗不起谁,谁先崩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美国如果长期对华对抗,就会遇到:
医药供应链
稀土链条
制造业空心化
高通胀
财政赤字
内部政治撕裂
中国如果长期对抗,也会遇到:
高端设备限制
外需萎缩
外资谨慎
产业替代压力
双方都付出巨大成本。所以答案是:互相尊重、和平相处、互利共赢。不是口号,而是结构性现实逼出的最佳策略。
(1) 中美相互需要,不是因为情感,而是因为经济贸易的实质性底层结构所决定的。
(2) 中美不可能脱钩,也无法对抗到最后;唯一的道路,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求稳定。
(3) 最终能够让两国安定发展的,不是冲突,而是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有道理。
中美长期冲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美和平共处,免于自损八百,对美国老百姓来说,少损多赢。
美国精英也许说:我就是要搞垮中国,那样我才爽;即使自损八百我也愿意。
可是那些精英只顾短期爽了,没有考虑到长期。如果中国真垮了,那以后会发生什么?十亿难民到三亿人口的美国,美国社会承受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