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5月3日报道了《财富》Fortune 杂志的专栏作者,中国通安迪-罗斯曼Andy Rothman的专栏文章。标题为西方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误区。文章虽然讲的是对中国的投资的认识,但可以以小见大,由下而上推广为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整体上的一些认知误区。他的文章内容摘要如下。
每个投资者都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包括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概述中国经济崛起的五个最重要和最被误解的方面。我的观点是基于近四十年的经验,首先是作为美国外交官,然后是作为金融部门的分析师,包括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
中国推动全球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截至2019年的10年里,中国平均占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比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全球增长份额之和还要大。在2020年,中国很可能占到世界经济增长的几乎全部,就像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情况一样。但今年可能会恢复到 "只有 "三分之一的贡献。同时,大多数投资者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到全球增长的这一驱动力。我们估计,在普通美国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中国只占持有量的3%左右。
中国正在为可持续增长进行再平衡
中国正在进行再平衡,从依赖制造业的经济转向与发达经济体一样由服务和消费驱动的经济。去年是中国GDP中服务和消费(第三产业)部分连续第九年大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部分,因为尽管有大流行病,再平衡仍在继续。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大多数发达国家那么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消费约占中国GDP的56%,而经合组织的平均比例为73%)。但这种向内需驱动型经济的转变正在进行中,并将继续下去。中国充满活力的服务业为投资者提供了类似于美国市场的机会。
中国是创业型国家
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结构性转变是,中国公司已经成为企业家,私有企业推动了就业的创造和创新。当我1984年第一次在中国工作时,没有私人公司--所有人都为国家工作。你甚至找不到一家私人经营的餐馆。今天,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几乎90%的城市就业是在小型的、私营的、创业型的公司。随着国有部门的持续萎缩,今天所有净的、新的就业机会都来自私营公司。中国私有制的程度可能令许多投资者感到惊讶。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19年,个人拥有所有中国公司69%的注册资本,而2000年的份额为52%。
专注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世界上最好的消费故事
中国政府花了几十年时间专注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从道路和桥梁到发电和配电,以及连接15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的高速铁路线。这与创业型私营企业的崛起一起,为消费驱动型经济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的零售支出,换算成美元,相当于美国零售额的88%,高于十年前的52%。2009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消费的实际年复合增长率为8.5%,而美国为1.9%。 中国这种强劲的消费支出得到了急剧的收入增长的推动。在截至2019年的10年里,经通胀调整后,中国的收入年均增长7.9%,而美国为1.9%,英国为0.7%。我预计中国强劲的消费故事在未来几年将保持弹性。随着COVID的影响进一步消退,收入增长可能会加快。同比增长率可能会逐渐放缓,但应该仍然比其他大型市场快得多。而高储蓄倾向也抑制了强劲的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8年底以来,家庭银行存款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同比增长,截至2020年,城市家庭的储蓄率为38%,农村为20%。2019年,中国的家庭银行存款,换算成美元,比英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意大利的GDP总和还要大。
与中国的交往对美国人有好处
虽然有些人坚持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有害影响,但证据表明,总体而言,与中国的经济交往对美国的就业是有利的。一些制造业工作被来自中国的进口所取代,但其他制造业工作则受益于来自中国的低成本投入以及对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的出口。贸易不是问题所在。相反,我们的国内政策未能充分帮助那些遭受变革负面影响的工人,无论是由于进口还是由于技术。
圣路易斯联储银行的经济学家们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那些进口产品确实造成了短期压力,但 "从长远来看,美国各州的制造业会更好","美国经济会更好,因为它得益于从中国获得更便宜的商品"。 与中国的接触有助于保持美国家庭消费的价格降低,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他们在可交易商品上花费更多。高收入的消费者在服务上花费相对较多。
美联储经济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认为,"由于与中国贸易的增加,美国消费者价格大幅下降","这些价格影响在销售给低收入消费者的产品类别中尤其大"。在这么多美国人在家里工作和学习的时候,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进口都来自中国。关于美国与中国交往的好处的更多细节在最近一期的《汉学》(我为投资者编写的通讯讨论)。
当然,在中国投资并非没有风险。在最近的另一期《汉学》中,我讨论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债务水平上升、影子银行和住宅房地产市场。
News Report Link:
https://www.yahoo.com/finance/news/5-things-western-investors-misunderstand-090000842.html
Originally Fortune Article Link:
https://fortune.com/2021/05/03/china-investor-perspective-global-growth-consumer-story/
这篇文章非常出色:内容丰富详实,读了让人长知识而开心。谢博主
另外楼下关于中国强迫技术转让的问题,这事情需要知道一些关于国际贸易规则的概念,比如为什么不论哪个地方国家,对这个问题敏感的,不去WTO控告中国?难道这个机构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地方?
看了雷倩的解释才知道其实是WTO并没有这类事情上的规定,包括知识产权问题也没有规定,因此中国这种做法并不违反国际法。但更重要的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在外资在进入中国时谈好的,你进入中国可以享受中国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中国的社会福利系统降低人员成本,也就是你可以获得更大利润,但不是无限期的。你如果不喜欢,完全没必要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关于技术转让问题是个双向选择的概念,并不是强迫,只要资本转移到中国,也就必然出现人员和技术的转移。
中国的优势在于具有高度的社会组织性,社会组织性是效率的前提。历史上西方成功是因为个体公司或者大型跨国公司具有高度组织性,因此具有竞争力,但当经济发展到没有个体公司能够独打天下的时候,就需要社会的合作,比如投资基础建设,这就超出了私有制的范畴,也是西方文化不擅长的。
从中国角度来讲,不仅仅是文化上具有相对高趋同度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在中共控制下具有执行力的问题,中共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个做到这点的,这与中共的组织结构有关。
至少在现阶段,这个模式是work的。看不到这点,就不能理解中国,人类应该学习自己的历史,社会组织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西方恰恰是在这事情上走向崩溃,看看对待新冠的做法就清楚了。
历史表明,人类从具有社会组织性可以积聚大量社会财富,会逐渐走向寻求更大自由,也就是瓦解社会组织性,这个过程是正反馈,前提是社会足够富有,比如殖民时代的宗主国。因此这个过程不可逆,直到遭遇巨大灾难从头再来。
中国就是在近代遭遇了这个过程,也就可以预见如今西方社会的走向,社会形态最大可能会走向中国的近代,从贫富差距过大开始。
至于我的观点,不好讲,讲了会被人喷。还是做沉默的大多数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