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小春

小春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写作,人生有限文字无限
正文

章乃器的风骨与“渣”

(2025-07-28 18:45:39) 下一个

最近发表的《送别章立凡:一个亲属眼中复杂身影》,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我感谢所有读者,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不同的情绪与看法,恰恰反映了我们对逝者、悼念与公共道德的多重理解。

读者的负面反馈主要集中在三点:

  1. 不该揭短逝者:不少读者强调“人死为大”,认为悼文不应细数亡者的阴暗面或用“私生子”“小舅”等词贬称,觉得既无同情心又不尊重逝者。
  2. 文章立场偏颇:许多留言认为我强调“正室”与“非婚生”身份差异,只谈章立凡的缺点而轻描淡写其贡献,带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3. 动机狭隘、暴露家事:还有读者认为我借悼文发泄私怨,把家庭琐事与恩怨抛到公众面前,像“狗血剧”一样渲染座位、财物等细节,缺乏应有的克制和同理心。

面对这些声音,我理解大家对悼文的期待:一方面希望保留对逝者的敬意,另一方面又希望历史记录真实呈现。与其简单对立,不如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写作与阅读的意义。

首先,亲人的离去会带来悲伤与缅怀,但“人死为大”并不意味着要避而不谈一切瑕疵。历史和亲情中,光明与阴影常常交织。只有既看到贡献,也坦然面对不足,才能帮助后来的人全面理解一段人生和一个时代。外界对章立凡才学颇多溢美之词,包括称他为近现代史研究的佼佼者、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精于古典诗词和篆刻的人。但这些领域并非我所涉猎,因此我选择不重复这些赞誉,而是补充一些被忽视的事实,让读者看到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其次,不同家庭、不同年代形成的观念差异,会让我们对同一件事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如何尊重非婚生子女、如何理解旧婚姻制度下的身份区分,都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反思。今天的法律和社会观念强调人人平等,这也是这段故事带给我们的提醒:旧观念遗留的偏见,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他人。

有些读者臆测我在区分“正室后代”和“非婚生子”,并因此感到不公,这其实是误会。章乃器先后有四位妻子,还有一子一女为婚外所生,这些事实在维基百科等资料中有详细记录,只是国内读者难以查阅。在我们家族内部,这些关系早已公认;章立凡的哥哥姐姐都承认这个弟弟,章乃器的孙辈也一直亲切地称他“小舅”。

章立凡本人却刻意淡化母亲是婚外情之女的事实,对将母亲称作“第四任夫人”讳莫如深;在自传体文章中又极力美化父子关系、掩饰自己的身世。其实坦然面对真相,反而更容易赢得理解。

关于他的往事,读者中也有不同的记忆。有留言说,”文革前他就读于清华附中,名字叫孙立凡”;也有读者留言:“……遇罗锦曾写过一篇关于立凡的文章提到不是婚生之事,立凡马上和她翻脸,罗锦气急败坏的对我发泄,我只能好言相权。陈小春文章的结尾说得那么的好,要是罗锦看到一定会平静。若不是读到此文,我不知道立凡走了……”读者的言语让我动容,也说明每个人的视角和接触不同,形成了对故人的不同印象。

因此,尊重事实、理解背景、包容不同声音,才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历史与家族叙事中达成更公允的评价。

最后,分享家族往事并非为了博眼球,而是希望通过梳理经历化解误解、反省自我。写作者的叙述未必尽善尽美,但愿意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本身就是走向理解和和解的起点。读者也可以保持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既不盲从,也不谩骂,用同理心去看待不同立场。尊重逝者、尊重事实、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经历,这是共同的价值。如果讨论中多一点宽容,既提醒自己慎言,又给予他人理解,这样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和纪念。

在我们家族中,最重大的“家事”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章乃器文物案。它的核心是“公正”和“真实”。章立凡在未通知其他家属、也未取得兄姊一致授权的情况下,伪造四位兄姐的签名,从国家文物局领走 1466 件古董,其中 328 件私自留存,1138 件以“私人藏品”名义装箱存入国家机构。六年诉讼期间,主控方声明要将追回的文物全部捐献国家,法院多次要求他说明私藏文物下落却无果。最终判决要求他交出全部藏品,他却在未通知其他后人的情况下举行捐赠仪式,赢得名利,而那 328 件文物去向至今不明。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八卦”。伪造他人签名在英国、加拿大等地属于重罪,可判处多年监禁;在美国一些州,重罪也可能判处数年徒刑并处以高额罚款。法律与道德层面,这类行为都是对公私财产信任的严重破坏,理应受到谴责和制裁。也正因如此,我们有责任说出真相:只有面对历史的光明与阴影、捍卫规则和公正,才能维护家族的尊严和社会的良知。

此外,还有一件常被家族和学界提及的事:章立凡曾以整理资料为名,多次向哥哥姐姐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借走章乃器的手稿、档案等历史资料。家人和机构反复催要多年,却始终未能归还,至今资料去向不明。这同样关乎品德和责任,把这些问题摆到台面上讨论,是提醒公众——名誉光环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需要关注;只有厘清事实,历史资料才能得到妥善保存和共享,这本身也是一种公共利益。

有些读者因不满我的文章内容,转而指责外公章乃器“渣”,这实在不可理喻。我愿借此谈谈他的“风骨” 与所谓 “渣” 。在中文语境中, “风骨” 指人的骨气、气节和高尚品格,而 “渣” 则指人品卑劣或道德败坏。两者体现了品行高低的价值评判。以下内容尝试平和地展现章乃器作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者的风骨,同时客观看待其复杂家庭关系及后人的不同表现。

章乃器的重大贡献与风骨

  • 国家经济建设的先驱:早年在银行和工商界历练,1920年代创办中国征信所,制定“审慎求真、忠实公正”的准则,推动民族金融独立;抗战时期出任安徽省财政厅长,提出“铲除贪污、厉行节约”方针,在财政困境中实现收支平衡,开辟税源、发行公债,为战时财政注入活力。
  • 爱国民主运动的骨干:是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发起人之一,被誉为“宣言专家”;1936年“七君子事件”中被捕,表现出不畏强权的气节;1945年与黄炎培、胡厥文等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坚持民主和平,1949年参与起草《共同纲领》。
  • 新中国财经制度的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务委员、粮食部部长等职,提出发行公债稳定物价,协助制定并命名“统购统销”政策,起草配套法规,建立粮票制,关注科学加工和公平供粮,亲赴基层调研解决粮荒。
  • 保持独立人格的风骨:整风和反右运动中直言批评宗派主义,主张非党员应有实权,最终因坚持原则被划为“大右派”。面对逆境,他始终保持“有职有权就要负责”的态度,被称为“骨头最硬的知识分子”。

 

关于家庭生活与“渣”的议论

章乃器的家庭关系复杂,多次婚姻及伴侣关系在动荡年代虽不罕见,也的确给家庭带来多支后代。他有四任妻子(王镜娥、胡子婴、杨美真、王者香)及未婚伴侣蒋燕、孙采????,并育有数名子女。在这种结构下,他对包括非婚生子女在内的孩子普遍承担责任,不仅提供生活费,还安排教育机会。他的前五个子女凭自身努力完成高等教育,成为金融专家,医生、馆长,校长等,未依赖父亲谋取特权,即便在父亲被打成右派、家人受牵连时也坦然面对。由此可见,“谁有风骨,谁是渣”,不在于血缘或学历,而在于是否坚守诚信与责任。如果有人利用父辈名声谋利、虚构身世、侵占公私财产,那么无论其才华如何,都与“风骨”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章乃器的一生展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政治民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卓越贡献。他的情感生活确有复杂之处,但这并不抹杀他在国家和民族重大关头表现出的担当与坚守。面对复杂的历史人物,理解时代背景,既看见光明,也不遮掩阴影,才能做出公允的评价。希望通过这样的梳理,既澄清事实,也促使我们在评价中保持宽容与理性,让“风骨”和“渣”的判断回归于品德和责任本身。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