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序曲)班门弄斧:
(I),(II),(III)。第二幕:莫扎特:
(1),(2),(3),(4),(5),(6),(7)。咱们的小莫扎特忽悠忽悠开始长大了,成了一个teenager。老爸替他操心,得有份儿固定工作,不能再游手好闲了。就帮他找了一份乐团首席的工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乐团首席是个啥职务?
乐团,Orchestra这个名词来源于古希腊,用来描述在合唱团Chorus前面那些用乐器陪奏的人坐的地方。以前的乐团规模比较小,乐器主要以弦乐(大中小提琴)为主外加一些笛子什么的。到了莫扎特时期开始变大,加上一些铜管等乐器。人数几十个,相当于现在的室内交响乐团(Chamber Orchestra)。浪漫主义鼻祖贝多芬开始重视并扩大交响乐团。在老贝的九部交响曲里,逐渐增加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人数,因此弦乐器的人数也相应增加,都是成比例的。到他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连人声都加进去了。贝多芬后面的作曲家,甭管多有名,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步他的后尘,乐团规模越来越大。瓦格纳为了让乐团能够更好的配合支持他的庞大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不光把乐团规模加大,增加很多吹打乐器,而且还专门著书,讲解如何指挥,乐器组如何配合,节奏,快慢,甚至连怎么运弓都规定了。
瓦格纳的名著,后世指挥家之必读
洋为中用。这个台上好像总共有五六百口子人,好像是北京啥野鸡大学和美国加州啥学校联合演出。看不清楚。
20世纪初,乐团规模发展的顶峰。随后,到了20世纪末,好像古典音乐已经不属于流行音乐了,乐团的经费也不知道为什么成为一个大难题。没钱,乐团规模就得缩小,不少音乐家的铁饭碗被换成纸糊的。21世纪,东西音乐汇合在神州。中国成为古典音乐再次崛起的动力。目前中国职业乐团的数目排世界第三,仅次于德国和美国,领先英国,意大利等传统强国。已经跟国际接轨的说。
俺古狗了一番,发现居然俺原来的中学都有交响乐团了,农民翻身作主人的说。
咱们在序曲里讲过,乐团有不同的组(section)。你看(下),坐在前面的一般都是弦乐器组,相当于球队的前锋和中场,主力的说。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依次坐在后面,相当于球队的后卫。你别小看这些后卫,也能赢球。比如说,美国排名第一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就是以铜管乐器著称,相当于意大利队。奇怪,以前索尔蒂(Sir Georg Solti)在的时候,俺总觉得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弦乐组比较牛,也不知道是啥时候改变的。
每个乐器组的第一把交椅,叫First Chair或者叫Principle,中文叫首席。比如说,弦乐器的小提琴分二组,每组10个人左右,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围着指挥坐一圈。(注:低音提琴块儿头比较大,属于替补,坐边上,打架的时候才用他们)。座位离指挥最近的那四个人,都是首席代表。坐在后面的每个木管乐器都有个首席。双簧管的首席兼任整个木管组的首席,负责乐团的定音(440赫兹的A音)。后面的铜管乐,打击乐器也是每个乐器有个首席(往往就是一个人,首席副席三席四席都是他)。
有同学问,为啥要那么多首席,他们的职责是啥?用大白话说吧,没啥,就是一个名称,为了能多挣点钱。很多大的职业乐团的首席是终身制的,跟大学教授似的。其它的有些有固定工作,比如,提琴,也有些属于无业游民,偶尔出场。不演出,就没钱。有些曲目规定要多加一个短笛手。哎,咱们就到大马路上随便抓一个会吹笛子的,演奏一场,给他一顿饭吃。跟流浪汉差不多。
首席是个职称,拿钱比别人多。也有些小权力,装门面,跟厅长局长似的。如果需要独奏的片刻,他们就“蝎了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因此一般著名乐团的各个首席都是高手,不能是滥竽。可是这些位置及其有限,又是终身的,Mao坑一坐就几十年。美国每年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就一万五千多。还有中国的呢,还有成千上万的学音乐的小孩儿呢。都是天才,不是天才学不下去,早歇菜了。这么多学音乐的毕业以后干啥呢?换句话说,一个“中等的音乐家”是做啥工作的?
举个例子,中等的音乐家,从三五岁开始,别人玩的时候,他练琴。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他练琴。别人泡妞的时候,他练琴。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在练琴。20年以后,成音乐家了。早上出门,到地铁,前门站下面,拐角没人的地方,把琴盒打开,上班!刚拉完一段“卡门幻想曲”,就听一哥们急赤白脸的冲他嚷“嗨,怎么抢我的地盘啊。”感情这前门站已经有人占了。竞争很激烈的说。不过,不要担心。现在地铁线路多了,前门有人占了。咱换地方。去亮马河,知春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实在不行,咱们去公主坟,五棵松,八宝山地铁站,总能找到工作的。
跑蹄了。首席,高手,负责露脸和领导左右乐手的任务。最露脸的就是第一小提琴组的首席,也叫乐团首席(Concertmaster),代表乐团负责跟指挥和美女独奏演员握手拥抱的艰巨任务。
咱们小莫扎特就是concertmaster。牛吧?
纽约爱乐乐团木管乐器第一首席,郎郎中学同学,山东帅哥王亮。
当年的音乐家求学有二种办法,一种是拜师,另外一种就是四处游走。之前莫扎特一家耗时三年半的德法英之旅非常成功。经济,名气,阅历,知识和经验都有很大收获。回来后,他找到了一份乐团首席工作,并在萨尔茨堡和维也纳之间表演和写作,包括他的第一部歌曲。但随之得罪了当时维也纳另外一个名人,歌剧改革创新的大牛,格鲁克(Christoph Gluck)。一个12岁的毛孩子竟敢在歌剧大牛面前接受皇家委托写意大利歌剧?格鲁克这记耳光被扇的估计紫禁城的乾隆都能听见!
当时莫家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还不觉得,但是背后有很多人鸡肚他。到处散布的流言蜚语,说这部歌剧不是小莫写的,不可能出自12岁小孩之手,肯定是抄的,别人代写的,老莫帮助小莫写的,意大利语都不押韵,等等。中伤玷污他们的名声,埋下了好些小定时炸弹。
对待这种恶语中伤,小莫扎特无能为力。老莫,咱们的御用音乐家教授,院士,有很多才能,音乐,教育,甚至销售,但是有一点儿他水平不高。他的政治才能不高,体现在太锋芒毕露,太爱显摆。他怎么对付诽谤?他把小莫拉到众人面前,铲楞之人家,让人家出题,当场谱写咏叹调。这是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左冷禅嵩山摆擂台?小莫扎特会双手互博,左手九阴白骨抓,右手降龙十八掌。可这些都是上乘外功,硬碰硬的。尽管打败了无穷多人,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皇帝点名要他写的歌剧,不能在维也纳上演。
可惜,老莫没有拜奥8马的Emmanuel为师,学些背后捅刀子,造谣惑众的厚黑学。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咱们想想韦小宝,韦爵爷,对待这种“鸡肚”咋办?
首先,要低调,不能树大招风。即使是天才,你也得老老实实的做土疙瘩。这样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即使高考分数最高,也必须把状元的让给别人。能拿第二,咱就不要第一名。状元这顶帽子千万不能戴。马拉松冠军一开始都是让别人领跑的。
第二,找靠山,出事了,得有人说好话。光自己吹牛不行,得有托儿。
第三,找替身,枪杆子,笔杆子。啥脏话,坏话,谣言,刀子啥的,必须要通过别人的嘴说出去,别人的手捅出去。
第四,最好能捏造一些东西,派人做些坏事,把莫须有的罪名变成事实,然后扣在敌人的头上。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那种。
小莫,老莫,对这些一无所知。整天价,老以天才自居,老跳级,老显摆,树大招风。韦小宝的这四招中级功夫,莫父子一招都不会使。更甭提,金蝉脱壳,找替罪羊等高级功夫了。连最初级入门的“二面派”功夫都不会。您说莫扎特这算是啥天才啊?
提起老莫,其实公平而论,按照家坛的标准,他是个好丈夫。在外刻苦工作,交际应酬。回家,带孩子,换尿布,擦地,通马桶,修钢琴。而且还“哈尼,哈尼”的叫个不停。他后来三次带儿子周游意大利,经常写信回家给老婆汇报情况。每封信的结尾都署名
“87一千下,时刻想念你的老莫扎特(Honey,kiss you one thousand times. I am your old Mozart)”
咋样?无主席也没有87老婆一千下吧?
按照子女坛的标准他也是好爸爸。银家回家从来不看NBA,姚明,欧洲杯,奥运会,不看电视剧,也从来不上网灌水。银家就是全心全意地扑二个孩子的教育。一丝不苟,长年累月地。每天都开家长会,风雨无阻,因为他自己既是家长又是老师。不光手把手教孩子弹琴识谱,还教孩子读书写字,算数,历史,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小莫和姐姐会好几种外文呢。谁说home school家教不好,不能出人才?有几个大公立学校的valedictorian能跟莫扎特PK叫板的?估计连小莫姐那关都过不去。
老莫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不是“马大嫂”。可那是乾隆年间啊。不是马大嫂,至少是莫大嫂吧。不知道莫妈妈是不是上海MM。有待烟酒。
平心而论,老莫也是凡人一个。犯了不少凡人的错误。其中一个重大错误,就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个天之骄子儿子的心智成长远远落后于学术成长。小莫心智不成熟,后来成了他的致命弱点,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咱们这集侃了莫扎特欧洲之游以后在家的三年多时间。尽管有吃有喝的,但是过的很不愉快。快14岁的小莫扎特,虽然还是小矮个儿,身体比以前健壮多了。他还想出去旅行。奥地利位于欧洲文化重地的法国和意大利之间。下一步当然是去文艺复兴的发源,音乐圣地的意大利走一圈了。对莫家无微不至的萨尔茨堡大主教再次同意莫家父子带薪旅游。老莫认为18岁的小莫姐已经毕业了,不需要再学习了。而且18岁的黄花大姑娘,不能老在外面跑啊。于是他决定让莫家母女留守,自己带小莫扫荡意大利。为此,小莫姐非常不高兴,大哭一场。小莫从小没啥朋友,跟他姐姐特别亲,安慰保证一定按时写信,告诉她路上的一切好玩的事情。
1769年,乾隆34年的12月,莫家父子的马车在凛冽的寒风中向着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驶去。意大利,莫小虾来也!